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吳子平牧師(新加坡基石教會)
一、背景與目的
職場事工作為近二十年華人教會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探討在職場的信徒如何實踐大使命,已成為福音派教會發展的關鍵議題。在全球化浪潮和數位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職場基督徒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人工智慧倫理決策、Z世代管理模式、遠端工作靈性塑造等新興領域 。
亞洲福音派聯盟第十一屆大會強調,門徒訓練應該基於當地文化理解,而不是抽象推理,這為職場事工的本土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洛桑運動與世界福音聯盟更是將2025年5月1日定為「全球工作信仰日」,顯示國際基督教界對職場事工的高度重視 。
本次調研旨在深入了解華人教會牧者對職場事工的認知現狀,識別他們在牧養職場信徒時面臨的核心挑戰,並基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四地福音派基督教的實踐經驗,為教會和牧者提供突破障礙的具體策略。這項收集的最終目標是了解華人牧者對職場的認知,並嘗試提供回應如何推行職場事工。
二、被訪者概述
1.參與人數
本次隨機調研共收集60位華人教會牧者的完整回應,涵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及北美、澳洲等地的華人教會,為職場事工認知提供了探討性的資料基礎。
2.年齡結構
超過56歲:44%(26位);36至55歲:40%(24位);35歲以下:16%(10位)。
3.職分與牧養年資
超過20年:37%;6–10年:30%;少於5年:10%;其他(具體):23%。
4.職場背景
有職場經驗者占85%,其中:超過10年:27%;5–10年經驗:33%;少於5年:33%。
5.所牧養會眾中在職信徒人數
超過100人約20%;51–100人:約28%;少於50人:52%。
三、牧者對職場事工的認知現況
1.實際推動情況不期待:儘管有66%的牧者認為「非常需要」設立職場事工,64%表示願意參與合作計畫,但在實際推動方面卻明顯不足:
- 53%牧者表示「偶爾」才會在講道、小組或課程中分享職場信仰議題
- 僅有27%「經常」談論職場主題
- 有兩位(3%)牧者表示「從未」談及相關議題
這顯示出一個明顯張力:牧者理念上認同職場事工的重要性,但在教會現實中尚未成為優先事項。
2.牧者最常遇見的五大挑戰:透過統計開放式題目與多選欄位,牧者在牧養職場信徒時所面對的挑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 職場資源缺乏:缺乏系統性的「職場神學」講章、小組教材、輔導指南等(此項為出現頻率最高)
- 職場文化落差:不熟悉現代職場趨勢與語言(如:遠距工作、AI、跨世代團隊)
- 信仰整合困境:不清楚如何協助信徒將信仰與工作身分整合
- 缺乏同行經驗:多數牧者沒有與職場領袖協作的經驗,對職場文化認知有限
- 輔導能力有限:對職場壓力、衝突、倫理議題缺乏專業應對與信仰引導能力
四、牧者所盼望的支持資源
在「希望獲得支持的三項資源」中,牧者的選擇集中在以下幾類:
1.理解現代職場趨勢與文化
68%(41人)希望裝備「了解現代職場趨勢與文化(如AI、Z世代、遠距)」,顯示牧者普遍意識到必須跟上時代步伐,才能有效服事當代職場信徒。新興議題如:人工智慧、數位化轉型、Z世代管理、混合辦公模式等,已成為教會牧養的新挑戰。
2.聖經回應職場倫理議題
50%(30人)希望獲得「聖經回應職場倫理議題(如:焦慮、腐敗、壓力)」的裝備。牧者渴望將聖經真理與職場實際相結合,幫助信徒面對現實中的倫理困境和壓力管理。
3.門徒訓練與屬靈成長路徑
43%(26人)希望「建立門徒訓練支持職場信徒屬靈成長」,40%(24人)希望「建立教會與職場平台的合作機制」,同樣比例希望「如何輔導職場信徒建立屬靈身分與責任感」。這表明牧者認識到傳統門訓模式需要針對職場環境進行創新與調整。
4.其他裝備需求
25%(15人)希望「職場宣教與信仰見證的培訓」,23%(14人)希望「職場神學/工作神學的系統性進修」 。這顯示牧者對深化職場神學、提升宣教實操能力的強烈需求。
五、三項關鍵發現與反思
1.牧者認知前瞻,但行動尚未跟上
多數牧者已經察覺到「職場」是教會牧養的新前線,但受限於資源、經驗與結構性盲點,實際行動仍然落後。這需要「由上而下」的牧養系統革新,也需要「由下而上」的信徒呼聲引導。
2.職場事工必須成為門徒訓練的重要路徑
門訓若停留在教會內部生活,而不延伸至信徒的實際職場領域,就無法幫助他們活出整全的信仰生命。門訓系統應重新設計,納職場操練、屬靈領導力、倫理決策等元素。
3.教會未來必須職場化、文化化、聯盟化
面對AI、遠距與世俗文化的張力,教會若不主動進入信徒的生活場景,將失去牧養力與影響力。職場事工不是額外事工,而是大使命的具體延伸。
六、結論:綜合觀察與趨勢
- 認知與實踐的落差
雖然72%的牧者認為職場事工「非常需要」,但僅有30%能「經常」進行職場主題分享,50%僅「偶爾」涉及相關話題。這種認知與實踐間的顯著落差,反映出牧者在職場事工實施方面面臨的系統性障礙。
- 文化適應的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元宇宙、Z世代等新興概念的湧現,傳統牧養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教會必須建立「深度學習與靈性培養並重」的新模式,既要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又要建立堅實的聖經世界觀和價值觀 。
- 跨代牧養的複雜性
Z世代需要的不再只是情感牧養,而是需要看到前面有人怎麼樣跟隨神的榜樣。他們在聯合國文化底下被薰陶,接受資訊太容易,因此需要在「魂的裡面」滋養,幫助他們處理情緒障礙和建立健康界限 。
- 區域協作的機遇
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四地在職場事工方面各有特色:新加坡的制度性協作、馬來西亞的跨信仰CSR平台、台灣的職場教會網路、香港的行業祭壇運動,為區域協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合作基礎。
七、建議策略
為幫助教會和牧者突破障礙,更好地支持職場基督徒活出基督生命、分享福音,提出以下三個激發討論的問題和六個可參考的策略。
三個激發討論的核心問題
- 問題一:如何建立「文化翻譯」機制突破溝通障礙?
