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文青姐妹(The Hope節目執行製作人/hope yth青少年團契領袖)
雲端教會、社群媒體、線上聚會……我們被這些詞彙四⾯環繞。許多教會希望成為善於經營網路媒介的教會,但苦於資源有限、缺乏⼈才,⽽停滯不前。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教會本⾝對世界媒介⽣態圈有著強烈的批判性,不願意同流合污?不論教會是否認同網路媒介,會眾已經在世界媒介⽣態圈中⼯作、⽣活,例如使⽤ Line、YouTube、Instagram等。就像今天的教會不再批判⽂字、紙本聖經作為媒介的正當性,這些都是已經完成的媒介⾰命。Z世代及後續的孩⼦們,對網路媒介沒有像千禧世代那樣的批判⼼態。教會無法迴避⾃⾝與世界媒介⽣態圈的互動,必須順應時代轉變,發展出適合的利⽤之道。重點不是教會資源是否⾜夠開始媒體事⼯,⽽是放下對媒介⽣態圈的評斷,聆聽神對這個世代的呼喚,將神的⼼意⽤現代語⾔傳遞給媒介⽣態圈中的⼈們。
體會到網路時代需要建構新的事奉思維,但在堂會中找不到答案,因此我決定就讀神學院,穿梭於神學院與堂會、華神與The Hope之間;在學術課堂與影像導播室間;在古舊⼗架與媒體事⼯間,叩問種種問題,希望透過結合專業與真理,雙向牧養⼈才,成為神所使⽤的器⽫。
神學院三年間,我撰寫了道碩畢業論⽂:〈網路媒介對中⼩型教會的挑戰與機會〉。媒介⽣態學學者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媒介即訊息」1的概念,強調媒介並非中性,媒介所傳遞的訊息會因媒介的改變⽽調整。隨著網路媒介快速發展,教會進⾏事⼯的⽅法也渴望隨之更新,只為將古舊⼗架新說。是否教會需要新的媒介來傳遞福⾳?2追溯歷史,基督教信仰的「舊⽪袋」其實成形於⽂學時代,信徒在闡釋神學及聖經時,反映了印刷術等媒介特徵。
⾃網路媒介興盛,圖像成為今⽇主流溝通⽅式,千禧、Gen Z等後來的數位⽂化,重視體驗、視覺效果、氛圍與想像⼒。⽂學與數位⽂化似乎是兩種極端,⾯對這種狀況,耶穌在福⾳書中回應:新的容器(酒袋)會帶來新的內容(酒);舊的⽅法將保留⼀樣舊的信息。教會長期傾向不斷更新酒袋(⽅法和媒介)以適應⽂化,但耶穌強調的是新酒:這不僅僅是新⽅法,更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新信息。比如,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和以⾊列受神審判與流亡的信息是不同的。3每個⼈的故事都在不斷發展,我們對福⾳理解的局限會隨著經歷新的事件⽽改變。每個時代的教會應敏銳留⼼神的聲⾳,謹慎注意媒介是如何改變訊息。
從媒介⽣態學的⾓度,媒介可理解為環境,塑造主體的認知與思考。4就如⿂⽣活在⽔中,⽔是媒介,⿂是主體,互相形成⽣態圈。今天,教會作為神的⼦⺠ ,雖擁有「教會的媒介⽣態圈」,但很⼤程度上與世界的媒介⽣態圈重疊。例如:當我們使⽤ Line傳訊時,會看到Line官⽅置入的頭條新聞、銷售資訊;想在Facebook社團或粉絲專⾴關⼼教會⼤⼩事時,需要先點開⾸⾴ ,被好友們和官⽅推播的貼⽂充斥;當我們在YouTube搜尋講道時,可能會被推薦的非講道影片或廣告吸引⽬光。在進入教會的媒介⽣態圈之前,誰不是先經過混亂的世界媒介⽣態圈?
與其消極地與世界劃清界線,不如運⽤網路媒介的特性和影響⼒,在世界的媒介⽣態圈中發聲,讓更多⼈被觸及。例如:當我們在Facebook、Instagram等媒介上分享教會⽣活時,幾張照片即呈現與眾不同的⽇常,這種教會限定的「關係」就是我們在世界媒介⽣態圈的影響⼒。
The Hope的YouTube頻道透過穩定產出各式影片,讓⼈獲得需要的福⾳資源。作為節⽬執⾏製作⼈,我意識到影片不僅內容要有料,⽂案更要有策略。曾經有⼀集節⽬,是萬⼒豪牧師與來賓談論⾊情片的影響,我將影片⽂案定為「⾊情片雖可恥但有⽤?」後台數據顯⽰,不少⼈是在YouTube搜尋「⾊情片/⾊情/A片」關鍵字後點進影片。試想,若影片放在教會官網或不公開部落格,在世界⽣態圈中的使⽤者就不易找到這⽀影片。
再者,想像會眾在上班時與同事聊天,提到「昨天我去教會,聽⾒牧師講……很有共鳴!推薦你聽聽看!」同事可能有興趣,但45分鐘的講道影片實在讓⼈卻步。教會可以做的是,除了上傳完整主⽇講道影片,還可以按講道⼤綱剪輯成不同段落,選擇適切的⽂案排程發布,讓⼀篇完整講道影片被更多⼈看到。較短的講道影片更容易走進非信徒的⽣活空檔,許多⼈會趁獨⾃吃飯、通勤時,點開YouTube瀏覽影片。當15分鐘的講道影片標題引⼈好奇,觀看者點擊觀看時,這就是他們走進教會媒介⽣態圈的開始,聽⾒福⾳的契機。當他們想知道更多時,可以點擊影片最後的連結去觀看完整版講道影片,儘管他們可能從未去過教會,他們可能因為這⽀影片對教會產⽣好奇,透過影片下⽅資訊欄搜尋更多教會相關資訊,或是YouTube的演算法開始推播其他講道影片時,這些觀看者就正式沉浸在教會媒介⽣態圈中。
儘管世界的媒介⽣態圈喧囂、扭曲,教會應當仁不讓,發聲其中,讓更多⼈有機會被教會媒介⽣態圈觸及,聽⾒古舊⼗架被新說。神⼀直與我們同在,祂在天上,也在地上,祂在實體的堂會中,也在網路的媒介⽣態圈中。我相信教會被呼召要在所在之地發揮影響⼒,它的所在之地不單是教會的地址,也可以是教會所使⽤的網路媒介、社群帳號。願教會與神學院接棒,共同培養下⼀代的媒體⼈才,往神所呼喚的⽅向勇敢前⾏。
本文刊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25年刊,第四十四至四十七頁。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註:
- 1.可參考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認識媒體:⼈的延伸(麥克魯漢經典),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2015)。 ↩︎
- 2.Wen, Clement Yung, “Millennials and the Church: Reasons for Concern, Reason for Hope”, KRCM 40TH ISSUE,https://www.shen-guo.org/millennials-and-church-reason-for-hope-e.html (accessed June. 14, 2024). ↩︎
- 3.Hipps, The Hidden Power of Electronic Culture, 88-91. ↩︎
- 4.Carlos A. Scolari, “Media Ecology: Exploring the Metaphor to Expand the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22, no. 2(2012): 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