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6 訪談澳洲何俊文牧師:門徒生活操練的終極目的──傳福音成為門徒生活的狂喜與日常!
嘉賓:何俊文牧師 (澳洲 Crossway Baptist Church 亞洲語言部牧師)
主持:董家驊牧師
疫情下教會的轉變
董:疫情衝擊下澳洲整體和教會的狀況如何?你服事的是本地教會但有不同語言的國際事工,在過去一年,澳洲以英語為主的教會和華人教會的反應是相似還是不同?
何:澳洲自從2020年3月份開始封城,教會取消實體聚會,並立刻開始線上崇拜。我跟在澳洲墨爾本不同教會的牧師有些溝通,教會在學習新的事物,例如:Facebook、YouTube,大部份使用Zoom。我覺得兩種教會差不多,整體都在學習新的、線上的方法來繼續事工和崇拜。我們教會主體的英文部很早已經有線上崇拜,因此在去年3月就已經很擅用YouTube、Facebook。
門徒訓練的新看見
董:你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教會以及你在這教會中服事的重點嗎?
何:我們的教會是英文教會,但也有其他語言的事工,例如:韓語、印尼語、華語和粵語。另外也在兩個地方有聚會點。這幾年來,我們的主任牧師也看到澳洲整體面對很大的挑戰。例如他跟我們分享平均100人的教會,特別是洋人教會,一年只有一個人信主,他就有感動幫助教會在門徒訓練上有些突破。但我們也不是有完美的模式,只是一個實例,在經驗和錯誤中一直學習。
董:很多教會都在談門徒訓練,有不同的模式,你們教會在實踐門徒訓練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何:我先分享個人在門徒訓練過程中的學習和總結。教會這幾年也談到教會的存在目的是培訓門徒,就像工廠一樣,以及我們到底要建立什麼樣的門徒呢?2008年我來到澳洲,前兩年只負責教會所需的事工,兩年後,就有機會去韓國愛的教會學習門訓課程。回來後,我便開始門訓課程,一開始有50-60個領袖參加,分成三至四組,帶了好幾年。過程中跟一些主要的領袖建立好關係,深入分享生命的破碎、互相代禱、事奉生命的突破。但幾年後,我們有兩個反省,到底帶這個門訓的最終目標為何?他們把握信仰的基礎後又怎樣呢?幾年後,在門訓中談到傳福音的課程,同時我們邀請到一個美國的門徒培訓中心過來教導。他們注重傳教士與行動導向的門徒概念,對我衝擊很大。我們的參加者都是很忙的事奉者、牧者,一方面我在訓練中談怎樣傳福音,但一方面卻沒時間傳福音。我和同工分享我的掙扎,希望能多推動弟兄姊妹實踐傳福音。慢慢就有些內容的改變!我繼續教導基本門訓概念,但也跟他們一起開拓傳福音的平台。例如他們有些親戚朋友從外地來了,我們就做一些餐會、音樂交流來傳福音。
董:聽起來就是韓國愛的教會透過具體的課程,讓我們有結構、系統地裝備真理,但似乎花太多時間上課與門徒教導要宣教、傳福相牴觸,反而無法在日常中活出福音、分享福音,要仰賴一次又一次的課程。
何:我覺得這是一個平信徒的運動,這個平信徒的運動並不是在上很多課後才開始。我們相信神在人的心裡動工是在他未信主之前就開始。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基本知識,在信耶穌的之後,就能夠將自己的資源和能力融合在聖經當中。一般的教會會向剛信主的人教導課程,這些信徒都會覺得教導的人很好,但他們卻不懂,只能夠學習,結果很多年後,他們依然動不起來。我們現在的概念就是鼓勵剛剛信主的人去發現身邊更多未信主的人,邀請他們一起交流,教會和他們一起配合。分享信仰見證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像老的基督徒經常會分享自己多年前的見證,但剛剛信主的人的見證是很新鮮的、也很有影響力的,可以帶來生命的挑戰。
如何讓傳福音實踐在生活中
董:我昨天在讀一本書名叫《多元文化中的福音》,一個很重要的宣教學者Leslie Newbigin談到今天的教會很多時候是談宣教的命令,好像一個很沉重的壓力讓我們必須要去宣教,但是筆者卻想起初代教會在傳福音時都不是一種被命令、無奈的模式,而是狂喜的。大部份初代教會例如彼得、保羅的講道,都不是自己要搭一個台來舉行佈道會,而是當教會忠心地活出順服、信靠主的生命,周圍的人就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會發問問題,醫治佈道會的講章大部份是回應未信者的問題。雖然回應有各式各樣的,有不相信和嘲笑的,但也有因此相信的。當我們今天講傳福音的時候,卻有很大的差別。
何:剛剛你提及佈道會,讓我想起教會的一個改變。十年前我剛剛來到這間教會的時候,舉行很多佈道會,但是做了以後我們有兩個反省:第一,弟兄姊妹會覺得佈道只是台上牧者的責任;第二,大型佈道會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之後跟進卻沒有力氣了。為什麼傳福音讓弟兄姊妹感到很沉重呢?因為我們總會覺得這是大牧者的責任,但我們要悔改了。傳福音是即便你剛剛信主,你就把生命故事講出來,積極地與未信者交流,邀請他決志。我覺得這個方法能讓弟兄姊妹都參與在傳福音中,而不是單單學習,神使用他的故事來吸引人信主。兩年前,我安排了一場福音餐會,我的爸爸從香港來澳洲三個月,當中聽完弟兄姊妹的見證後,爸爸說他的心被感動了,然後剛信主的夫婦就很開心,就問他要不要信主,我的爸爸就信主了。
在不同語言文化族群中門徒訓練的差異
董:你在英語為主的教會服事粵語或普通話的族群,當中有沒有文化差異呢?包括你提到在韓國學習門徒訓練到行動導向的福音策略,經歷什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你如何把學習的東西在現有的教會中處境化?
