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偉業(澳門聖經學院院長)
現代差傳史以一九四九年為關鍵的分水嶺。近年在全球化影響下,差傳工作變得更多樣化而富挑戰性。在《今日華人教會》二○○九年八月號的宣教篇中,朱昌錂博士以「萬千世界中的不變使命」指出六個宣教新趨勢,本文將從華人宣教角度,嘗試分享華人教會可參循的七條主要發展路線和事工走向。分述如下:
沿用已久的開放地區(open access nations)福音事工路線
從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和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開始建立傳統的宣教站(mission station),注重開荒佈道、植堂、譯經、服務和培訓工作,這些地區不抗拒福音,特別是歐洲和美洲這兩個曾經福音化的地區,因著全球化帶動的移民潮孕育出大量各類型未得之民,因此差傳教會要培育更多本地跨文化或專職宣教士回應此需要,並要特別制訂策略,透過本色化,運用各種傳播方式收割成熟的禾場,培育初信者,轉化其生命,成為門徒,激勵其差傳心志,一同合作參與差傳運動。
一九八九年開始關注「10/40宣教之窗」
許多封閉地區(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需要全人福音的見證,結合多元文化事奉模式進入這些地區工作。後來封閉地區重新命名為創啟地區(creative access nations),代表從積極一面發展創意拓荒的全人福音工作,藉此看見神的權能成就由無變有的事工。「窗內」有六十多個國家對基督教產生誤解、反感,甚而抱持敵對態度。他們不歡迎外人,拒絕宣教士,卻在經濟援助、科技改良、專業技術、扶貧醫療、環保整治和社區發展等不同方面展現極大需要,其中大多具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共產主義背景,故需要培育更多專業信徒成為雙職、帶職或支援宣教士,經合法途徑取得居留身分和簽證,或以流動形式短期進出,在這些地區服侍。然而,「窗外」還有蒙古、馬來西亞( Malaysia)及印尼(Indonesia),如「福音亞米巴原蟲」,都是極需要福音的國家,這些地區因受全球化影響已較為開放,特別是蒙古和印尼。
一九九○年才開啟的「後共產世界──東歐和獨聯體」
包括中亞洲接連中國陸上絲綢之路的五個國家──吉爾吉斯(Kyrgyz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烏茲別克(Uzbeki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和哈薩克(Kazakhstan),都需要整全福音,通曉俄語及其方言的宣教士透過社關服務和生命見證,配合福音事工。這些地區有不同信仰背景及獨特的方言文化,對福音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過往十多年的發展顯示,部份國家建立了很多教會,非常需要直接佈道、建立教會、培育領袖。部份伊斯蘭教背景的國家仍然保守封閉,就如創啓地區,需要建立合適的福音平臺才能進入。
少數民族群體的《聖經》翻譯路線
已有多年宣教歷史,針對沒有母語《聖經》的少數民族,為他們度身訂造切合他們語言文化的《聖經》。現時全球有三千多個少數民族仍沒有母語《聖經》,目前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致力於該事工。透過電腦科技的幫助,過往要完成一種語言群體的《聖經》翻譯需要宣教士數十年的努力,現在只需五至十年工夫就可完成,大大縮短所需時間;這些工作需要更多單位的合作,並且結合神學教育的支援,研究這些未得之民,帶動教會認領未得族群,發展多元化的服侍工作。
散居之民(diaspora people)和城市宣教(urban missions)事工路線
