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 訪談韓國譚安維牧師:興盛的韓國教會也有挑戰?青年流失等危機能化為轉機?
嘉賓:譚安維牧師 (韓國大韓耶穌教長老會牧師 )
主持:董家驊牧師
韓國第三代華僑牧師背景及其翻譯工作
董:韓國教會是世界各地爭相效仿的對象,過去幾十年推動宣教不遺餘力,到處都看得到韓國宣教士的足跡,邀請韓國譚安維牧師分享韓國教會的經驗。
譚:我是韓國出生成長的第三代華僑,是韓國大韓耶穌教長老會的牧師,也帶領Underwood Ministry服事華人留學生的機構,也經營一家宣教型咖啡廳,提供場地和各方面交流給教會跟機構使用。
董:譚牧師從小在韓國長大嗎?為什麼華語那麼好?你在韓國還是在台灣接觸基督信仰?
譚:韓國有華僑學校,我從幼稚園念到高中,高中畢業後到台灣念師範大學。接觸是在韓國,但是在台灣大學一年級時信主。
董:牧師目前在韓國長老會神學大學念Th.M. (神學碩士) 崇拜學,也聽說最近在翻譯兩本書,可否介紹這兩本翻譯書?很好奇你讀崇拜學,為什麼會翻譯關於中國教會歷史的書呢?
譚:目前翻譯的兩本書是介紹有關中國教會歷史。第一本是一位牧者描述中國教會歷史,預計下個月出版。第二本是中國三自神學院老師們編籍的教會歷史教材—中國基督教史,這正在翻譯中,預計明年2022會由我學校的出版社出版,向韓國教會介紹中國的官方立場。我對中國和韓國教會歷史有興趣,也剛好有這機會,第一本書剛好是中國的牧者介紹,加上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老闆是我朋友。第二本是我學校一位從中國來的老師邀請我一起翻譯。
韓國教會的挑戰:97年後經濟問題和社會觀點致使人數下降
董:一般講到韓國教會,世界華人會想到動則上萬人的大教堂。我在美國洛杉磯讀神學院時,韓國人問我們教會人數,我回說大概1千人,他接說這是中型教會,我那時很驚訝,想說1千人還是個中型教會。後來才知道對韓國而言,沒有2、3千人都是中小型教會。可否請牧師介紹韓國教會過去跟現在狀況?
譚:韓國教會在韓戰結束後開始建立很多教會,隨著韓國經濟增長,70年代到90年代初,教會一直處於復興成長狀態,如果包含天主教徒,韓國3分之1人口都是基督徒。但從1997金融風暴前後開始,基督徒人口漸漸減少,進入21世紀後仍持續不斷減少。
董:牧師講的減少是指人數的減少嗎?
譚:沒錯,韓國有很多教會是3千人、5千人、1萬人之類,但也很多教會是3個人、5個人、10個人,之前有份統計顯示70%以上的教會是沒法自立,經濟上需要幫忙, 甚至牧者需要另外工作。而也因為疫情關係,現較多網路上教會興起, 這也開始有網路教會移民現象,會友從這個教會轉到另一個教會。
董:整體想到韓國教會是強盛的,不論在本地教會還是宣教事工,幾乎都是華人教會學習的對象,所以這反而顛覆我們一般對韓國教會整體的印象。剛才提到97年是分界點,為什麼那是一個轉折點?
譚:第一個問題,教會的成長跟韓國的經濟是一起的,97年金融風暴很多人生活面臨危機, 不是門徒的會友在面對經濟狀況會選擇持續信賴過去讓他經濟成長的神嗎?第二個問題是,韓國宣教士不僅偏偏去了政府不允許去的國家「阿富汗」,還在阿富汗被抓,這事件導致韓國社會對韓國教會印象不好,並且針對宣教跟傳福音也產生攻擊性的社會評論,這也影響人考慮願不願意持續這信仰。
非以「神學」觀點牧會,導致韓國教會影響力減少
董:進入2000年後,過去20年韓國教會整體的狀況可否也介紹一下?
