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226 馬來西亞The Well Church亞庇活井教會廖振華牧師:當職場不只是禾場:活出神國價值觀的雙職實踐
嘉賓:廖振華(Andy Liau)牧師(The Well Church亞庇活井教會)
主持:董家驊牧師
對年輕人復興的渴望,領受呼召踏上開拓之路
董:今年有許多關於職場神學的討論,然而很多討論過度聚焦在企業家和中高階主管,忽略了藍領和基層的職場新人。這集邀請到過去一直在牧養年輕人和學生的Andy Liau廖振華牧師,他分享自己如何為了牧養這群進入職場的年輕人,而投入雙職的事奉。他一邊牧養教會,一邊經營餐廳,親身經歷職場的掙扎,有許多關於職場神學的洞見。Andy牧師你好,我聽好朋友介紹你是一位很特別的牧師,可否先請你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和服事的旅程,以及現在在做的事。
廖:我其實在十八歲時就回應了全職的呼召,在聖公會做全職同工,後來也當上傳道人,總共約有十一年的時間。直到三年前、二十九歲,我覺得上帝給我一個不一樣的呼召,要去開拓職場、建立教會。我一直以來都是服事年輕人,我看見好多人在青少年時期是非常復興的,但他們長大進入職場後,就忘了呼召、面對著很現實的生活。然而我作為一個全職的牧者,卻完全沒辦法了解、沒辦法幫助他們,心裡十分掙扎:若是真的要看見這群人復興,看見復興臨到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話,是不是有些工作還沒做好?
神讓我看見了職場這一塊,但我心裡非常非常掙扎,我從來沒有讀過其他學位、沒有工作和社會的經驗,我只懂神學、只懂在教會裡服事。當時我跟師母帶著一歲的孩子,在掙扎且完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離開了教會和居住的地方,來到亞庇(馬來語:Kota Kinabalu,簡稱KK)這個城市,這裡離我們家鄉要七小時的路程,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和教會、完全停下了服事,那段時間,我覺得神調整我裡面很多東西。
後來神呼召我們專門做輔導性質的事工,所以租借了一個小辦公室,開始醫治釋放的服事。其實當時我們沒有錢負擔房租,可是神有祂很棒的心意在其中,就當我們在看這間辦公室時,剛好現場有邪靈彰顯的現象,即使天主教的神父來,也無法把鬼趕走。但神的大能就在那裡彰顯,當我跟師母為那名女子禱告,鬼就走了,她完全得著釋放,所以我們就免費的在那間辦公室裡開始了我們的事工。從我們沒有錢,到被人求著留下來,完全是神的工作。
當時是疫情過後,很多人離開實體的教會,我們開始在那裡服事很多這樣的弟兄姊妹,看見夫妻關係和個人生命的恢復,看見鬼被趕走,看見一些癮頭、邪靈和壓制的問題,一一被上帝親自解決。一開始只有六、七人的小組,到了十人左右,有人就說,為什麼不做一個崇拜呢?其實我一直覺得神有祂的時間,我從來沒有想過何時要開始崇拜,只是很單純想服事弟兄姊妹的心志。之後,我們租了一間週五晚上沒有活動的教會,開始了我們第一堂的崇拜。那時候我們十個會友都站在台上敬拜,沒有聽眾和會眾,台下只有小孩在玩,但仍然有正常的講道。就這樣,我們從十個人開始,神的工作一直拓展、成長到三十幾人,才真正租下一個地方,開始了現在的The Well Church活井教會。
The Well Church活井教會的異象:誰把井水打上來?
