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培育

「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一80)「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譯: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上述兩段經文分別描述施洗約翰及耶穌基督的成長路,顯然他們出來事奉之前,從小到大的生命與心靈成長是一個過程。就此而言,一位宣教士成熟地踏進宣教工場,也絕非一朝一夕......
《教牧分享》今年的總題為「教牧事奉與宣教事工」,一月號先行探討「教牧如何在堂會中推動宣教事工?」,今期的主題則為「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本刊邀請了兩位臺灣牧者及一位香港牧者進行筆訪,分享他們對此課題的心得,冀能幫助教牧同工思考如何參與及推動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
你知道臺灣中西部每千人中只有三人認識救主耶穌嗎?這些年來,神奇妙地為海外短宣隊打開進入鄉村及校園傳福音的門,直接向最容易接受福音的中、小學生傳福音。只要用愛心與他們相處、傳講耶穌,一週後,約75%以上的人願決志信主,尤其這十年正是以英文教學傳福音的千載難逢良機......
「Hey, Joe!」無論我到甚麼地方,菲律賓人總是叫我Joe,有時我會直說:「我的名字不是Joe,而是Mark!」這是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菲律賓人對美軍的稱呼,時至今日,已成為他們對白種人或美國人的一種嘲笑的稱號。無論在菲律賓多久,我的他加祿語總帶有美國人的口音,而且仍然犯錯誤,特別當我疲倦時,腦袋糾結,本想說「將你的心打開讓主進入」,竟說成「將你的貓打開」......
關於主的大使命,對本堂來說雖然不算陌生,甚至很多人認為本堂著重傳福音,將本堂定性為一家傳福音和差傳很強的教會。但對於佈道和差傳的參與,筆者留意到仍有部份領袖包括傳道和執事,是推動差傳的阻力。不過,最大的阻力可能是自己......
宣教士分享各地人群失喪可憐,需要基督福音的拯救時,同時挑起華基教會弟兄姊妹對失喪靈魂的負擔,亦加強他們對本地及海外福音事工的熱忱。故此,他們非常踴躍地作本土的個人佈道、領人歸主,又積極邀請未信者參加佈道會,促進教會迅速增長,「流淚撒種,歡呼收割」,真有說不盡的喜樂!
神頒布大使命給門徒,預備了兩個地上組織完成大使命。這兩個組織相輔相成,就能完成神的使命。第一個組織是地方教會(所謂靜態使命架構),第二個組織是差會(所謂動態使命架構)。蒙恩得救的信徒應有大使命的負擔,就像近期常用的「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 觀念。
目前全球約有八千多家海外華人教會,敝會約有一萬五千位會友,分布於五十二家堂會,每主日崇拜出席人數平均約六千。敝會的海外差傳事工交由海外宣教部(差會)負責,在過去十多年推動普世宣教與差傳事工,從學習中日漸成長。除了金錢、人力、資源、代禱等後方支援外,前線參與亦不容忽視。如何推動會眾直接投身普世宣教或差傳事工?
本文探討神學教育與差傳的互動關係,以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下簡稱中宣)參與中國宣教二十多年的經驗作說明。在教會傳統中的神學院,即使開辦差傳課程也不會實際推動差傳事工;而差傳機構雖設有宣教士職前訓練,但不會推動神學教育事工。中宣在回應中國禾場龐大和逼切的福音需要上作出一些超越傳統的動作,就是在學院設立小差會,差派畢業生進入中國事奉,並以神學培訓為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