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歐陽瑞萍
《教牧分享》今年各期以教牧如何在教會推動宣教為軸心,分享他們在宣教不同層面上的參與。今期主題為「參與宣教的經驗與觀察」,我們筆訪了四位分別來自美國(U.S.A.)、加拿大(Canada)和香港的牧者,與大家分享他們親身參與宣教的經驗,盼望激勵眾牧者在宣教鉅輪上邁進一步。
受訪者簡介
黃光賜牧師:現任美國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哥倫比亞華人基督教會牧師。黃牧師對推動華人教會參與普世宣教及穆福事工很有負擔,於一九八○年代在近文化、異文化(同地點)中宣教,拓荒建立教會,並於一九九○年代初舉家前往尼日爾(Niger)向黑人穆斯林傳福音及建立教會。
羅康牧師:現為美國播道會退休牧師、美國三藩市恩福播道會顧問牧師、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特約宣教士。退休前後與師母到多個國家宣教。
李傳頌牧師:現任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加拿大主任。一九九九年初加入神州華傳差會擔任行政工作,其後被派駐泰北(Northern Thailand)、緬甸(Myanmar)邊境拓荒,在山地民族中從事神學教育及開荒植堂等工作約十年,同時在泰北伯特利聖道學院任教及負責學生實習督導。
譚劍華傳道:現任職香港基督教會聖徒聚會所傳道人。一九九六年被彩虹喜樂福音堂差派到歐洲宣教,二○○○年回香港在長沙灣喜樂福音堂事奉。
他們如何回應神的呼召?
四位牧者蒙召參與宣教事奉的經歷各有不同,但都有激勵人心的見證。早在一九七六年,神已在黃光賜牧師心中埋下宣教的種子:「那年復活節主日,我參加了一隊向馬來西亞(Malaysia)原住民伊班族(Iban)傳福音的短宣隊,看到在荒山野林中的伊班族,很需要主耶穌,但很少人到他們當中向他們傳福音、講解神的話。那時神就問我:『這些人怎麼辦?』這句話不斷在我心中出現,因此未得之民需要福音就成為神對我的呼召及差遣我在遠近各處宣教的焦點。
「一九八○年神學畢業,回到東馬(East Malaysia),我便向未得之民(客家人、潮州人、福建人及原住民)傳福音。我與幾位教牧同工在幾年內建立六家教會(三家華語教會、兩家客語教會、一家伊班語教會),但因東馬基督徒人數不少,他們有能力負起向當地人傳福音的責任,所以當神再次問我:『這些人怎麼辦?』我們便認真在神面前禱告。在禱告中,神把四百五十萬曼加族(Manga)帶到我們面前;曼加族中沒有教會、《聖經》、傳道人,具有千年穆斯林背景,住在大漠中,於是我們便決定向他們傳福音。」
羅康牧師則於一九九五年看到從神而來的宣教異象:「那年冬天,我們一家前往美國華盛頓(Washington D.C.)參加一九九五年北美華人差傳大會,我們看到了宣教異象。次年夏天,我和師母就前往英國(United Kingdom)作第一次短期宣教。期間,神清楚命令我到本族、操母語的地方,宣揚祂的名,傳講祂的信息。
「因此,一九九七年在美國修畢神學課程後,便在美國華人教會服侍。在我擔任主任牧師的教會,我與弟兄姊妹和師母成立了宣教組,每年派出宣教隊,又支持一些宣教士和宣教機構。」
羅牧師對宣教的熱誠一直沒有退減,他說:「二○○六年底提前退休後,我在神州華傳總主任林安國牧師邀請下,成為該會的特約宣教士,踏上宣教路。」退休前後,羅牧師與師母的宣教足跡及於多個國家,包括英國、巴拿馬(Panama)、韓國、巴西(Brazil)、迪拜(Dubai)和塞浦路斯(Cyprus),每次宣教由短短三星期到三個月,平均每年出發一次。
李傳頌牧師初踏宣教路,原來與他的恩師良牧馮津牧師夫婦有關。李牧師大學畢業後輾轉工作了一段日子,後來在母會——加拿大賓頓市華人浸信會服侍。他在母會跟隨馮牧師服侍的日子學習了很多牧養與宣教的基礎,而馮師母也曾鼓勵他:「若要選擇海外宣教的路便不要遲疑,不然便錯過機會。」於是李牧師禱告將前面服侍主的方向交給神。
除了馮牧師夫婦外,李牧師亦曾受林安國牧師的激勵。一九九九年初,隨著大兒子的出生,李牧師夫婦正在禱告等候神對他們一家前面服侍的方向。當時李師母已加入神州華傳差會,在加拿大辦事處擔任行政工作幾年,有一次林安國牧師前來領會,特別邀請李牧師夫婦吃飯,閑談間提到緬甸有一山地民族需要宣教士幫助他們歸向基督,林牧師問李牧師有沒有負擔服侍他們。雖然當時李牧師夫婦對這民族並不熟悉,但林牧師叫他們放心,只要跟他到這民族中走一趟便可以了。經過幾次安排及聯絡,幾個月後,李牧師一家便踏上宣教工場。