廖:在一次禱告中,神給我看見一個井,我就問神,這個井是什麼意思?神說,這是一個不華麗、很普通的井,可是它吸引人來到這裡,很多的渴慕要被上帝自己滿足。我一直把這個異象放在心裡。直到有次遇見一個曾在英國一起念書的瑞典朋友,他說他為我禱告時看見一個異象,他看見了一口井,神在那個時刻問了一句話:很多羊群在井的周圍走著,可是誰把井水打上來?沒有人把井水打上來。當時我起了雞皮疙瘩,我從來沒有跟這位朋友分享過關於井的異象,那一刻,神真的在對我說話,這個教會、這個職場工作必須要開始,因此我起身回應神。
我們去看了一間曾是很大型卻因疫情關係而關閉的網咖(cyber cafe),神感動我們,這地方本來是人來找滿足之地,今天人們要在這裡找到耶穌,所以我們就決定租下。因為場地很大,加上需要收入,因此就將一部分空間作為咖啡廳,我跟師母沒有任何職場的技能,只能做咖啡廳,煮些很簡單的食物來服事弟兄姊妹,但神很好,我們的生意在很短的時間成長並足夠把本錢拿回來,咖啡廳也從一間變兩間、三間,直到今天,我們的餐飲團隊管理大概有九、十間咖啡廳。是神帶領我們在那時進入了職場,我也成為了雙職牧師(Bivocational Pastor),牧養著教會,也同時在職場裡工作。
董:謝謝,你的故事非常特別,先釐清一下,你們是先租了一個辦公室開始醫治釋放的服事和禱告會,慢慢聚集的人多了,開始考慮要有崇拜。後來又看到井的異象:誰要把水從井裡打出來呢?因此正式開啟了活井教會,同時也找到一間因疫情而廢棄的網咖,開始了一間咖啡廳。那麼我想問,The Well Church活井教會和這間咖啡廳的關係是什麼?是同一個群體還是完全不同的事工和生意呢?
廖:當時我特別聯絡新加坡的Heart of God Church(神之心教會),帶著團隊去跟他們學習,因為他們也是職場和教會的模式。我們學到的第一要件是,教會與職場必須是分開的,要有各自不同的模式,不能參雜在一起,因此這是我們做職場的先決條件。在金錢上也是,只能是從職場進入教會,教會的錢不能出來,換句話說,若職場虧損、有問題,完全不能動用教會。希望這樣的界線可以蒙神自己的喜悅,也看見職場能夠以生意的模式擴張。
可能有人會問,沒有在咖啡廳裡放聖經、沒有播聖歌,人家怎麼知道這是教會開的咖啡廳呢?我們的回答是,不需要特別讓人知道這是教會開的,但我們的服事、禱告應該要在這裡帶出神自己的同在。
這樣的職場和生意也提供很多年輕人工作機會,特別是一群被呼召當牧者的年輕人,今天的呼召可能相比以前,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一方面,年輕人會思考,到底教會提供的薪水夠不夠用、夠不夠養家?這是非常真實的張力,他們可能會想,那等我退休後再當牧師吧。這是我們不想看見的,所以活井教會和我們的職場咖啡廳,提供了一個平台,同時可以賺錢養家、在職場裡有所成就;同時也可以好好讀神學、被裝備、成為牧者。當一個老闆同時也是牧師時,才有辦法提供這種彈性,我認為這在現今的教會是有需要的。
董:所以你們教會的人都在這個咖啡廳工作嗎?教會群體和咖啡廳員工之間是畫上等號,還是只是某部分人在這裡工作?
廖:這不是教會開的咖啡廳,是我還有我的合夥人開的咖啡廳,感謝神,我的合夥人是一位教會的姊妹,當時她以一種奉獻的心進入團隊,沒想到那筆奉獻開始賺回來成為利潤,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神蹟。所以這是我個人投身進去的職場,不是教會開的一個生意。
平衡職場與神國:預備好付上代價
董:這是很好的澄清,謝謝。另外一點好奇的是,一般很多人上班,光是要應付職場的需要就已經筋疲力盡,更遑論還要讀神學。你作為一位老闆,怎樣創造一個讓員工既可以做好工作且盈利,同時還有空間專心讀神學的環境?
