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同文化

宣教士放下自己熟悉的環境,跑到陌生的國家、文化、社群中傳福音,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就是聽到神的聲音、順服神的呼召,懷抱神的愛和看神眼睛所看的,靠著聖靈的帶領踏上工場,就是這麼簡單。是否能建立教會?新建立的教會是否能像香港、臺灣、北美的教會一直增長?是否能蓋自己的教堂?是否能經濟上全數支持宣教士?是否能多聘教牧同工來分擔事工?這不是宣教士的呼召,這是一個企業項目的計算、一份工作的評估......
回想70年代初為基督徒時,我覺得全時間事奉甚有意義,但當時只有教會的女傳道作為典範。在我眼中,她看來非常屬靈,十分親切,甚至犧牲自己關心別人,外表亦很敬虔。然而我很難想像自己梳了髮髻、身穿深藍色旗袍、手執大字《聖經》和長傘的模樣。在外表上,即使我嘗試打扮得像女傳道,但有感自己的性格及屬靈生命始終未達標,我便隨波逐流......
1990年5月,我應邀到德國,葛忠良牧師(Rev. Siegfried Glaw)帶我到各地拜訪及了解華人事工,當時西德的查經班、團契不足6個。當我來到東、西柏林交界,看見勃蘭登堡門兩旁矗立的圍牆,就開始對這兒有了負擔。圍牆的背後就是被困多年的鐵幕,我當時就有種感動:希望福音能傳遍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