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珩甄博士(實踐神學期刊副編輯)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筆者在網上看到的討論,提及大部分年輕人的志願是想當網紅,而不像我們千禧世代般小時只想當老師。當然,這可能是現在老師的影響力不如以往,但這現象也反映對Z 世代(Generation Z:1997-2012)和阿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2013-2025)來說,網路世界的影響力比學校更大,而我們作為教會領袖,或許應對的方法不是叫他們不要上網,而是學習以共感 (Empathy)理解新一代的想法,帶領他們在網上、網下皆活出基督的樣式。
通常從基督教倫理學角度來看,門徒訓練有兩個導向:如何效法基督的樣式(Being)和實踐上帝對我們的託付(Doing)。這篇文章也會從這兩個導向看牧者與信徒在網絡社會中該如何實踐基督信仰、踐行大使命,以及分享一些有關科技更新迎來的挑戰與應對。
網絡門訓
自互聯網興起,我們的社會由各式各樣的網絡連接起來。西班牙社會學家曼努埃爾.卡斯特利斯(Manuel Castells)於1996年提出「網絡社會」(Networked Society)的概念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因著科技聯繫不同的群體 —— 中學生們上網玩遊戲、大學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搞社運、成人們用zoom與遠在他方的客人開會。各人因著自己的興趣與他們的網絡連結起來,擴展不受地域限制的網絡。當然網路文化也有它的弊病。網上欺凌、詐騙、色情網站等也是讓人卻步的原因。儘管我們不可斬釘截鐵地說科技是百分百的好或壞,但我們可以確定使用科技的是人,而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有責任正確使用科技,藉此榮耀上帝。
加拿大媒體學家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提到「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即我們所使用的媒體正影響我們塑造怎樣的訊息。可能你覺得不需即時回覆,所以選擇以短訊聯絡而不打電話;又或是你覺得訊息需保密,而選擇使用Signal而不用WhatsApp。不同的媒體已讓我們創造了不同的溝通文化。如果我們假定使用科技其實是一種文化,甚至是創造一種文化的話,基督徒能怎樣建立一種彼此相愛的文化,藉著我們的好行為指引人到上帝前。
筆者在華人教育制度下長大,深知牧者或信徒領袖習慣叫年輕人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有時候太多的不要反而會讓聽者無所適從,因為有時不做什麼後,卻沒人告訴你需要做什麼。我覺得有些網上的例子可作參考。例如:香港的年輕信徒自反送中運動後,開始在網上發起了「# 基督教文化運動」或「#DeltaΔ Movement」,發起人Hypersonic Lab的Harold以及「流散者們」專頁的Steven提到,他們透過共享 (想法或平台),共同建構一些論述基督教的東西。雖算不上「宗教改革」,但卻製造了一個平台讓各人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信仰。1 筆者做網絡研究也會定期看一下這兩個標籤最近發了甚麼帖,老實說,雖然有些帖子時有語病、又或有點神學理解錯誤,但我覺得發帖的年輕人也很有心,很想為上帝做些什麼。有時候我們的分享不一定完整,或我們在困難當中,還沒看到終局,但上帝就是藉著我們尋問的過程帶領我們與人分享上帝的同在。而這種處於過渡期的狀態正因我們選擇仰望上帝,而有不一樣的見證。
與其說網絡文化令基督教去中心化、「無大台」(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互不隸屬,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聽誰的),我覺得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概念會更貼切 ——基督教文化本來就鼓勵共享資源。既然福音是個好消息,我們怎麼不分甘同味、讓人同得此喜訊?如原始碼(福音)本就在此,網民懂得使用原始碼的竅門後(解經),讓他們在自己的處境或群體中展現基督的生命,豈不更讓身邊的人體現基督信仰的多樣性。
2023年在台灣桃園舉行的華人宣教高峰會正是要提醒華人教會領袖學習聆聽、實踐傳遞的文代。當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國,我們的責任更是要在這資訊及人際網絡中薪火相傳、復興宣教群體。教會群體已不受實體建築物限制,這正是我們轉化教會、更新基督徒群體的機遇—— 讓教會群體重歸以人為本,藉著基督連在一起的心志。教會架構如不能服事弟兄姐妹或慕道者,而為方便既得利益者,作領袖的我們更需要謙卑,思想我們是否需破舊立新、為未得之民放棄舒適圈。如慕道者或離堂者不會主動來到實體教會,我們更需以身作則、帶領會眾一同關心這些因各種原因不能或不願意回到教會的朋友們。放棄舊有體制雖難,當中也涉及不同程度的過渡或更新,但我相信在21世紀中,網絡門訓正是實踐在地信仰的一環。如能培訓下一代領導、實踐傳遞文代,這正是將上帝的囑咐實踐到地上、把大使命轉化為行動的表徵。2
宣教與科技更新
對2024年的教會界和神學教育界來說,較令人煩惱的議題算是人工智能。大部分的討論會關注,如果人工智能能直接取代人類,那麼教會是否不再需要牧者。對我這個神學老師來說,我覺得ChatGPT其實是個不錯的功能,因為我可以很快地看到一些議題的簡要,例如別人怎麼看宗教或非教徒怎麼理解信主。基本來說,就是Google的論文版。當然,我常用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看學生是否用人工智能生成文章。