面對44%的牧者不熟悉現代職場文化、66%渴望了解AI和Z世代趨勢的現實,我們應當如何設計「職場—教會雙語對照系統」?當牧者面對「敏捷開發與門徒訓練」、「OKR考核與管家職分」、「元宇宙職場與屬靈臨在」等概念整合時,應該建立怎樣的學習和實踐框架?
這個翻譯機制是否應該由具有深厚職場經驗的基督徒領袖主導,還是通過牧者與職場專家的協作來實現?
- 問題二:如何在保持聖經真理的前提下開發行業專屬的門訓資源?
鑒於48%的牧者缺乏職場門訓材料、54%需要職場倫理聖經回應的需求,我們應當如何平衡神學深度與行業實用性?
以醫療行業為例:當基督徒醫生面臨墮胎倫理、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診斷等複雜議題時,門訓資源應該提供怎樣的決策框架?是否需要建立包含:醫學專家、神學家、倫理學者的跨領域委員會來開發和審核相關內容?
- 問題三: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牧者—職場領袖」協作生態?
考慮到42%的牧者缺乏職場事工協作經驗、64%希望獲得資源整合平台支持,我們應當建立怎樣的權責分配和品質管控機制?
當企業家的管理權威遭遇牧者的屬靈權柄時,應該設計怎樣的對話規則和決策流程?這個協作網路是否需要引入協力廠商專業職場事工機構作為協調角色,如何確保網路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運作?
教會牧者參考策略
- 策略一:建立「職場文化沉浸學習計畫」
教會應當設計系統性的牧者職場文化學習體系,包括:每季度安排牧者進入不同行業進行24小時跟崗體驗,建立「行業術語—神學概念」對照詞典,定期舉辦「牧者—CEO早餐會」進行深度對話。參考新加坡神學院的職場宣教動脈課程模式,結合當地企業資源,使牧者能夠在6-12個月內掌握核心行業文化和管理模型 。
- 策略二:開發「聖經與現代職場」系列門訓教材
教會應當聯合神學院教師、行業專家、資深職場基督徒,共同開發針對不同行業的門訓資源。以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的「聖經—KPI對照系統」為借鑒,建立包含人工智慧倫理決策樹、Z世代管理聖經原則、遠端工作靈性操練等內容的綜合資源庫。確保每個主題都包含案例分析、實踐工具和神學反思三個層面 。
- 策略三:建立「職場事工導師網路」
教會應當主動聯繫具有豐富職場經驗和成熟信仰的企業領袖,建立導師認證和配對系統。參考台灣播種國際事工的雙職宣教士培育模式,為牧者提供一對一的職場事工指導,同時建立牧者職場事工支持小組,定期分享經驗和互相代禱 。
職場基督徒參考策略
- 策略一:成為「職場文化傳譯者」
職場基督徒應當主動承擔起教會與職場之間的橋樑角色,定期向牧者分享行業最新發展、文化變化和倫理挑戰。建議每月安排一次「職場前沿分享會」,幫助牧者理解人工智慧、數位化轉型、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實際應用和倫理意涵。參考商區福音使團的「牧養職場新一代計畫」,與教牧建立夥伴關係 。
- 策略二:建立「行業團契網路」
職場基督徒應當按照行業特點建立專業團契,如:醫療團契、金融團契、科技團契等,定期進行案例分享和倫理討論。參考香港的「職場祭壇聯盟」模式,在自己的工作場所建立禱告小組,進行職場聖禮實踐,同時開發行業專屬的見證資源和福音工具 。
- 策略三:推動「職場門訓實踐」
職場基督徒應當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主動實踐信仰整合,成為年輕基督徒的生活榜樣。參考亞洲福音派聯盟對門徒訓練的強調,將信仰深度融入當地職場文化實踐,通過專業卓越和品格見證吸引同事關注福音。建議建立「職場事工記錄」,記錄信仰與工作整合的心得體會,為教會門訓資源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 。
這些策略的實施需要教會牧者和職場基督徒的共同努力,通過持續的學習、實踐和反思,逐步建立起適合華人教會特點的職場事工模式。正如洛桑運動所強調的,職場是神為信徒預備的宣教工具和門徒訓練場所,唯有教會與職場的深度整合,才能真正實現大使命在現代社會的有效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