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

過去幾千年,來華傳教士作光作鹽,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客死他鄉,將一生奉獻給中國,正如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他們不僅是用文字,乃是以生命和行動翻譯信仰。當今,華人文化置身於西方思潮和中國哲學傳統的碰撞、真理和世俗化的博弈中,今天的宣教工作可以從歷朝歷代的西方傳教士身上學到怎樣的洞見?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持,做蒙召的「使命門徒」見證福音?又該如何將福音地道地翻譯進華人文化?快來聽聽梁博士的分解吧!
2009年,他從優渥的美國舊金山矽谷舉家搬進位於南太平洋小島的一個原始部落Biem,開始了宣教之旅。他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成為世上惟一三位可以講當地語言的外來人。2012年他建立了當地初代教會、2017年按立了五位本地長老,大致完成新約聖經翻譯,回到臺灣。他,是陳維恩牧師。對於這些常人看來奇異又感人的經歷,他回應:「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故事表示會流眼淚,其實我寫書時並沒有期待。因為我只是在描述我應該做的事──就是把整全的福音,把『不要愛這個世界』的教導留給下一代。」 這一集,陳維恩牧師將會分享作為跨文化宣教士的關鍵心得。關於學習語言,它為何如此重要?而從學習語言中,他對聖經有何新的理解?宣教士所肩負的是什麼角色?而在荒島上實踐「門徒訓練」又為大都市的門訓帶來什麼重大的啟發?最後,他將淺談「苦難神學」如何幫助我們定義今生的意義、動力與盼望所在。這是一場誠懇、直接、具有挑戰性的對話,它將直達紅心,讓我們不得不與心底最深處的價值赤裸相見。你預備好了嗎?
現代差傳史以1949年為關鍵的分水嶺。近年在全球化影響下,差傳工作變得更多樣化而富挑戰性。在《今日華人教會》2009年8月號的宣教篇中,朱昌錂博士以「萬千世界中的不變使命」指出六個宣教新趨勢,本文將從華人宣教角度,嘗試分享華人教會可參循的七條主要發展路線和事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