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發展

聖靈在具體的處境中引導教會,而教會的發展與存在模式也與所身在的處境息息相關。華福文庫中「教會發展」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探討教會的本質、發展的歷程、當下的現況與處境、團隊與領袖的培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的議題、以及需要調整與革新之處。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網路世界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作為教會的領袖要學習共感理解新一代的想法,帶領他們不管在什麼處境皆活出基督的樣式。本文會從兩個導向看牧者與信徒在網絡社會中該如何實踐基督信仰、踐行大使命,以及分享一些有關科技更新迎來的挑戰與應對。
雲端教會、社群媒體、線上聚會……我們被這些詞彙四⾯環繞。許多教會希望成為善於經營網路媒介的教會,但苦於資源有限、缺乏⼈才,⽽停滯不前。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教會本⾝對世界媒介⽣態圈有著強烈的批判性,不願意同流合污?不論教會是否認同網路媒介,會眾已經在世界媒介⽣態圈中⼯作、⽣活,教會無法迴避⾃⾝與世界媒介⽣態圈的互動,必須順應時代轉變,發展出適合的利⽤之道。放下對媒介⽣態圈的評斷,聆聽神對這個世代的呼喚,將神的⼼意⽤現代語⾔傳遞給媒介⽣態圈中的⼈們。
現今世代的年輕人正處於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社交媒體為他們帶來24小時不停的新資訊和文化。對於青年基督徒,他們面對著很大程度與信仰對立的世界價值觀和文化。藉由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玻的青年基督徒研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靈性狀況與福音需求,期盼能與他們一起同行。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變,今日的年輕人有別於我們的 「當年」,在處境上的不同會怎樣影響我們與他們在信仰上同行的方式呢?陳保焜傳道近年專注於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佈道和門徒培育工作。希望透過本文幫助讀者了解這個群體的特性,如何向他們傳福音,以及如何陪伴他們走宣教路。
未來教會的領袖需具備使命驅動與適應力兼備的特質,帶領教會在吸引模式與使命模式之間尋求平衡。黃偉仁牧師強調「為散而聚」,要求教會深入人群,擺脫節目化和數字化思維,轉向生活化的福音實踐。疫情揭示了教會對實體聚會的依賴與脆弱性,而未來的教會需訓練門徒在社區和職場中服事,體現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萬力豪牧師則提出領袖需反思對門徒訓練、福音主日及數字的迷思,應強調連貫性和長期執行神的異象。綜合來看,未來教會領袖應具備靈活適應、堅持使命及跨越社會階層的胸懷,實現教會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延續其使命的願景。
香港浸會大學郭偉聯教授他研究和實踐如何在一個對立撕裂的社會當中栽種和平,而他另一個研究項目則是研究華福運動過去四十八年的歷史,在這過程當中有何發現。這集他將和我們分享他的研究:栽種和平與華福運動這兩個主題的心得,以及這對今日教會的意義。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全世界穆斯林最多人口的國家不是在中東而是在印尼,在這三億多人口中有10%是基督徒,華人和華裔也在這當中占了一千萬之多,印尼華人教會從許多角度來看都被上帝安置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這集邀請到印尼華福聯區的總幹事洪繼育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印尼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會,以及教會更新與創新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想像一下,若上帝帶領你在一個地方植堂、建立教會,你會怎麼做?又會如何思考這間新堂會存在的意義?這集很開心邀請到馬來西亞的劉育仁牧師,他在馬來半島南端、距離新加坡只有一橋之隔的城市——新山(Johor Bahru)建立「綠洲」這個群體,他的許多做法顛覆傳統對植堂的想像,非常有創意和啟發性。我們將一起聊聊,他建立「綠洲」這群體所試圖要回應以及背後的理念是什麼?並談談教會如何持續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服事上帝把我們安置在的處境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