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

中國溫州地區的教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而溫州地區的基督徒也隨著他們到世界各地經商的腳蹤,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其講道、派工、家長制度、重視關係的治理模式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歐洲華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成長於溫州教會,受到溫州教會屬靈傳承的澆灌,投入研究溫州教會模式更新的舍禾牧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溫州教會的發展史、今日溫州教會的模式、危機和挑戰,以及更新的建言。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 Bartel)為二十世紀德高望重、深受華人愛戴及敬重的宣教士,滕近輝牧師稱他為「屬靈人的楷模」。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重慶宗教》一書對他甚有好評,稱他為「國際友人」——「華籍美國牧師」,又謂:「包牧師因從小成長於中國,十分熟悉那片熱土的風土人情。他的中文造詣很深,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酉陽龍潭也被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對中國大陸某些同胞來說,他們可能表示:「我們不需要基督福音。」但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中國要達到真正的崛起,除了經濟、國力或軍力強盛之外,還需要甚麼?很明顯地,當政府大聲呼喊、宣稱要建立和諧社會,豈不說明了真正地崛起、強大的中國絕對需要提升人民素質、精神文明及道德品格。當這些內部條件俱備,再配合經濟力、軍力等外部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不是嗎?
自從中國大陸開放以來,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以不同身分湧至海外,在這些留學或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中,不少人會透過不同渠道接觸基督教,繼而信主。這些信徒又會在不同時候返回中國大陸,作短期或長期的停留,無論回歸中國大陸或長留海外,他們應是教會的生力軍、神國的精兵......
眾所週知,「穆宣」已成為21世紀普世宣教的最大挑戰。其實伊斯蘭教世界不僅是宣教的最大挑戰,更已成為全球的鉅大挑戰。「伊斯蘭國家去殖民地化」、「現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美元」、「巴以戰爭」、「九.一一」事件,以及緊隨其後的全球反恐戰爭,時刻刺激著我們的神經。一時間,伊斯蘭教教徒或穆斯林似乎成為恐怖、破壞和邪惡的代名詞,特別是阿富汗這個貧瘠的山區小國,竟相繼使前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陷入戰爭的泥潭。人們不禁問:「伊斯蘭教是甚麼宗教?穆斯林是甚麼人物?如何才能與他們和平共處?」對基督徒來說,更大的疑問在於:「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把福音傳給他們?」
2007年初準備在澳門植堂時,我們一家三口就面對第一個抉擇:教會以甚麼形式開始?如何作家庭關顧?教會若從臨街商舖開始,固然方便接觸人群,但經濟負擔便雙倍加重,同時我們需要更多額外時間照顧家庭,亦要顧及兒子的感受,於是我們禱告尋求。經過禱告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