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溫州地區的教會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而溫州地區的基督徒也隨著他們到世界各地經商的腳蹤,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其講道、派工、家長制度、重視關係的治理模式也深深地影響著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歐洲華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成長於溫州教會,受到溫州教會屬靈傳承的澆灌,投入研究溫州教會模式更新的舍禾牧師,請他來和我們分享,溫州教會的發展史、今日溫州教會的模式、危機和挑戰,以及更新的建言。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從龍的傳人到主的門徒,從無神論者到教會的牧者,從共產主義者到福音主義者── 他,是海外宣教士結出來的屬靈果子。自稱來自紅色國家、紅色家族的龍降恩牧師,是中國家庭教會85後的牧者,17歲在大學認識基督,被主寶血洗淨,及後在中國大陸牧會、念神學,再到香港和美國深造。 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三地在神學教育方面的差異與洞見。他透過學習反思和自身經驗的文化衝擊,指出東西方在神學、教會、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危機。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影響底下,龍牧師觀察到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特質愈趨同化,社會衝擊、心理疾病與家庭缺失導致青年流失,已成為普世教會所面對的共同議題。 面對世代與社會的種種挑戰與危機,基督門徒該如何堅穩信仰、昂首面對? 「真正的神學家被塑造是因着生與死的考驗、印着火一樣的試煉,而不只是思辨和學術。」龍牧師在訪談中引用路德的提醒,寄予普世教會以生命跟隨基督,決心擺上一切!
當新時代快速變幻的科技與人事物都催促著我們進入「創新」潮流,「歷史」仿佛只是已逝之物,不值重提。然而,基督教信仰正正承載著長遠而重要的過去,與歷史無法切割!不只聖經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也關於歷史,回看過去,歷史給予教訓以外,也呈現了上帝對每個民族心意的大圖畫。歷史洪流中的每一道浪潮都在上帝的藍圖中進行。 這一集,中國家庭教會朱子閑傳道將為我們精要簡述中國教會百餘年的歷史。從看歷史的角度,回應華人教會「開創與固守」的兩極思想、青年流失和信仰傳承的問題。「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否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歷史,或許早已提供往前創新的基礎與線索?
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 Bartel)為二十世紀德高望重、深受華人愛戴及敬重的宣教士,滕近輝牧師稱他為「屬靈人的楷模」。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重慶宗教》一書對他甚有好評,稱他為「國際友人」——「華籍美國牧師」,又謂:「包牧師因從小成長於中國,十分熟悉那片熱土的風土人情。他的中文造詣很深,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酉陽龍潭也被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香港和澳門成為中國大陸經貿通商的窗口,很多往來外地的商品都以香港及澳門為中轉站,故香港和澳門也是中國大陸貿易商品的平臺。今天,香港和澳門已先後回歸祖國的懷抱,面向中國大陸十三億同胞的寶貴靈魂,香港及澳門教會更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作福音工作的流通管子......
對中國大陸某些同胞來說,他們可能表示:「我們不需要基督福音。」但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中國要達到真正的崛起,除了經濟、國力或軍力強盛之外,還需要甚麼?很明顯地,當政府大聲呼喊、宣稱要建立和諧社會,豈不說明了真正地崛起、強大的中國絕對需要提升人民素質、精神文明及道德品格。當這些內部條件俱備,再配合經濟力、軍力等外部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不是嗎?
自從中國大陸開放以來,數以十萬計的中國人以不同身分湧至海外,在這些留學或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中,不少人會透過不同渠道接觸基督教,繼而信主。這些信徒又會在不同時候返回中國大陸,作短期或長期的停留,無論回歸中國大陸或長留海外,他們應是教會的生力軍、神國的精兵......
本文探討神學教育與差傳的互動關係,以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下簡稱中宣)參與中國宣教二十多年的經驗作說明。在教會傳統中的神學院,即使開辦差傳課程也不會實際推動差傳事工;而差傳機構雖設有宣教士職前訓練,但不會推動神學教育事工。中宣在回應中國禾場龐大和逼切的福音需要上作出一些超越傳統的動作,就是在學院設立小差會,差派畢業生進入中國事奉,並以神學培訓為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