譚劍華傳道的蒙召宣教經歷源自一顆單純的心,多年前他很單純地向主祈禱:「你若給我看到這世界真需要我,我就願意作宣教士。」他想不到發出這個禱告不到兩週,教會牧者就由歐洲回來,講述華人教會的荒涼,很需要工人。這樣,他就受感動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終於在十五年前,他懷著滿腔熱誠和妻子及八個月大的女兒踏上宣教之路。他們一家在英國學習事奉八個月後,便到了法國巴黎(Paris, France),協助當地華人教會三年多的時間。
挑戰與難忘的事
在宣教路上,四位牧者曾遇到一些挑戰與難忘經歷。黃牧師說:「在尼日爾宣教期間,難忘的經驗很多。我們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華人家庭住在曼加族當中,要適應文化、天氣、食物、語言、宗教,傳福音及建立教會等經歷永遠忘不了。但最難忘的就是把三名年幼的兒女放在差會寄讀學校,一分別便是十多年(一年只有年中長假時才回家)。」
羅牧師服侍海外華人的情景,曾經一幕幕在他的腦海盤旋,因篇幅關係,本文節錄了其中一部份:
「在英國,我們與一名外賣店的老闆談了不到五分鐘,他就為著自己的困境流下英雄淚!
「在韓國,單身男女在外的生活殊不好過,他們孤單寂寞,便同居起來,引起教會極大關注!
「在巴西,在『角仔格』(該國獨特的麵包外賣店)長時間工作刻板苦悶,使華人青年透不過氣,被捆住了,要尋找自由!在聖保羅市(Sao Paulo),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把他們送回中國大陸給年老的父母照顧,待孩子十多歲時接他們回來,第二天就到店裡幫忙,又要求孩子學葡文,孩子感受到的是吃不消的『愛』,我為這批孩子面對的挑戰掉下了淚水!」
李牧師初到宣教工場時遇到不少挑戰,他們是差會中第一個被差派到當地的家庭,對那裡的情況本來就不甚了解,很多事情需要適應。由於受到當地政策所限,加上當時山區局勢不穩,他們惟有把家庭暫時安頓在鄰國泰國(Thailand)邊境,在當地一家神學院——伯特利聖道學院任教,同時禱告等候神開路。後來局勢稍為緩和,在當地一些機構協助下,李牧師開始越過邊境前往山區服侍。起初他在一家山區醫院服侍,同時協助當地教會,後來輾轉與幾位當地老師和傳道人到新開發地區協助居民辦學及植堂。由於一些政治因素,李牧師出入山區並不容易,當時他每次出門約兩、三個月才回家一次,與家人通訊亦有困難。
在如此艱鉅的磨練下,神為李牧師的事奉開路。李牧師在山區的服侍因戰亂需要停止,神卻為他們安排新的事工,包括建立一家培訓中心、培訓當地傳道人開荒植堂、開辦一家小型寄宿學校給他們的兒女讀書。李牧師如此憶述在重重挑戰中看到神的恩典:「感謝神,藉著當地同工的努力,付上山區開墾佈道的艱辛,幾年來從十多家山區教會發展到現在四十多家教會,使偏遠山區的人也有機會得聞福音。」
李牧師最難忘的是有一次跟隨一位年輕同工,各自駕駛一輛摩托車,前往一處偏遠山村探訪及培訓。因為要趕路,他們走了幾小時的山路,將摩托車留在樹林,再走一條陡峭的捷徑,這樣可以節省一整天駕駛摩托車的時間。但是那位年輕同工告訴他,這段山路因為多年前的戰爭而被人埋下地雷,需要加倍小心,於是年輕同工走在前面,與他相隔兩、三公尺的距離,並且吩咐他小心跟從其腳印而行,約兩小時便平安到達。從這位年輕同工身上,他學會甚麼是跟從主和捨己,因為每個腳印都是用生命換來的,走在上面好像走在主耶穌的腳印上。
譚傳道的難忘經歷是以往碰壁的經驗,他說:「初到貴境時,我最怕去寄信,因為附近沒有紅郵筒(一九九七年前香港的郵筒是紅色的),只好到遠遠的郵局。直到一次與人談及寄信的問題時,我才茅塞頓開。原來巴黎有許多黃色的掛牆小郵箱呢!在語言上,我常不自覺地在學習法文時帶著英語腔調發音。原來以往的經驗若不加上謙卑,就會使我們在跨文化工場上碰壁。」
神賜福的見證
雖然宣教路上難免遇到不少阻礙,但神的恩典更多。羅牧師與我們分享他在不同國家的經歷,以下摘錄一部份:
「在塞浦路斯,我和一位長者兼中國知識分子談了兩小時,他仍不肯相信,但他不再認為我們是迷信,不再阻撓他的女兒去教會,他尊重我們的信仰!