廖:我自己也是在讀神學、牧會、工作三管齊下的狀態,我認為有一個能夠明白且彼此配搭的群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需要上課、讀神學時,我們願意為你多承擔一些工作,這樣的群體非常關鍵。而且這個群體必須是在一個異象裡建立的,因為教會是講恩典,職場是講績效的,在職場裡這是沒恩典的事,你一定得把工作做好。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這個異象,可是我希望當我們按這樣建立主的國度時,大家可以看見職場和教會中間,應該是平行成長的。因此,這是我們職場事工非常強調的一件事,當你看見職場成功的同時,必須思考神國如何在平行的過程裡也一起成長,不是只有職場賺錢,卻看不見神國的拓展。
要怎麼把職場和神國放在一起呢?我認為神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功課:要學習付代價。很多時刻我真的沒有答案,曾經有一天晚上,我在教會裡有課,但隔壁咖啡廳的廚師突然間不能來,整間店滿了客人,我需要進廚房工作,但另一邊我需要教課,該怎麼選擇?身為主任牧師,我必須去教聖經;可是身為這間店的老闆,我需要下廚房工作,那個過程非常非常辛苦,也從來沒想過要面對這樣的壓力。然而到最後,我仍然沒有答案,神沒有告訴我該去哪裡,我的員工告訴我該進廚房,我的教會告訴我該上講台,可是在那一刻,神沒有答案,只有兩個字「代價」,無論怎麼選,我需要預備付上代價。
這就是作門徒所應當要付的,所以上帝給我一段經文(路加福音十四:28),要先計算好代價,再跟隨祂。這幫助我了解,成功的職場事工,不是找出最好的方式或答案,它真的沒有答案,乃是要願意付上代價。明白地說,如果我站上講台,今天的生意就虧損,我的名聲也會虧損;如果我進入廚房,會友會誤解我。
當然這不能作為藉口,事情過後,我很快要去思考,下次如果再發生同樣的事,應該怎麼做?神的教導是真的,要把兩件事都做好,就是預備好付上代價。讓我很感恩、很喜樂的事情是,神允許我付上代價來跟隨祂,那是我服事裡的喜樂。真的很辛苦,可是至少我能夠跟很多在職場的人說,這樣子為主付代價,是可以做到的。
董:我特別喜歡你分享「付代價」的概念,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深陷兩個極端,一個是為了服事上帝,工作隨隨便便;另一個是為了工作,服事就隨便。但牧師你沒有給一個明確的答案說明你的選擇,而是需要了解,無論怎麼做,都需要付代價,要想清楚那個代價,以及當時為何決定要這樣做。
更讓我欣賞的是,你說上帝竟然允許你付代價跟隨祂,這帶給你極大的喜樂,我覺得這心境好特別。這讓我想到之前在香港服事,跟我的屬靈導師曾金發牧師講到類似的概念,我常會問他關於自己覺得又大又難的事,他說他沒有一個答案告訴我該如何選,每個選擇都要付代價(trade off),沒有一個選擇不需要付上代價的。所以要想清楚,做了這個選擇後,願不願意付這個代價?怎麼去回應、付上這個代價?
廖:我覺得今天在教會裡,有一種傾向是,要牧師給一個答案,在聖經、在上帝裡一定有答案,可是跟隨主的道路上,這很不真實。我覺得神沒有要給我們答案,更多時候,神要我們明白跟隨祂的心意,以及祂幫助我們如何把信心變得更加真實。
所以我認為神強調的,是把信仰變得真實化,我怎樣在職場中能夠把聖經的教導和信心,真實化體現出來;同時我在講台上,怎樣使講道能夠真實接觸到會眾。那不是把兩者之間張力做融合,而是把兩邊變得更加真實的過程。我認為職場的工作在真實化的過程裡,才能夠真實的經歷主,因為祂是一位真實的神,祂不是一個討論出的概念,今天教會的弟兄姊妹們,非常需要經歷這樣真實的信仰。在我的服事裡其實有很多職場的見證,但我不是很喜歡分享,因為當太過於傾向職場的見證,有時候會成為我們的驕傲和光圈,代表我成功了。我覺得我們需要的不是那樣「成功」的信息,而是實實在在、真實地把信仰活出來的現實。
釐清優先順序:敬拜會影響職場,但職場不能取代敬拜
董:謝謝牧師,你提到十八歲時就全職在教會事奉,而且是在一個宗派的聖公會中成為傳道人。但是九年後,你看到所牧養的年輕人紛紛進入職場,很多可能在學生時代很熱心、單純愛主的人,進入職場後,面對很真實的挑戰,因此你開始思考跨境到職場,我覺得你是出於一個牧者的心腸。我也很好奇,當你在二十九歲、沒有真正所謂豐富的職場經驗下,怎麼學習去跨越的?雖然二十九歲相對年輕,但終究不像二十歲從零開始,當時你已經有家庭、有孩子、有責任了,你也提到那是一個很大的跳躍,過程中被主調整很多,可否分享一下這個心路歷程?以及作為一名過去主要在教會內牧養的牧者,開始了解職場時,學到了哪些?
