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

神學的起點,始於上帝像人類啟示自己的行動。華福文庫中「神學教育」的分類中,收錄的文章內容包括對不同神學傳統的介紹、對不同議題的神學反思、與不同神學院老師的對談、在華人處境中的神學思考與教育、以及對當下神學教育的反思等。

什麼是「福音派」?它的定義又是眾說紛紜,或甚至使用這個詞的人,也不太清楚。加上近年美國意識形態衝突,「福音派」似乎和政黨政治牽扯在一起,這個標籤在人心中的感受越來越複雜。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長大、過去曾在台灣教授系統神學,去年回到北美神學院任教的溫永勖老師,談談到底何為福音派神學?這個標籤到今天仍舊有意義嗎?以及福音派神學在面對未來發展時,有哪些可以更新的方向?
本文探討教會在馬來霸權和族群分離中的回應。為了共善,需要抗爭。抗爭物件是種族主義政客,而非其他族群,目標是啟動底層族群的友誼聯結,達成共融願景。即使作為少數的基督徒無法直接參與上層的政治改革,但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友誼聯結,仍能見證上帝國的事業,而見證上帝國的行動即是一種宣教的新視野。
我們一般認為當代華人教會已有約兩百年的歷史。然而,華人教會並不是獨立於普世教會之外而存在的,它乃是建基於整個超過兩千年的教會歷史發展脈絡中,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與成長。這集我們邀請到台灣神學研究院的吳國安老師,從他的新書《什麼是歷史神學》,來談談「何為歷史」以及「歷史神學究竟是什麼」。並從歷史神學的視角,思考我們如何理解今日華人教會的樣貌,以及未來可以前行的方向。
華人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群體,有些地區是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有些地區的華人則是近代的移民,而同樣都是移民,也會因著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而各有特色。這集邀請到在美國創欣神學院教書,同時也是拜歐拉大學(Biola University)成立中華神學研究中心的主任戴永富博士,帶我們從教會作為「恩賜群體」的角度來探索,如何處理教會內部的差異,以及對外信仰的公共表達。
我們生活在社群對立日益嚴重的社會,世界各地都在面對各種意識形態和公共議題的衝突,在這樣的環境中,教會如何能成為和好信息的見證者,基督教神學又提供了什麼樣的「和好」資源?這集邀請到在英國研究神學的李泉老師,將從德國神學家—巴特和華人神學家—楊牧谷兩位的思想,來談基督教神學帶給撕裂社會哪些資源,能締造和平、帶來和解。
初代教會經歷幾百年的逼迫,發展出沙漠教父的神學傳統和修道院的傳統。這集我們邀請到來自香港的陳劍光牧師,他長期研究沙漠教父神學傳統,來和我們分享:何謂沙漠教父的神學傳統?為何對今日華人教會是重要的屬靈資源?牧師也參與過很特別的事工,有機會與近十幾年在亞洲興起的巨型教會的牧者同行,也會跟我們談他在其中的觀察。
這集邀請到在《今日基督教》雜誌擔任中文校編負責人蔡怡庭傳道,他將從奧古斯丁的神學來切入,談談神學對他信仰實踐的塑造為何?以及在《今日基督教》雜誌服事的過程當中,他從後台閱覽的數據看到華人教會是怎樣的面貌和所關注的議題是什麼。
徐西面博士以神學倫理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指出許多討論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究。他認為AI如同鏡子,並非擁有上帝形象,而是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的投射。又因AI運作過程如同「黑箱」,其不透明性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加劇了人們被取代的恐懼。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包含身體和靈魂的整全存在,這是AI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和團契中,如同徐博士提到的「聖徒肉身相通」,活出上帝的形象。
教會不是存在於真空狀態,而是身在具體處境中,或許很難發覺周圍環境變化與教會發展的關係,但從更大歷史維度來看,卻有深刻且巨大的影響。這集邀請到在歐華神學院教授「教會歷史」的鄭路加老師,作為一位教會歷史的學者,不但對過去的事感到興趣,也從觀察、研究歷史,使他對當代正在發生的事,以及對今日教會的影響,有深刻的眼光與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