「在巴拿馬,一位弟兄邀請我們去拆除偶像,他信主之後一直掙扎,後來他願意拋棄偶像,全心跟隨主!
「在巴西,一位女士的丈夫有外遇,她哭得死去活來,信了耶穌後,完全改變了,影響週遭的華人,所以她的一位朋友看見我們宣教便喊著說:『要怎樣信耶穌?福音的大能令我們驚訝!』
「在塞浦路斯和迪拜,我有許多機會在崇拜時證道,我也把握機會呼召人信主、回應神的大愛,每次都看見有人舉手,感謝主!更感恩的是看見福音的大能,他們信主後,生命有明顯的改變,初信主的喜樂洋溢在他們臉上。從他們身上可以見證神的奇妙作為,他們的價值觀改變了,人生變得更積極,又願意更多認識及追求真理!」
除了參與宣教的牧者可以享受為主收割莊稼的喜樂,推動差傳的教會亦會蒙神賜福。李牧師舉了一些例子:「我的母會在加拿大是一家中小型教會,神卻大大賜福我們的差傳事工,而且幾年來栽培了不少教牧同工。過去支持我的教會中也有不少屬小型教會,卻蒙神賜福而興旺福音。
「另一例子是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在我們出發到宣教工場不久,便開始支持我們。當時這家教會只有幾十人,而且大部份都是學生,教會的經濟也有點困難,卻為主的大使命而願意付出……更重要是教會栽培了幾位神學生,去年更差派會友成為宣教士,又一家庭踏上宣教路,繼續佳美的腳蹤。因此現在我積極推動中小型教會參與差傳事奉,而且常以這教會的見證作為例子,鼓勵教會投身普世差傳。教會參與差傳,沒有甚麼比栽培本堂的會友、自己團契的弟兄姊妹成為宣教士更美。」
後方支持的重要
在前線宣教的人並非孤軍作戰,其背後的支援不可忽視。羅牧師與譚傳道都不約而同地提及後方支持的重要,羅牧師說:「每次宣教,我們都得到自己教會的祝福,差遣我們出去!每次我們都發出呼籲信,邀請弟兄姊妹在禱告、金錢上支持我們。開始時,我們不習慣這樣做,但明白這是徵募代禱勇士的最好辦法,就以感恩的精神、徵求同工的態度發出呼籲信。每次神都賜福,我們得到幾家教會支持、很多弟兄姊妹個別回應,我們肯定有強大的後盾,就出發到宣教工場了。」
宣教期間,羅牧師差不多每星期寫一次宣教分享,報導最新進展,後方的禱告成為力量,支持他們的教會和弟兄姊妹都知道他們的動態。
譚傳道亦指:「前方的宣教士需要具實力的後方支持,否則有一天,萬事俱備,準宣教士要踏上工場,卻由於經濟支持不足,不得不一再拖延。有宣教心志的肢體要與母會和將來服侍的教會保持良好關係,才能有經濟條件上路,也要有廣闊的人際網絡和一個肯委身的支援小組。不可缺少的是每日有過百人為自己代禱,方可在宣教的屬靈戰線上站立得住。」
譚傳道憶述當年他在巴黎時,有一天收到保險公司的信,主動減他保險費,因他在法國三年,都沒有交通意外的記錄。那刻他拿著信,只有感恩!當時他是宣教新丁,也是駕駛的新丁,他認為若不是主的保守及一群忠心的代禱者成為後盾,早已發生了幾次嚴重的交通意外了!
離開工場之因
到底受訪的宣教士因何離開宣教工場?是計劃之中,抑或計劃之外?