廖:以前我覺得,職場的工作就是世界,應該和教會是分開的,在職場工作,是在做世界的事;在教會裡,就是做聖潔的事,這是第一個神要我打破的觀念。當我一開始接觸時,很多書或解經會說:「工作就是你的敬拜。」(You can worship God when you work)可是當我一面在倫敦讀神學碩士、做舊約研究的時候,我發現聖經中的第一個職場—創世紀,卻不是那樣。
從對創世紀的研究裡,我看見的是,在教會裡的敬拜會影響職場的生命,但職場的工作不能取代我的敬拜。若我們傳的是「職場就是你的敬拜」,那是不是在職場敬拜就可以,是不是不需要在教會裡服事主?是不是不需要參與事奉,因為已經有職場的事奉和敬拜了?關於這一點,我覺得要弄得非常清楚,好像在教會裡事奉,就像舊約裡的神職人員,他們是在聖殿裡的服事,而職場是在聖殿外的事奉。
所以我明白了,原來它不需要一個區分,而是需要一個優先次序。也就是說,在不分開的前提下,不能把它畫成等號。我怎麼能說,在廚房炒飯的時候是在敬拜神?說實在的,就信仰真實化而言,我說服不了自己這一關,在廚房炒飯和我在台上講道、帶敬拜的感覺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今天若要講職場的工作,首先要把敬拜的生命整理好、要先把神學做好,沒有神學的基礎,根本做不了成功的職場。
我這才發現,原來神用這樣的方式來預備我,先在神學裡、在敬拜裡扎根,在教會全職服事的那十一年裡扎根,然後才進入職場。祂透過生命的過程來告訴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敬拜影響你的職場,而你的職場不能夠取代你的敬拜。所以我就在當中去學習,我真的覺得若沒有很強的敬拜和事奉的生命,根本不可能做職場服事。
恢復身分與形象:定義「我是誰」的是神,不是職場
董:我想你是第一個把這個觀念講得這麼具體的人,我們真的常常從原文解經來談「工作就是敬拜」的概念,可是Andy牧師你從很真實的生活經歷中提醒我們,敬拜的生活會影響我們怎麼工作,但不能把工作就等於或取代了對上帝的敬拜。
今年(2025)六月,華福在新加坡有一個談職場的會議,其中一個不斷被提及的,今天華人教會甚或英語教會,我們在談職場事奉、職場福音時,多數談的是高階主管或企業家老闆,但可能多數人不是位在那樣的階層,是藍領的、是職場新鮮人,不見得有那麼多決策權,甚至覺得自己是很辛苦地的照單全收者。
你談到自己開餐廳、做老闆,在職場中也做一份工,和這樣一群做工的人在一起,這對你看職場神學有哪些回饋?或是當今天華人教會在談職場神學時,有哪些過去被忽略、需要重新思考的方向和議題?