何:亞洲背景的弟兄姊妹比較聚焦在學習,例如到中國短宣時,你會發現國內的弟兄姊妹很喜歡學習,把聽到的都寫下來。但西方的文化,弟兄姊妹有一個自我學習的思維,在門徒訓練的推動中,也會有些張力發生。例如移民的弟兄姊妹比較傾向學習,注重知識,但當我們推動行動為主的門徒訓練時,就會感到困難。而西方的弟兄姊妹則認為你只需要啟發他們,幫助他們建立傳福音的目的,提升他們的行動力,讓他們有動機和渴慕的心,之後就會按著對象的了解傳福音。
董:這與華人的教育系統有很大關係,不管是台灣、香港、中國內地,甚至新加坡,都是填鴨式的教育,我們吸收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考試,所以形成了習慣,這有利於快速的記憶大量的知識,但越來越多資訊能夠在網路上搜尋得到,就不見得需要刻意背誦,這種模式也會觸及瓶頸。如果缺少了學習的動力和能力,長期就不能轉化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西方比較強調啟發人心,刺激動力後就可以自學。他們的學業成績可能不是很好,但當長大後找到熱情之處,就有機會按著他們的興趣自學成專家。
何: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西方的教會也會很專注於他們的傳統,但當這些傳統阻礙他們將福音傳到鄰舍時,就會成為他們的挑戰。因此我們追求的並不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而是追求神國的文化。例如建立一個相親相愛的基礎來回應神的使命,這是很重要的。
透過community mentoring(生命導師)讓教會走進社區
董:你提到正在推動community mentoring(生命導師),你是怎樣從對門徒訓練的看重,開始關注到這方面呢?這是什麼呢?你又怎樣開始投入呢?
何:我大學是讀社會學的,畢業後在香港的福音機構事奉了五年,因此我很相信福音是貧窮人的福音,也是務實的、讓人看得見的。我在福音戒毒服事五年後,我到神學院讀書,畢業後我開始教會事奉,前十年學習怎樣運作教會、訓練門徒,從著重內容課程到推動行動式的門徒訓練。最近兩至三年,心中感到有一股神聖的不滿足,我們常常鼓勵弟兄姊妹作光作鹽,但教會大部份的事工也只停留在教會內。後來教會開展了community mentoring(生命導師),就是訓練成熟的基督徒花一年,每週一小時陪伴一位未信者。這些有需要的未信者是我們地區的輔導員、醫生、社工轉介來的,由我們來媒合。
這個事工已經在英、澳多達100個教會中推動,目前有1000個生命導師。如果中文教會也願意一起推動,服事社區中的朋友,真的很好。因此我們有了這個改變。
董:這讓我想到St. Patrick,他的宣教策略就是到一個地方蓋一個石磨(Mill),讓村民來使用,他去陪伴,分享福音,再建立教會。短短100年,福音就傳遍了愛爾蘭。宣教就是找到社會中適合的切入點,不單是教會內部的做法,也跟機構有一些連結,以至於能接觸到教會外的人,透過陪伴服事把福音帶出去。
何:這也讓我想到兩年前,澳洲一間中文社福機構介紹一個年輕人給我們。他離婚了,不能見兒子,也沒有朋友。社工覺得他很孤單,就把他推薦到我們的生命導師部門,我因他的故事而落淚。感謝神,正因為有生命導師計劃,我們可以接觸到從前不能接觸到的人,因為未信者不會主動到教會求助。雖然牧師都是很忠心服事的,但一人無法服事多人。因此這個計劃就是培養更多人去服事,在過程中與未信者交流,例如一個弟兄帶一個未信者打高爾夫球,或者帶年輕人打羽毛球、學習英語、談人生方向,鼓勵他。
移民家庭牧養的挑戰
董:你是第一代移民到澳洲,但你的孩子是在澳洲長大的。第二代的牧養是很大挑戰的,因為文化語言也很不一樣。你可以分享一下華人教會在牧養第二代時遇到什麼挑戰,你作為父親有看見什麼好的做法嗎?
何:我觀察到兩種模式,一種是多元化的教會中有英文事工(兒童、青少年),讓第二代年輕人可以和本地年輕人一起成長。另一種是比較成熟的中文教會,他們會聘請英文的牧長來牧養青少年。相對起多元化的教會,他們大部份是亞洲人,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但同時也相對較單一。各有利弊。我們教會則面對移民家庭的1.5代(有些孩子大約是十歲來到),有亞洲人的外貌,內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中西價值觀交雜,挑戰很大。
董:這是所有移民教會的挑戰,期待未來有一個平台,讓移民教會可以互相交流。特別是不同地方的華人教會也會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包括移民潮的多少、我從哪裡來、移民之地和母國的關係,都會相互牽絆。像在美國有很多對亞洲人的不友善態度,也引起美國的亞裔抗議,在澳洲有相似的情況嗎?
何:因為疫情的關係,一般人認為疫情大有可能從中國來,因此一些西方人對亞洲人的反應比較大。整體而言,我在澳洲十幾年的經歷感覺澳洲人非常友善、開放、有禮,但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的確有感到有些對峙。現在有改善了,因為大環境變得較安全了。
相關資源:
- 《多元文化中的福音》,紐畢真 Lesslie Newbigin
文字記錄:蕭紫楹姊妹
編輯:呂昀嬪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