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宣教

教會的宣教,始於上帝自己的宣教。華福文庫中「普世宣教」的分類,收錄關於宣教神學、宣教策略、宣教實踐、宣教對象、宣教見證、和個人與堂會如何參與宣教事工的文章,期盼華人教會能透過這彼此學習和相互啟發的交流平台,在宣教的路上同行。

散聚宣教是針對移居他國的移民群體進行宣教活動,這些群體常因政治、經濟或戰爭等原因離開本國,在新國家定居,帶來文化挑戰和福音機會。本文探討香港移民加拿大和英國的現況、對當地華人社區和教會的影響、及其在普世宣教上的意義,通過對比兩地移民情況,提供教會和宣教機構可參考的資訊和策略。
進入21世紀時,「散聚宣教」就逐漸出現在宣教界的各項討論會議當中。在全球散聚人口不斷地增加,宣教學者們從中觀察、思考,並探討其中可能帶給普世宣教的挑戰與機會。根據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當面對不穩定的社會和文化處境時,許多散聚人口對於自我認同,甚至於人生方向,都會做出新的檢視,也會重新思考信仰的問題。故此,散聚人口作為傳福音的對象,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宣教契機,這也是當前大部分在宣教界實踐的方向。本文將從個人、教會和族群的角度,嘗試探討我們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黃志靖長老以「回應神,而非回應時代」的核心理念,闡述教會具備媒體屬性,應注重傳播的準確性與到達率,耶穌既是媒體也是內容,教會的使命是透過福音改變生命。科技工具如AI與數據洞察,應輔助教會關注「真實的人性洞察」,超越商業導向。牧者的價值不可取代,以生命的真實影響他人。而科技的發展揭示了人性需求與福音契機,促使人重新思考生命意義。最後志靖長老提出「鄰接觸」、「臨接觸」、「齡接觸」及「靈接觸」等方式,無所不用其極地傳播福音,回應當代挑戰並見證神的作為。
莊迺民傳道分享如何透過新媒體事工傳福音及以年輕一輩領袖養成過程。首先,他以基督徒YouTuber身分,突破資源與專業的限制,觸及難以進入教會的年輕男性,並以影片開啟討論空間,吸引基督徒及非基督徒對信仰議題展開對話。他透過創意內容與事工目標,實現了「突破同溫層」、「開啟討論」與「培養新媒體領袖」三大目標。其次,他分享成為領袖的挑戰與支持,強調教會需放手讓年輕人嘗試,並建立互信。他亦鼓勵持續學習新科技工具,為福音運動注入創新動能,進而召喚更多基督徒投入新媒體福音運動,搶回年輕人的時間和心靈。
顏璽軒弟兄從2012年開始利用網路傳福音的經歷與學習。起初,他抗拒在短影音平台上創作,後來在神的帶領領悟到利用大眾關心的話題(A企劃)包裝福音信息(B企劃)的策略,讓影片播放量大幅提升,並成功吸引未信主的群體尤其是男性。經營YouTube頻道「軒哥GOD聊」,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傳遞真理,突破同溫層,建立與觀眾的連結。此外,他也利用科技發展線上課程,從吸引訂閱到建立關係,進而將人帶入教會或小組。疫情期間,他進一步發展線上教會,透過持續的創意與努力,逐步將生命、生活和生意結合,實現更多福音果效。
這集邀請到香港超窮教會的黃志誠牧師,牧師強調福音就是主耶穌的大能,福音是讓人生命改變的,對不同的群體要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要用他們的文化進入他們當中,另一方面我們用生命活出主耶穌的大能,成為福音的見證人。
面對移民流動與人口高流動性,教會不應局限於單一堂會的人數增長,而要追求上帝國度的擴展。移民潮帶來文化多元化,使人數不再是衡量教會的指標。因此,移居英國的胡志偉牧師親身經歷當地香港移民與教會發展趨勢,看見教會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合作,幫助門徒在身分適應與工作轉換中培養跨文化視野。華人教會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需突破單一族裔的限制,跨越文化差異,操練款待並看見他者的需要,與不同文化群體攜手建立跨文化教會,為未來世代開啟普世宣教之路。
散聚宣教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消弭了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而「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