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宣教士

這集邀請到長期在宣教機構服事,同時也用文字推動宣教的袁瑒老師,從一個歷史的維度一個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談宣教——「女性宣教」在宣教歷史中的角色和貢獻。並且應該避免走向性別的極端,讓男女宣教士可以彼此對話,成全回應福音的大使命。
台灣出版了一本名為《茶室女人心》的書,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迴響,在這本書中,作者訪談記錄了台北市萬華著名的風化區,許多在所謂「茶室」中工作女性的故事,讓我們不再帶著偏見和刻板印象來認識這群按著上帝形象被造的女人。本週我們邀請到這本書的幕後推手之一,來自新加坡的趙歆怡宣教士,來和我們分享出生在中產家庭的她,是如何被上帝感動服事這群體,過程中上帝如何改變和調整她,以及發自內心對今日的華人教會想說的話!
離開凡事講求時效的臺灣、踏上宣教之路後,嫁了一位軍旅出身、步調極快,例如探訪結束禱告後,我才跟受訪者說:「再見,耶穌愛你。」他已不見人影。同時進入步調遲緩的泰國文化,他們喜歡說:「沒關係,慢慢來!」這以泰北山區的族群尤甚。這十多年真沒白熬,不但學會快跑地與領頭的丈夫並肩急行軍,更學會慢條斯理地與本地人溝通和同工,急徐自如......
回想70年代初為基督徒時,我覺得全時間事奉甚有意義,但當時只有教會的女傳道作為典範。在我眼中,她看來非常屬靈,十分親切,甚至犧牲自己關心別人,外表亦很敬虔。然而我很難想像自己梳了髮髻、身穿深藍色旗袍、手執大字《聖經》和長傘的模樣。在外表上,即使我嘗試打扮得像女傳道,但有感自己的性格及屬靈生命始終未達標,我便隨波逐流......
甚麼原因促使我們離開住了十九年的美國,前往亞洲重踏宣教之路呢?當時俊明是差會副總主任,專職工場督導,因此必須經常到宣教工場探訪宣教士及參與一些事奉。俊明越參與其中,對工場的呼聲就越嚮往,覺得宣教工場的事奉比後防更具挑戰性及逼切感。在其中一次行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