譚:韓國教會過去以來一直存在的漏洞是以「牧會」觀念看待問題,而不是以「神學」觀點看待問題。復興時,不管神學對不對,而是方法能不能復興。但當教會人數下跌時,大家會開始尋找問題所在。以前大量培養牧師事工,因為開拓就有人來,教會就會成長,但那時沒有好好塑造牧者,在服事中就會發生些問題,比方以前經常去台灣宣教的三一教會田炳旭牧師就發生性方面問題。另外一些大型教會在金錢上不透明,或挪用公款,且一些大型教會兒子接替父親當主任牧師的世襲制度,這就缺乏公平競爭。這些問題在韓國不斷被新聞媒體炒作,也導致韓國教會在公共領域上的影響力逐漸減少。
韓國教會神學教育深厚、態度嚴謹不忘本質
董:過去韓國教會是華人教會效法的對象,我想它一定有它可取之處跟它值得學習之處。以你觀察,華人教會可如何學習韓國教會過去經驗?
譚:韓國教會有很多地方可學習,比方韓國教會對神學教育有很多培養,目前北美大部分神學院都有韓國老師教導,而在做學問的嚴謹態度也是值得效法。另外, 韓國教會對社會議題的反省也很快,雖然一些韓國教會對政府的防疫措施並不是很順服, 但是至少現在已經有7-8本教導在新型冠狀肺炎時代,教會如何牧會、崇拜、神學應該如何思考等。另外,因為教會過去一直處於成長期,進入21世紀後才開始衰弱,所以反而現在有較高品質,比以前更好的門徒訓練,這方面韓國有很好的know-how。
董:過去20幾年危機讓韓國教會更看重「質」的領域,而不是單看「量」的增長。韓國教會過去20年經歷衰退,青年流失問題也很嚴重,你覺得哪些地方是華人教會可以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譚: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本質。什麼是本質?牧會的本質是什麼?禮拜的本質是什麼?教會的本質是什麼?太注重外表跟新系統而失去本質是目前韓國教會本身最大的省思。據我所知,台灣教會處於成長期間,所以會注重哪種方式比較好,管不管用等,但這可能就會缺少或跳過對本質的思考。
韓國教會彼此聯合,以公眾語言對話社會,避免教會世俗化
董:韓國教會面對自身的衰退和問題,目前有些內部反省,哪些提醒或出路值得參考?
譚:現在韓國教會特別強調教會的公共性,以前教會跟教會間沒有太大的聯繫,但現在韓國藉著在洛桑運動1裡聯合,以福音導向一起同工、一起配搭。另外,以前韓國教會的思考只停留在教會內,但現在年輕一代對教會的要求更廣、更對外思考,包括環境問題、政治問題、社會議題等,都期待如何以教會名義對社會發出聲音。
董:台灣和北美也非常類似,年輕一代對信仰的公共性其實更關注。教會面對新一代漸漸地崛起,韓國教會是怎樣回應的?
譚:主要以議題來連結,開始時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參與在裡面,接著發展出新的事工,然後開始跟教會和社會介紹這一方面的想法。比如生態環境議題,現在有基督教環境機構,針對環保議題對教會做教育工作。
董:漸漸地學習以公共語言跟大眾溝通,從信仰的角度怎樣看待及該如何面對眼前的挑戰,包括社會、世界、環境的挑戰等等。當教會願意聆聽或走向公共,甚至向公共學習,會遇到教會世俗化的危機嗎?
譚:將社會裡比較先進的想法帶入教會,這也擴展教會在公共領域的工作參與,顯示教會願意向世界學習。世俗化我覺得不會。韓國教會過去缺乏與公共領域對話。以前教會是各種文化的傳播地,都是單方面地表示「教會不是這麼說,上帝不是這麼說」,社會大眾會覺得教會所講得太老土,但現在是受世界文化影響更多,將世界一些學問帶到教會裡,而要跟世界溝通必須要知道他們的語言,這是為了對話,並不是教會世俗化。
新冠肺炎讓韓國教會提出新觀點「災難模式」
董:過去這一年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對韓國教會的影響及回應是什麼?
