大洋洲

2009年,他從優渥的美國舊金山矽谷舉家搬進位於南太平洋小島的一個原始部落Biem,開始了宣教之旅。他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成為世上惟一三位可以講當地語言的外來人。2012年他建立了當地初代教會、2017年按立了五位本地長老,大致完成新約聖經翻譯,回到臺灣。他,是陳維恩牧師。對於這些常人看來奇異又感人的經歷,他回應:「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故事表示會流眼淚,其實我寫書時並沒有期待。因為我只是在描述我應該做的事──就是把整全的福音,把『不要愛這個世界』的教導留給下一代。」 這一集,陳維恩牧師將會分享作為跨文化宣教士的關鍵心得。關於學習語言,它為何如此重要?而從學習語言中,他對聖經有何新的理解?宣教士所肩負的是什麼角色?而在荒島上實踐「門徒訓練」又為大都市的門訓帶來什麼重大的啟發?最後,他將淺談「苦難神學」如何幫助我們定義今生的意義、動力與盼望所在。這是一場誠懇、直接、具有挑戰性的對話,它將直達紅心,讓我們不得不與心底最深處的價值赤裸相見。你預備好了嗎?
談到「門徒培訓」,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把握好信仰基礎後的「然後」又是什麼?為何教會在推行「門徒培訓」課程後依然不見突破?信仰、見證、傳福音、行動,與門徒身份的塑造有何互動?我們的福音,是沉重的,還是讓人狂喜的?既然是讓人狂喜的,為何我們總是頓足在「知道」而無法踏出? 門徒培訓是許多華人教會所注重的一環,然而課程過去了總會來到更關鍵的議題── 如何實踐?來自香港而目前在澳洲當地教會服侍的何俊文牧師,認為「行動」也許是突破的關鍵。傳福音不只是大牧者的責任、也不是大型佈道會才能達成的事!門徒,就是走在人群中流動的佈道者。行動式的門徒培訓到底是什麼?它如何為教會注入新動能?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追求門徒塑造時的心路歷程、突破與洞見。
「我帶著使命向前走,要喚醒沉睡的中國,縱然流血的時候,我也永不回頭。」1999年參加跨文化宣教士職前訓練時,神的呼召臨到我們,夫婦二人禱告等候,順服神的帶領。2000年,我們一家到斐濟作三週的短宣體驗,看到當地落地生根的華僑和合約華工的福音需要,清楚知道這是神帶領我們服侍的工場和群體,於是回應神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