黃牧師指:「在非洲大漠宣教近十二年,因黑人教會被建立,有黑人傳道同工,到了應該交棒時,宣教士應該轉換事奉工場,這樣便可以鼓勵教會自立,這是我離開這個工場的主因。回頭看,這黑人教會以更本色化、更得人心的方式發展,設立佈道站,增加透過電臺作傳福音媒介的事奉。」
羅牧師並非全職宣教士,而是每年到不同國家作短期宣教,故沒有特別提及離開工場之因。
李牧師論及他離開工場之因:「隨著幾位往國外進修的當地同工畢業回國,培訓中心的當地師資逐漸提升,管理工作也開始交棒給他們負責,我們開始思想開拓新的工場,就在這時,差會邀請我們回北美洲擔任行政及推動差傳的工作。我和內子經過禱告後,決定順服差會的安排,回加拿大推動差傳,離開前我將這幾年在宣教工場上的一點心得,寫成一個發展計劃,拋磚引玉給差會參考。感謝神,我們一家離開宣教工場時,差會安排幾位新宣教士陸續到達,而且工場主任也調動到區內統籌發展計劃,工作比我們更團隊化、精益求精。」
譚傳道離開工場則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情況,他說:「就在慢慢適應了巴黎的事奉後,想不到有一天,我們接到母會的來電,要求我們考慮回香港事奉。原來母會有兩位傳道人同時離職,剩下一位剛在神學院畢業的同工,急需我們回去安撫會眾。那時我想:『奉獻讀神學,準備作宣教士,豈非要回應起初神對我的呼召,到無牧人的歐洲華人中間嗎?』但在我為去留問題掙扎和尋求神後,我們終於決定回母會『救火』。」
宣教經驗對牧會和推動差傳的助益
四位牧者的宣教年日雖然有長有短,但其宣教經驗皆成為牧會與推動差傳的助力。黃牧師指,這三十年的事奉中,一半時間牧會,一半時間親身參與近文化、異文化的宣教,使他更了解神的普世宣教心及《聖經》中教導「要使萬民蒙福」的信息。正因他如此相信,便如此教導會眾,教會便學習胸懷普世。他又說,神把「華人向穆斯林傳福音」的異象放在他心中。以往他在穆福事工上的經驗,加上教會的支持,有助他提供穆福訓練、裝備,推動宣教事工。
羅牧師的宣教經驗亦成為弟兄姊妹的激勵,他分享道:「宣教完畢後,我們在教會有宣教分享,使信徒更有宣教心志。教會每年都派出宣教隊伍,到不同地方宣教,掀起宣教潮!」
至於李牧師,他說一位牧者曾提醒他:「在教會推動差傳,切忌閉門造車,要常常回到宣教工場了解,才能與時並進。」李牧師以往的宣教經驗固然有助他在教會推動差傳,而他現在仍不忘定期到宣教工場,了解最新情況。現在他雖然回到北美洲,每年仍帶領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到宣教工場上學習。
對譚傳道而言,雖然退下宣教前線,其差傳的火仍不止息,使他在教會熱心推動差傳。他說:「差傳籌委會是我看重的議會,鼓勵肢體奉獻讀神學是我熱心做的事,協助準宣教士踏上工場為我的分內事,教導差傳主日學是我要爭取的事奉……求主讓我昔日的四年宣教體驗,使我能更有效推動教會差傳事工;我一家回來,能換取更多家庭為主出去。」
反思與勉勵
譚傳道在香港牧會期間,時常思想如何使信徒成為合神使用的宣教士。他認為沒有成熟的待人處事經驗,只會加增宣教士在工場的傷亡率。他續指,優良的生命素質需要經年累月的培育,教會若不能好好培育和教導兒童和青少年,將來就不會有稱職的宣教士。因此,他深願現在服侍的教會能成為宣教士培育的溫床,將來可差遣一批合主使用的工人出去。
從前譚傳道被差遣到他方宣教,現今他成為差遣者的一員。他說:「今年一月時,我很榮幸被邀請在一位宣教士的差遣禮中作按手差遣團的嘉賓。除了因我昔日曾牧養這位宣教士,我本身也曾作過宣教士,因此我似乎很適合擔任這次差遣任務。作為過來人,我也感受到自己為這位宣教士禱告時,很有負擔,帶著多點明白和體恤。我深信這是神的美意,使我能發揮自己恩賜中的強項,在後方作栽培、差派和支援的服侍。」
黃牧師如此勉勵有心委身宣教事工的信徒:「千萬別消滅聖靈放在你心中的感動。學習完全信靠神,因祂必負責任。」以往黃牧師夫婦最擔心的是三名兒女,當時他們那麼年幼便與父母分開,不知會否埋怨和生神的氣。但如今黃牧師的大兒子是教會青少年事工主任,二兒子以飛行員身分回到非洲服侍已是第三年,小女兒將在神學院畢業,也想回非洲宣教。黃牧師一家的見證成為有志宣教者的激勵。
羅牧師則言簡意賅地說:「其實,我們只是宣教場上的小卒,但能在神的國度裡服侍,是榮譽!」
李牧師以他的親身經歷勉勵大家:「過去我們在宣教工場上的經歷,其實全是恩典,當年我們夫婦帶著年幼兒子出發往宣教工場的掙扎,也許可以成為今天獻身者踏上奉獻路的見證,因此我現在常以自己作為例子,在不同教會中分享如何扶助獻身者從立志獻身到出工場,以及教會如何支援和關懷宣教士。今天很多年輕人及年輕夫婦對獻身侍主的考慮與掙扎,其實我們從前也經歷過,我們可以見證一個人下決心選擇神的路,神會為我們負責任到底。」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七八期,二○一一年七月號,第二至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