廖:我自己也正在寫關於職場的書,很自然我們會想到大企業、高階主管,從他們的角度切入職場,但確實更多的是新鮮人或較資淺的人。回到我所研究的聖經裡的第一個職場—創世紀,那裡沒有高階主管和大企業,只有亞當夏娃兩人而已。神給他們的東西很簡單,神是先給他們身分,再讓他們進入職場去活出那個身分;神先給他們命定和召命,然後他們進到職場裡活出來。
可是今天若從一個新人角度來看,整件事已經被調轉過來,是職場定義他是誰,人是被職場定義的。是不是一個很成功的人,端看你賺多少錢;有用的人、沒用的人、是醫生、是收垃圾的,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是由職場定義你的身分和你是誰。但這不是聖經中第一個職場的定義,在創世紀裡,是神先定義他們,神說,你們要去「管理」,這在原文裡,是好像一個君王管理世界一樣。所以神先把身分給了他,然後他把這個的身分活出來。
因此回來看今天的教會,需要思考的是,當這些年輕人開始進入職場,我們該怎麼預備他們?他們到底明不明白自己的身分、命定以及神要他們做的是什麼?還是世界會告訴他:要用盡辦法爬上高位,把你的身分找出來。所以牧者非常重要,這只有牧者能做,當我問神:為什麼你要呼召一個牧師進入職場?這會造成很多人的誤會,人家會說這是一個貪錢、貪愛世界的牧師。相反的,若是一個很成功的生意人轉當牧師,人家會說很棒、是很好的見證。
董:沒這樣想過,但確實,順序會影響觀感。
廖:對,因為我是從牧師轉職場,所以感覺很掙扎。可是我感謝神,正因為如此,神讓我明白,身為一個牧師,我怎麼樣預備一個人進入職場?要讓弟兄姊妹先明白自己的身分,若非如此,有些時刻你必須妥協職場裡的要求,因為不妥協、就沒有身分。但人們必須明白,我的身分是從神而來,是神先把身分給了我,我來到職場是要彰顯那樣的形象、活出身分,使我的生命有目的、有異象。這是我很注重的一點,今天在我的職場,必須恢復人的形象。
特別是弟兄,我不清楚其他地方,但在馬來西亞,教會裡的事幾乎都是姊妹在做,弟兄似乎有點退縮,讓姊妹、讓太太去。為什麼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弟兄形象的問題?如果一個在職場裡失敗的弟兄,他是不可能在教會裡抬起頭服事神的。而在我們的環境裡,可能姊妹在職場上的壓力相對較小,或是姊妹擔任家庭主婦,因此她們在教會裡有比較多事奉。因此,弟兄或丈夫們在職場裡的形象,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事,「職場被贖回」(Redeeming the workplace)也就是今天需要去思考的重要的元素。
將職場贖回,重新進入神的國
廖:當我在研究神學時,神給我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神說,在祂創造第一個職場的時候,它不是一個禾場,不是一個需要傳福音的地方,但今天教會都覺得職場是最大的禾場,這和神本來創造職場的心意是有出入的。那麼,若職場不是禾場,職場是什麼?神帶領我思考:職場是神的國度,是神國的一部分,就像祂當時創造這個國度時,職場是其中一個部分。
對於今天世界的職場,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應該把它贖回來、進入神的國,就像耶穌怎樣把我們從墮落的罪中贖回,今天的職場也發生著同樣的事。我們不是硬把人推出去傳福音,教會應該把職場帶回來,進入神的國度。神的國度是一個倍增的國度,同樣地,職場也應該是經歷倍增的;神的國度是一個被祝福的國度,職場也應該是能夠體現耶穌大能的地方。
所以我們教會有一個職場的網絡事工,叫「Workplace Elevation Network」,我們想要召集職場裡的基督徒一起來談,如何把職場贖回來、重新進入神的國。進入神的國其實很簡單,就像耶穌說的八福那樣,耶穌的整個登山寶訓就是一個原則,要把人贖進神的國。那麼今天在職場裡要思考:這些原則是什麼?怎樣能夠把職場贖回神國?如果年輕人被這樣教導、預備,那他帶著的職場使命、他的看見就會完全不一樣。
人們不會想要把職場當禾場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去工作了,教會再加一個工作給我,會很累的。可是如果他看見,原來職場就是我活著的教會的一部分,更是神國的一部分,我在教會怎麼做,也能在職場怎麼做,他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他會享受其中,也會看見人們信主成為一件自然的事。如同亞當夏娃享受在服事裡,上帝看著一切覺得美好、充滿喜樂,這是因為職場回到了神的國,而不是神的工人去到職場。
董:我覺得你的觀點非常直接鋒利,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十月份華福還有另外一場職場會議,我們訂的主題「讓職場成為福音的主場」也有些呼應剛才所提。什麼是福音?福音就是關乎上帝的國,當耶穌在宣講福音時,講的是上帝的國近了;當先知以賽亞說到,報福音傳喜信的,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以賽亞書五十二:7),講的也是你的神做王了。因此福音好消息的本質,是關乎上帝做王的。
董:接下來還有幾個問題想請牧師稍微簡答一下,第一,如果有人問,老闆當然可以塑造職場的環境,可若我今天不是老闆,只是一個中層幹部或底層員工,在這樣贖回職場的運動中,我是有份在其中的嗎?還是只能被動去承擔、接受老闆所創造的職場環境?
