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

徐西面博士以神學倫理視角探討人工智能,指出許多討論忽略了對其本質的探究。他認為AI如同鏡子,並非擁有上帝形象,而是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的投射。又因AI運作過程如同「黑箱」,其不透明性與強大的運算能力,加劇了人們被取代的恐懼。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包含身體和靈魂的整全存在,這是AI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和團契中,如同徐博士提到的「聖徒肉身相通」,活出上帝的形象。
毛樂祈(毛叔)從自己的職場經驗出發,在對工作的倦怠中往神學院進修,他寫作「小老百姓神學」到「我的人生施工中」,都提出對資本主義和信仰生活的反思、關注與對話。透過「教會青年思考健身房」,他藉著閱讀和閱讀的人交流,將神學與生活交揉在一起。 在這集節目中,毛叔特別談了「慾望經濟學」這本書,對「使命門徒」的聽眾拋出一個詰問:經濟學/資本主義在塑造人類的慾望,這種慾望(愛)也帶來很多的「門徒」。我們在推動使命門徒的門徒,和「慾望」的門徒究竟不同之處在哪裡? 在我們的敬拜與事奉當中,又有哪些資本主義可能「滲透」的危機?快來聽這集訪談,檢視我們正在前行的路徑,要怎麼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