譚:在韓國新冠肺炎漸漸地嚴重是從2021年2月中開始,3月一些教會開始轉為網路崇拜。我的老師,也是現在韓國守望教會的主任牧師提出一個新觀點,現在不像以前的「逼迫模式」,政府沒有逼迫不能實體崇拜,而是現在社會和教會知道不要實體聚會,所以教會停止實體禮拜轉化為網路禮拜並不是逼迫模式而是「災難模式」,現在如果實體聚會可能就犯了十誡中不可殺人的誡命,因為實體聚會可能會帶來新冠肺炎的傳染,而傳染可能會導致喪命,所以教會並不單單要尊崇神、崇拜神,也要遵守不參加實體,轉化為網絡禮拜的不可殺人誡命。韓國教會有很多教會太過於政治化,老一輩認為現在政權是左派共產主義,而為了要守護民主,政府說什麼就不願意聽,但現在年輕和中青年一代認為可有不同的轉換,反而較願意配合政府。
董:教會歷史中,教會是來見證福音的,如果把某一套原則變成千古不變原則來遵守的話,很有可能這原則在新的處境反而違反它起初的精神。在變動處境中,我們也須反思重新檢視什麼是最根本:教會是什麼、什麼是主耶穌的門徒、什麼是崇拜的本質等。
韓國的華人教會分為三類
董:韓國的華人教會是怎樣的光景以及疫情當中華人教會的處境?
譚:韓國的華人教會可分成三類。第一是最老的華僑教會「旅韓中華基督教會」,現在有七間教會。第二是韓國跟中國建交後,有較多的留學生和勞工來韓國,因此韓國的大、中型教會開始有所謂的中國語禮拜。第三是來韓國讀神學院,畢業之後開拓的教會。以前的華僑教會,現在參加教會的人數並不是很多,主要是老華僑和像我一樣的移民者,這加總起來已不到兩萬人,所以這是華僑教會遇到的瓶頸之一,另外是接班的問題。第二類韓國教會的中國語禮拜遇到的問題是,很多韓國教會對華人沒有較深的理解,相對不會過於重視中國語禮拜。但現在比較好的一面是,不同宗派、不同神學立場的教會可以一起連結,像我們網絡有一個群組,每天都會有人傳訊表示「我們教會有什麼事,大家為他禱告」、「誰來了」、「在哪裡有新的事工」、「我們學生這次到外地學習,有沒有教會可以參與在裡面」等,這樣的群組把在韓國的一些華人教會連結在一起。至於疫情的影響,華人教會跟其他韓國教會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都要遵守政府的防疫措施,比方說之前只能進行網絡禮拜,最多只能有20人參加實體禮拜。現在政府規定改為首爾地區的實體聚會人數不超過座位的百分之10,其他地方是不超過百分之20,這都是必須要遵守的,因為政府會來查看,如果違反就會中斷聚會,這沒有華人教會和韓國教會之分。
期待華人教會能更聯合一起為神國度同工
董:作為一個在韓國牧會的華人牧者,對全球的華人教會如果想要分享一件你心中的負擔或熱忱,會想要對全球華人教會說什麼?
譚:希望我們華人教會能夠花更大的力量彼此了解,一起同心、一起同工、一起為神的國度做事。可能我們有我們的資源,你們有你們的資源,大家可以彼此一起來分享。但如果不知道彼此是誰,彼此在哪裡的話就很難同工。
董:像世界華福中心每五年辦的世界華福大會,五年見一次其實真的很難了解彼此,如果能夠在大會跟大會間有更多彼此聆聽的機會,或許當我們實際見面時就會有更多話題可聊,很多新想像、新創造、新的事工也可因為這樣而豐富不同地區的福音事工。最後,想問譚牧師在未來的3到5年哪一個領域是想要多些成長的?
譚:我對神學教育較關心,所以我會參與有關神學教育的過程。而我希望能有神學教育的資深人員可分享他們的經驗,年輕一代希望有彼此連結的新平台,讓我們彼此交流,一起豐富華人的神學教育。
董:我馬上想到台灣林鴻信老師,他在兩年前開始基督教研究智庫2,在台灣連結一批神學人,就是希望不只在象牙塔裡做神學,也希望跟公共對話,我相信在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跟北美,其實都有相同想法的人,期待未來有更多連結,一起為上帝整全使命,能夠一起交流並且激盪想法。
相關資源:
- 洛桑運動,又稱世界福音宣教大會(洛桑大會 、Lausanne Congress、ICOWE)是全球性基督教團體,共同聚集探討向世界各地推廣福音事工所面臨的議題,希望藉由世界各地基督徒「參與全球對話,尋求全球解決方案」。第一屆世界福音宣教大會於1974年在瑞士洛桑舉行,統稱洛桑福音大會。
- 基督教研究智庫
文字記錄:龍倩杏姊妹
編輯:陳佳伶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