廖:這個掙扎很真實,必須理解有些弟兄姊妹在他們的職場上,真的沒辦法做到,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我們的事工需要存在的原因,需要讓更多主管、老闆階級的人,開始看見這個需要。職場被創造的本質非常重要,若是一個墮落的本質,很難在裡面把它贖回來。所以我會鼓勵弟兄姊妹,要透過禱告了解,這是不是你能夠長時間待下去的地方?職場不像教會,需要委身其中,在職場是另一種思考,有時候員工要離開,我們反而為他開心,因為可能有更好的機會。簡單說,真的存在挑戰。
董:第二個問題是,或許有人出於不同的原因,一輩子都是藍領或基層,曾經有朋友問我,難道一定要脫離了基層藍領,才算是在職場成功、有見證嗎?若是牧師遇到這樣的提問,會如何回應?
廖:曾經有一位做貨物管理工作的弟兄,他的工作面對的只有貨物沒有人,他問說如何能繼續這份工作。我覺得神釋放給每個人的異象是很特別、很個人的,也就是說,我想的方法可能不合適你,但首先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神都可以給你一個職場的異象,上帝無論如何都可以在職場中做事。或許你認為依你的能力範圍做不到,可是有時剖開來看,是可以的,神真的會給你一些特別的看見。因此我鼓勵弟兄姊妹,不要關上那道門,讓神自己在那地方做祂想要做的事。
我的員工們多半是薪水較低的基層,但至少我能樹立一個這樣的職場文化,讓他們也可以開始在這樣的環境裡,發揮出神國的價值。所以連結太重要了,今天我們教會必須做一件事,把所有職場裡的基督徒連結起來,當有連結存在,人們會開始少問一些個人的問題,例如:我一個人在這裡該怎麼做。當連結開展出來,可能那位老闆很愛主,他很需要一個員工,那麼我可以去幫他工作、跟他一起建立神國。彼此連結從教會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合一,一旦彼此合一,神就能做奇妙、神蹟性的事情在當中。
在代價中學習,並且等待福音的時刻
董:接下來想問,第一,以一個中小企業老闆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在上帝給的範圍裡,贖回這個職場?第二,有些員工或許擔心,我的基督徒老闆會不會以建立神國之名壓榨我、叫我多做一點、叫我不要計較那麼多?當面對這些潛在的挑戰和扭曲,到底一個基督徒老闆或中小企業主,可以怎麼做?
