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教會

華人教會分布全球各大洲,每個地區的華人教會都身在不同的處境和文化中,經歷不同的成長歷史,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華福文庫中「全球華人教會」的分類,收錄對各地華人教會的介紹,期盼從中看到華人教會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在普世宣教的工作上能互補成全。

2026年的華福大會將在7月20-24日於馬來西亞的古晉召開,正逢華福運動五十週年。今日的局勢與五十年前已有許多改變,其中也有許多新的挑戰。我們期待在這次會議中,從「聆聽」開始,聆聽上帝在各地的作為,聆聽華人教會在不同處境中面對什麼挑戰,以及如何回應,帶著「交換禮物」的心態,把各自領受的恩賜分享出去,成為彼此的祝福。
董家驊牧師曾任洛杉磯台福教會及台灣石牌信友堂的牧師,致力於教會牧養與神學教育,同時積極參與公共議題及社會對話。目前,他擔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他表示,願意全心全力跟隨上帝的託付,在上帝的國度中成為「搭橋的人」,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他將與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歷程、信仰見證、使命願景,以及對實踐神學的心得體悟。
七十多年前華人教會在大馬雨後春筍般成長,具備多元、得天獨厚的宣教基因,確實孕育了許多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宣教士。雖然近在咫尺的宣教資源有限,服事的群體卻可以超越疆界。教會需要回到初期教會領受大使命的現場經歷更新,才能重燃宣教的火熱。華人教會的宣教運動不能停滯不前,求聖靈更新,教會要付上代價去見證那復活之主的福音。
李志剛牧師原是工程背景,之後因為接觸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開始致力神學與管理學的融合與對話。神學是領受啟示的人,用人的邏輯言語表達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們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就應該有生命的流露與表達,這則是管理學的範疇。李牧師在香港開拓馬鞍峰教會,從零開始至今九年,他也分享這段心路歷程,在其中檢視理論和實際的平衡,開拓時的艱辛、面對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都不再有把握。計畫和變化中,有哪些是我們應該堅持的?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新冠疫情的持久戰不只影響著個人,也衝擊著教會。然而,它卻像一把去偽存真的雙刃劍,考驗牧者、領袖和教會。提醒牧者緊守牧養之核心── 門徒訓練,深思如何培育出真門徒。疫情共存的處境也推動教會跟上科技時代,為神去得網絡世界的「未得之民」。黃牧師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在神手中,一切危機都能是契機!快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
印尼號稱千島之國,有超過110個民族,也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965年起禁學華語30多年;又遭政變致使許多華人選擇了「基督教」來填補身分證上「宗教信仰」一欄的空缺。一樁樁歷史事件造成了今天華人教會特有的語言文化格局。 為何數十年的華語斷層卻成為今天印尼華人跨文化融合的禮物?在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中,教會宣教、牧養、門訓的現狀和挑戰是什麼?來聽聽傅牧師的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