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教會是愛下一代,還是只是需要下一代的能力?談到跨代牧養,這尖銳的問題實在值得提問。義大利華人教會青年流失嚴重,沈利牧師認為語言隔閡和不適應教會傳統文化是箇中原因。談到補救方案,沈牧師直說:「他們需要真正愛他們的牧者」,而門訓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關鍵過程。網路崇拜在疫情之下興起,專業的器材、用心的「製作」真的能連結生命,造就門徒嗎?對於教會而言,疫情的出現似乎是一場考驗。當各地牧者領袖都面對著遠距離牧養的痛苦時,是什麼讓大家堅持下去?面對疲於奔命的生活、愈漸黑暗的時代,「捨掉可以捨掉的,抓住不能失去的。」這是沈牧師給華人教會的忠告。
上世紀70到90年代是韓國教會的黃金增長期,更一度擁有全球第二大宣教士差出國之稱,是不少華人教會爭相仿傚的對像。然而到了2000年以後,韓國教會卻漸漸步入了衰退期,不時傳出驚人的負面消息,也面對大量青年流失。過去隨經濟社會擴張而蓬勃發展的韓國教會,今天如何受同樣的因素而面臨各種危機?從前教會是文化輸出的地方,今天面對大環境的急速變化,會否讓教會面臨世俗化的局面呢?抑或,這是上帝所給予的全新契機?而在全球疫情之下,韓國教會又有怎樣的反思和回應呢?作為在韓國長大的第三代華僑,譚安維牧師將於我們綜觀韓國教會發展的概況,回顧過去、檢視今天。
1972年,美國麻省牛頓第一教會關閉。這家擁有308年悠久歷史的教會,將其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捐贈給博物館,又將教會建築物賣給一家希臘福音教會,正式解散。牛頓第一教會創立於1664年,到1952年全盛時期,會友增至1200人。但不幸的是,會友人數開始逐漸減少。事工再延續20年(1952~1972),該教會會友人數由1200減至325,其中只有很少年輕人,四份之三的會友超過五十歲。因此他們決定關閉教會。從以上敘述中,我們看出甚麼問題?
《創世記》4章17節提及該隱建了一座城,事實上這「城」只能算是村莊,因為只有他與他的家人同住,故按照現代的定義,《聖經》中的第一個城市乃是巴別塔的城,也就是以後的巴比倫,因此巴比倫成了「罪惡之城」的代表。不僅如此,所多瑪、羅馬,甚至猶大國滅亡前的耶路撒冷,都曾被描繪為罪惡滿盈的城市。所以,似乎從《聖經》角度看,城市是基督徒應該避之惟恐不及的罪惡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