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發展

聖靈在具體的處境中引導教會,而教會的發展與存在模式也與所身在的處境息息相關。華福文庫中「教會發展」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探討教會的本質、發展的歷程、當下的現況與處境、團隊與領袖的培育、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需要關注的議題、以及需要調整與革新之處。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網路世界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作為教會的領袖要學習共感理解新一代的想法,帶領他們不管在什麼處境皆活出基督的樣式。本文會從兩個導向看牧者與信徒在網絡社會中該如何實踐基督信仰、踐行大使命,以及分享一些有關科技更新迎來的挑戰與應對。
雲端教會、社群媒體、線上聚會……我們被這些詞彙四⾯環繞。許多教會希望成為善於經營網路媒介的教會,但苦於資源有限、缺乏⼈才,⽽停滯不前。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教會本⾝對世界媒介⽣態圈有著強烈的批判性,不願意同流合污?不論教會是否認同網路媒介,會眾已經在世界媒介⽣態圈中⼯作、⽣活,教會無法迴避⾃⾝與世界媒介⽣態圈的互動,必須順應時代轉變,發展出適合的利⽤之道。放下對媒介⽣態圈的評斷,聆聽神對這個世代的呼喚,將神的⼼意⽤現代語⾔傳遞給媒介⽣態圈中的⼈們。
現今世代的年輕人正處於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社交媒體為他們帶來24小時不停的新資訊和文化。對於青年基督徒,他們面對著很大程度與信仰對立的世界價值觀和文化。藉由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玻的青年基督徒研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靈性狀況與福音需求,期盼能與他們一起同行。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變,今日的年輕人有別於我們的 「當年」,在處境上的不同會怎樣影響我們與他們在信仰上同行的方式呢?陳保焜傳道近年專注於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佈道和門徒培育工作。希望透過本文幫助讀者了解這個群體的特性,如何向他們傳福音,以及如何陪伴他們走宣教路。
未來教會的領袖需具備使命驅動與適應力兼備的特質,帶領教會在吸引模式與使命模式之間尋求平衡。黃偉仁牧師強調「為散而聚」,要求教會深入人群,擺脫節目化和數字化思維,轉向生活化的福音實踐。疫情揭示了教會對實體聚會的依賴與脆弱性,而未來的教會需訓練門徒在社區和職場中服事,體現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萬力豪牧師則提出領袖需反思對門徒訓練、福音主日及數字的迷思,應強調連貫性和長期執行神的異象。綜合來看,未來教會領袖應具備靈活適應、堅持使命及跨越社會階層的胸懷,實現教會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延續其使命的願景。
疫情對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讓教會面臨傳統上僵化的處境,加上今天隨著網路革命和人工智能興起,教會是否面對新的機會呢?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養教會,卻懷著國度心胸的劉曉亭牧師,請他分享他所説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以及疫情與AI時代的宣教。
董家驊牧師曾任洛杉磯台福教會及台灣石牌信友堂的牧師,致力於教會牧養與神學教育,同時積極參與公共議題及社會對話。目前,他擔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他表示,願意全心全力跟隨上帝的託付,在上帝的國度中成為「搭橋的人」,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他將與我們分享他的生命歷程、信仰見證、使命願景,以及對實踐神學的心得體悟。
神學教育的邏輯是什麼,它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傳道人。假若我們打造出來的傳道人是持守某種取向,那麼他們就會牧養出那個方向的教會、門徒跟生態,彼此間是有著直接連帶關係的。假如失去以福音作為核心點,那它產生的會是什麼樣的傳道人呢?所以神學教育、牧者、教會門徒,三者互相緊扣,常會產生骨牌效應,這也是神學教育最後一哩路我們所要深思的。
疫情帶給教會前所未有的挑戰,牧者經歷了「慌、忙、累」的三部曲,從不知所措到適應線上聚會和信徒的新需求,帶出了教會運作兩種模式的運作——「聚(吸引模式)」專注於教會活動;「散(使命模式)」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傳福音與關懷人群。使命教會更關注上帝的差遣和信徒在世界中的角色,追求福音生活化,超越節目與組織,走入人群中實踐愛與關懷,讓教會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