對於大眾甚至是教會界的恐懼,我甚為理解。如果不正確使用,的確會對使用者有害。但照現時的趨勢來說,我不覺得人工智能短期內能取代牧者。我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曾問Siri信仰問題,至少不用Siri的我也會直接向Siri傳教,問道:「你為何不相信耶穌?」當然,曾用Siri的朋友會知道它的答案通常模稜兩可,說兩句「這問題太私人了」便不再回答。要知道,ChatGPT和Siri的特色是它們會很快地給你某些議題的概要,但它們未必會主動向使用者傳福音、或如你的小組導師給你明確的指引。
筆者覺得人工智能興起正好反思我們為何需要教會、需要牧者。我們相信對很多信徒來說,牧者最大的作用不一定是他/她懂神學很多,這個看神學書或上信徒裝備課程也可。牧者的角色在信仰群體中是他/她能在灰色地帶中給你指引,帶領你按上帝的心意走前面的路。當然,我不排除有很多牧者的榜樣不好,或沒做好上帝託付他們所作的工。但我相信有很多牧者也在默默耕耘,努力散播福音的種子、關心傷痛的靈魂。
傳揚上帝的道非單靠傳遞知識,仍是靠三一真神在每個人身上動工、感動講者與聽者宣講和明白上帝的話。再者,真心跟隨上帝很少是因為在神學上辯明了某些細節令你相信,反而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看到基督群體與其他群體與眾不同的地方而選擇信主。靈命塑造不單需個人靈修、讀經,也包括在基督教群體中與肢體彼此守望、在主裡互相提醒。這種靈命塑造不能以單向的知識傳遞便能達到。3
另一方面,互聯網發達令我們的宣教工場不再受地域界限,讓我們能接觸平常不會在實體教會遇到的慕道者。筆者在今年洛桑運動中的《大使命狀況》(The State of the Great Commission)也曾提到, 從現在至2050年間,我們需培育牧者與信徒領袖習慣在數碼群體中牧養羊群。這不單是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的問題,即牧者懂得使用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這也與使用數碼平台的語言(Digital Languages)有關,例如牧者們學懂會在網上出現的俚語和表情符號等(emoji),這才能與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有更深入的交流。4 當然,筆者認為善用社交媒體溝通不一定等同要取代實體聚會,這要看你想接觸的群體喜愛交通的模式,但我覺得這會幫助牧者們接觸離堂的弟兄姐妹,甚或因著他們的需要開展網上事工。
後記
根據《商業事務》(Business Matters) 的數據,2024年將有27%的勞動人口是Z世代。這也代表著我們未來的同工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Z世代 。學習與他們同工、甚至是牧養新一代,基本上就是學習他們數碼原住民的想法,在網絡群體中帶領他們塑造他們的信仰言語、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牧養的方式。
在社會急速轉化的過程中,年紀漸大的我們或許會感到吃不消。很多人覺得我在教數碼神學,那麼我的電腦技術一定很厲害。其實我也和大家一樣,一步一步地學習使用人工智能軟件。對Z世代和阿法世代來說,他們著重的是我們能與他們同行。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會立即懂用所有新科技程式,但持開放、謙卑的心學習,反而對新世代來說會是個更好的榜樣。效法基督的心與人同行,與新世代共同學習,在網絡群體中實踐信仰,都是知易難行的事。但我們因主愛連結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火炬必會漸漸照亮黑夜,散到世界各地。
本文刊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25年刊,第三十八至四十三頁。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註:
- 1.麥嘉殷:〈「我地都可以建構教會!」:年輕信徒的#DeltaΔMovement 〉,《時代論壇》第1727 期(2020 年9月30日)。 ↩︎
- 2.Jonas Kurlberg, Alexander Chow, Calida Chu, Heidi Campbell, Rei Lemuel Crizaldo, Sara Afshari, Stephen Garner, Vo Huong Nam, ‘Occassional Paper: Christian Faith and Technology’, Lausanne Movement, accessed September 2024, https://lausanne.org/occasional-paper/christian-faith-and-technology. ↩︎
- 3.Jason Watson, ‘Could ChatGPT Make Disciples? Rethinking Evangelical Discipleship in Light of AI’, Lausanne Movement, 9 February 2023, https://lausanne.org/about/blog/could-chatgpt-make-disciples. ↩︎
- 4.David Fernández Caballero, Calida Chu, and Peter Phillips. Digital Communities, The State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Report,ed. Matthew Niermann (Lausanne Movement, 2024), 32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