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

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已經過去,疫情對我們個人以及教會群體的衝擊,引發了我們對教會存在方式和使命的許多反思。這些反思不應該隨著疫情的結束而被忘記,反而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繼續前行。這集,我們邀請到在馬來西亞神學院(STM)教授教牧學的黃偉仁牧師,請他和我們分享他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反思,以及他為何開始重視「使命教會」(Missional Church)這一概念。究竟「使命教會」是什麼?它又如何挑戰、改變並更新我們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呢?具體的實踐又是什麼?
如互聯網一般,新時代往往隨著科技的發展悄然到來,運行於無形之中。疫情的持久戰儼然已成為變遷的催化劑。去中心化的協作邏輯正在改變過去中心化的動員邏輯。然而千變萬變,不變的是人心。這讓我們深思,教會該如何準備回應時代、迎接未來?請台灣詮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為我們一一解密!
從狗仔記者到青年牧者的春麗,將從他個人歸主的經歷,一路分享到他如何經歷媒體人和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與整合,再帶著我們認識各種各樣在發展和運用媒體事工時尤其關鍵的課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階級扁平化的網路世界如何產生連結?矢志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又何以成為現代網路媒體事工的榜樣?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教會為什麼更應強調正直(integrity)的品格,在線上下線表裡如一?在網路事工中,資源會重新分配,我們的心態該有怎樣的調整?新世代中,人們幾乎定居在網路世界中,新媒體到底可以為傳福音帶來什麼新的想像呢?
目前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研究的Calida因著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事件,從公共神學的領域走進了數位神學的探索(Digital Theology)。隨著疫情爆發,教會被催促走進網路世界。面對陌生又「虛幻」的數位空間,教會在積極學習之外,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神學討論。Calida也提到在疫情期間,因著英國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兩地的信徒以很不一樣的心態來回應網路崇拜。向來重視個人主義的英國社會,為何抗拒網路崇拜?而數位時代又為教會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會?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造就了「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興起,他們往往從網路到實體帶動意見潮流的走向,那到底KOL與今天常提到的「無大台」概念有沒有抵觸?教會又是否可以擁抱「無大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