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清朝詩人潘澂登上觀瀑樓,倚靠著窗櫺欣賞飛瀑之美時,他感到彷彿置身於一個白色與銀色交織而成的晶瑩空間,在激起的團團水煙雨霧中,深感當時的世態炎涼,國難深重,遂題詩抒情曰:「高樓直與白雲齊,徒倚南窗觀瀑飛。我欲高樓借一榻,夜深風雨聽雞鳴。」好一句「夜深風雨聽雞鳴」,我想潘澂肯定是位憂國憂民的儒生,在那風雨如晦、民怨沸騰的年代,一句「夜深風雨聽雞鳴」寄託著何等深沉的感喟!21世紀的世代亦是一個「夜深風雨聽雞鳴」的時代,而我們......
你知道臺灣中西部每千人中只有三人認識救主耶穌嗎?這些年來,神奇妙地為海外短宣隊打開進入鄉村及校園傳福音的門,直接向最容易接受福音的中、小學生傳福音。只要用愛心與他們相處、傳講耶穌,一週後,約75%以上的人願決志信主,尤其這十年正是以英文教學傳福音的千載難逢良機......
Y世代群體——他們在1976年後出生, 活於少受社會風浪衝擊的環境中,有著獨特的素質,一方面滿有活力與聰敏,容易吸收新事物,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強,滿有理想,對電子科技掌握得特別快;另一方面也因為自信心強,他們處理人與事較性急,甚至傲慢,當工作未能滿足他們追求的生活形態......
「宣教教育越早越好!」華人基督徒可能難以明白這句話。就臺灣而言,許多教會的牧長或個別信徒還停留在這樣的困惑當中:「到外國宣教?我們在本地傳福音還來不及呢!」好一點的基督徒,漸漸醒覺要推動宣教,或者認為宣教工作可促使堂會蓬勃發展,甚至有趕時髦之虞......
一家健康增長的教會必定有持之以恆的門徒造就;同樣,宣教工場上的得勝也有賴宣教工作的薪火相傳。當愈來愈多教會和牧者開始關注從小跟隨父母上教會的第二代信徒的屬靈成長時,不少牧者也在思索,如何抓著今日的事奉,堅定這些第二代華人信徒對基督的委身,裝備他們參與宣教,為教會明日的宣教事奉添薪加柴?
香港宣教士以中年人為主,平均年齡是四十七歲,未來十年將有至少四份之一的香港宣教士退役,問題相當嚴峻。這不但是宣教人力招募與培育的問題,更是急需檢討的宣教觀念與政策問題。香港教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怪現象:就算年輕人有志踏上宣教之路,我們卻總把他們「拖」至步入中年,才放他們......
曾有一段日子,有些亞洲地區的福音門戶漸漸關閉,例如:中南半島數個國家,可是今天的情況已有很大改變。有些國家雖然仍是不大自由,可是比起以前已大大不同。對那些可以自由傳揚福音的國家,我們真要抓緊機會,努力傳福音,因為不知道福音的門何時再關上......
宣教令大部份基督徒卻步,因為他們有不少錯誤的觀念,以為這是年輕人的責任,是那些有特別恩賜傳福音、領人歸主,或有神學訓練的人才能參與宣教。然而《聖經》清楚告訴我們:宣教是每個屬神兒女的責任。無論你是甚麼年齡或背景,當你有了被耶穌基督改變的新生命,就應有這使命在你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