廖: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是我到現在仍非常掙扎的點。首先,我覺得不要心急,好好把工作做得卓越,並在教會裡用心事奉主。當我們把工作做得卓越時,有些員工就會來問,我們遇過很多老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的。今天早上就有一個員工這樣說,我就知道機會找上門了,我能跟他談福音、能把耶穌帶給他了 ! 上星期我的廚師突然問我,有什麼教會可以介紹我去嗎?他會這樣問,一定是感覺到了什麼、有哪裡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職場的工作應該是很自然地做,當機會來了就趁勢而行,有機會講福音就要講,可是不要心急,而是享受在其中,讓它成為一件很喜樂的事。
第二部分關於潛在的挑戰和扭曲,這是很複雜的問題,如果今天有員工在職場中被我傷害,同時他也是我的會友,他會不會離開我的教會?我曾經歷非常傷感的事,有一位年輕人,他從十三歲開始就跟著我在教會裡成長,後因職場問題完完全全地離開我,這是很不值得的,因為職場是短暫的,教會是永恆的。雖然事情已經不能回頭,但是神卻在當中教導我很多事。
第一,這就是所謂的代價;第二,在處理員工問題的時候,盡量隔著一層、不直接處理。所以現在我的公司裡,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跟我很好的教會的弟兄姊妹,我非常需要他,他明白我職場的服事和呼召,他明白我身分上的尷尬,因此所有員工的問題,都由他處理。我必須承認,身為一個牧者,我很難處理員工紀律問題,不是不能,而是我來處理的時候,教會需要付上不必要的代價,所以隔層處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面對會友的衝突與出走,抓緊異象、智慧調整
董:謝謝牧師,今天我聽到很多不在訪談計畫中的問題,我非常欣賞也非常尊敬。你在回答時,都不是試著給一個漂亮的答案,甚至不是給一個讓你可以安全下莊的答案,而是你會停頓一下,甚至承認這些你仍在摸索,或在其中感到挫折。但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你仍舊試著梳理,到底可以怎麼樣往前行。
最後的問題,當你同時是職場老闆和教會牧者,本質上有衝突和張力,除了剛才提的,還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張力,或者過程中的心得可以分享。
廖:剛才分享的是關於職場那邊的張力,我想可以用教會中遇見的一些掙扎來說明。一般來說,會友對牧師的形象設定和要求是很難改變的,例如:牧師是全時間的、是很常探訪的。加上我們教會正在成長的階段,有七、八十人,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曾經有一半同時也是領袖的弟兄姊妹,向我提出要求,我可不可以放下職場、專心牧養教會,因為教會這時候有需要。
那時,神又再一次沒有答案,職場已經在走,我只能問神:如果祢要我建立了職場、又要在這時候放下,我只好放下,我可以順服祢,可是這必須是祢的心意,而不是教會或領袖對我的要求。那個時刻又是一個身分尷尬的問題,若我不照著領袖的意思做,非常真實地,我知道他們一定會離開教會。
可是神在那時透過一個牧者,以他過去建立教會、植堂的經驗告訴我,當建立教會的時候,常常第一班跟隨的弟兄姊妹,不一定能要求他們跟到最後,很有可能這一班的弟兄姊妹會因著一些緣故離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每一個人對建立教會是有自己想法的,他跟我一起建立教會,但他們有自己理想中的教會。我理想是建立一個職場教會,但他所想像的不是那樣。因此那位屬靈牧者說,我必須懂得放手,因為神將給我第二批,能忠心跟到底的人。
那時我就明白了,原來當教會領袖有要求、當教會不能明白異象時,我必須重整我的異象,而不是因為他們而放棄這個異象。所以上帝更加去精進那個異象,有些事情或技能,是從沒想過的,我在那時都想通了。可是那個過程實在難過,非常非常難過,那個痛是在心口上、真實肉體的痛,每當想起會因為害怕而心跳加速,想著弟兄姊妹離開後,教會的奉獻怎麼辦?其他會友怎麼看我?我是一個為了職場而放棄教會的牧師?
然而,神是信實的,祂給了我第二班弟兄姊妹,真的非常忠心。必須說,我非常愛第一班的弟兄姊妹,非常尊重他們,對於他們的離開,我需要祝福。我沒有帶著別的眼光看他們,但神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建立The Well(活井教會),祂要讓The Well明白,抓緊異象是需要經歷這些過程的。
直到今天我還是會面對這些問題,我需要調整很多工作,當會友需要我、當工作需要我,我需要請人來協助、來代替,讓我有多一點時間牧養;需要區分有些錢不能夠賺,就把那一部分的錢放出去等等。這個過程需要很實際的思考:我能為主放棄的是什麼?可以為主放棄的,永遠都是金錢,從一個不放完的角度來看,能夠放掉多少,直到有更多時間牧養主的教會,這當中一直是需要智慧的。
董:謝謝牧師這麼坦承分享,也非常期待你的書寫完後,有機會拜讀,再次謝謝Andy牧師。
文字記錄:孫寧姊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姊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