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體

馬來西亞是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的多元社會,也是全世界最多宗教共存的國家之一。多樣性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共冶一爐,引發張力,讓「種族分離」成為了馬來西亞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不少當地政治家提倡理性政治的觀點,也有宗教領袖嘗試進行公共對話,促進社會融合。然而,公共交流始終停留在學術和精英階層,無法進到廣大階層。 有鑒於此,馬來西亞神學院學生主任張俊明牧師嘗試從公共神學與靈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基督教對族群分離問題的觀點,嘗試彌補理性和情緒政治上的缺失。基督徒到底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回應種族共融的目標?又如何利用「由下而上」的觀念來促進族群和諧的長久遠景?馬來西亞的基督徒或教會在面對政治與宗教張力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公共神學觀點是否能為馬來西亞的實際狀況帶來新的出路,並最終實踐大使命?這一集,讓我們一同虛心聆聽、彼此學習。
疫情持續了超過一年,世界仿佛停擺了一般,教會和機構經歷了一連串的學習、應變、轉型。有些人對信仰、生命、教會核心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有些人隨著實體聚會的停止和生活衝擊而經歷信仰低潮,苦苦等待疫情的過去。成長在印尼的鄭超君執事卻認為,疫情是上帝給我們展示「如何作衪門徒」的大好機會。 在訪談中,她勇敢的反問:「如果我們願意為事業和娛樂冒一點風險,我們會否願意為信仰冒一點風險?」這一集,鄭超君執事將與我們簡介印尼華人教會的概況,同時一同在苦難中反思,到底我們可以如何在疫情生活中與非基督徒分別出來,活出門徒的身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基督!
疫情衝擊,教會元氣大傷。網絡崇拜、神學討論、轉型求存,成為了很多教會最迫切的關注點。然而,馬來西亞某宗派旗下的組織卻在此時此刻開展了一波跨宗派、跨宗教的賑災動員行動,成果超然。在人心惶恐、經濟蕭條的時代,神讓馬來西亞教會看見嶄新的福音契機。同時,城鄉教會的差異在此獨殊的處境之下更為突顯。鄉村教會在缺乏資源和對新時代工具的認知,如何面對未來?這一集,來自馬來西亞的邱君爾傳道將從社會層面和當今處境中,與我們一同探討反思何謂基督的「整全使命」。
在1910年有名的普世宣教會議在英國愛丁堡舉行,回顧自從威廉.克理以來基督教一百年宣教的成就,並以這代完成全球福音化作為口號。一百年後(2010年)在日本東京舉辦了相似的會議,回顧過去,計劃將來,但是宣教的內容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在這數十年內,出現了福音未及之民的概念,成為大使命宣教的主要對象,而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取代福音化,成為大使命宣教的主要目標......
清朝詩人潘澂登上觀瀑樓,倚靠著窗櫺欣賞飛瀑之美時,他感到彷彿置身於一個白色與銀色交織而成的晶瑩空間,在激起的團團水煙雨霧中,深感當時的世態炎涼,國難深重,遂題詩抒情曰:「高樓直與白雲齊,徒倚南窗觀瀑飛。我欲高樓借一榻,夜深風雨聽雞鳴。」好一句「夜深風雨聽雞鳴」,我想潘澂肯定是位憂國憂民的儒生,在那風雨如晦、民怨沸騰的年代,一句「夜深風雨聽雞鳴」寄託著何等深沉的感喟!21世紀的世代亦是一個「夜深風雨聽雞鳴」的時代,而我們......
作為中國人,當我聽到別人說自己從小到大使用的某些文字是屬偶像的時候,心裡不期然會覺得反感,言語、文字,是建構一個人的最根本,從小到大使用這些文字,不見得我的生命被偶像影響多少。事實上,當我們使用的文字被否定,亦即等於否定我們的傳統文化;甚至否定個人,當下有一種......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上習慣稱「傷殘人士」為「殘廢人士」,近年來則改稱為「傷殘人士」。 「傷健」一詞最早源用於香港傷健協會,「傷健」二字原為傷殘人士及健全人士的簡稱。傷健融合(PHAB Integration),則用作描述兩個群體的共融。傷健融合的概念實有著深遠意義......
「是主恩,侍主殷」,透過我倆在海外教會、福音機構的牧養培訓及巡迴(支援)宣教的實地作戰體驗,作實錄見證。分辨在宣教工場的不同處境的獨特需要,融入其文化中服侍;與當地同工配搭,一起參與、設計和拓展不同傳福音的服侍模式,再配合領袖與信徒生命的訓練裝備,加上資源的調配匯聚,最終將福音對象帶進教會群體,形成整全福音配套,以求完成整全福音的使命。
歷史經常在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矛盾中前進。英國華人留學生宣教運動就在這種矛盾的歷史中產生,然而這運動在過去歷史的偶然性中卻錯失無數寶貴機會。今天,它在歷史的偶然性中逐步走向必然性,但願我們把握這千載難逢的宣教黃金機會,因為我們付不起那沉重的歷史代價,更不能推卸那壓在我們肩上的使命......
使者深感肩負的使命既獨特又具策略性:今日的學生乃明日的領袖,一旦得著他們,必能改變未來的世界。為此,周主培牧師長年奔波,遍訪北美各大校園,奔走於美、加地區,建立查經班,廣傳福音,培訓並裝備華人學生成為神國生力軍。期間,每兩年就報廢一輛汽車,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