「散居之民」的觀念出現於舊約時代,典型的例子是猶太人。進入二十世紀,全球化形成很多超級大城市,移民的現象更為普遍。居於同一國家的人因著各種原因移居各地,特別是移向充滿就業和發展機會的大城市,成為「散居之民」或「無國界之民」(people without border),例如中國人、穆斯林或印度人。另外,菲律賓(Philippines)傭工及專業人士、泰國(Thailand)傭工、印尼傭工;緬甸(Myanmar)及中南半島、尼泊爾(Nepal)、印度(India)、巴基斯坦(Pakistan)、南亞、墨西哥(Mexico)、中國等地的勞工;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臺灣、東歐和獨聯體的商人;更有不同地區的亞洲留學生和中國學者等,都在各地的大城市現身。新加坡政府將容許八十萬名中國學生、學者和專業人士移居當地,這些移民群體對福音較為開放。此外,香港和澳門回歸中國後,逐漸受中國語言及文化影響,特別是在中國的大珠三角政策下,兩年後世界最長的港珠澳大橋建成,使整個華南地區產生更大的變化。在中國主導澳門的影響下,大量中國著名大學在珠海建立分校,澳門在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下開設多家大學,並不斷擴充發展,甚至伸延至珠海的橫琴島,為中國培養大量跨國企業的國際人材,故此中國學者及學生宣教工作實在刻不容緩。先開展這些城市的宣教工作,然後透過這些群體跟進他們的原居地,發展相連宣教,將福音傳到其他較封閉的地區。
「傳回耶路撒冷運動」
一九四○年代,神將這異象賜給中國北部一些傳道,不僅要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更要向中國及以色列之間的各國傳福音及建立教會。領受此異象的人從家鄉步行到新疆工作,但一九四九年後政局改變,故無法繼續西進,他們遂停留新疆,繼續傳福音及建立家庭教會。一九六○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傳回耶路撒冷運動」中止。感謝神!一九八○年代開始,一些家庭教會領袖開始再為「傳回耶路撒冷運動」禱告。過去十年,這異象已在海內、外華人教會、西方教會及其他族裔教會中蔓延,歐洲及亞洲部份地區更成立「傳回耶路撒冷運動」中心。在神的帶領下,「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國際咨商會議在不同地區舉行,目的是促進各方的了解、溝通、合一、復和與合作,讓全球教會攜手,在中亞及中東地區完成主的大使命。
華人需建立跨文化宣教訓練學院及更多「宣教中途站」
現時宣教工作流於短宣化,或者由堂會反客為主地直接訓練和差派短期義工到工場。可是工場環境複雜,短宣隊由於訓練不足,只能帶來一些適切本地需要的東西。建立華人跨文化宣教訓練學院可提供差傳牧者、差傳研究員、差傳學者、差傳教師和導師、差傳行政人員及各類型宣教士的深化訓練。目前澳門聖經學院正朝著這方面發展。另外,設立更多「宣教中途站」可為工場提供跨文化體驗、指導和訓練。華人教會必須栽培多方面的跨文化人材,當前急務是要培育當地本色化人材,成為當地的宣教接棒者。
結語
華人教會須定期評估與重整事工,以配合新的宣教趨勢,訂立一些務實的短、中、長程目標,經常評估普世禾場的工作進度,最終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全球化為人類帶來許多影響和改變,創造了一個多選擇、多元、虛擬、快速短暫和疏離關係的世界。加上後現代主義和市場經濟帶來混淆的價值觀,人類落入複雜和充滿壓力的環境中,容易迷失,故心靈極需要神的愛和真理。筆者認為,上述七個主要差傳事工的轉變帶給教會機會和挑戰。我們身處的地區就是宣教工場,未得族群悄悄地出現在教會附近,各教會必須更新變化以回應有關需要,更要成為差傳教會,培植更多宣教細胞,教育和裝備會眾成為精兵,同心建立差傳教會,與各差會結連成差傳伙伴,將全人福音遍傳,活出信望愛的生命,伸張公義,成就和平,轉化更多人的生命,榮耀主名,候主再臨。
註:
朱昌錂:「萬千世界中的不變使命」,《今日華人教會》,二○○九年八月號,第二十九至三十頁。作者指出六個宣教新趨勢:一.基督教「非西方化」;二.普世受苦的教會;三.教會治理概念的改變;四.真理、權能、愛心的平衡;五.跨文化宣教工場無所不在;六.差派模式的多元化。筆者非常認同。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四期,二○○九年十月號,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