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順(美國密歇根州安城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一家健康增長的教會必定有持之以恆的門徒造就;同樣,宣教工場上的得勝也有賴宣教工作的薪火相傳。當愈來愈多教會和牧者開始關注從小跟隨父母上教會的第二代信徒的屬靈成長時,不少牧者也在思索,如何抓著今日的事奉,堅定這些第二代華人信徒對基督的委身,裝備他們參與宣教,為教會明日的宣教事奉添薪加柴?我以自己的牧會經驗與各位分享如何鼓勵第二代華人信徒宣教。
就筆者的觀察和實踐,一般可以透過以下四個步驟鼓勵第二代華人信徒參與宣教:
教導宣教的概念
主耶穌的大使命是普世宣教的使命,也是對每位信徒的託付,即使是就讀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明白和參與宣教。教會可以透過主日講道、兒童特別節目、宣教單張、電影等傳達信息,教導青少年和兒童宣教的概念,使他們初步了解宣教工場的人和事。我所屬教會使用的兒童主日學教材中,包括介紹不同國家語言和風俗習慣的資料;每兩個月便派發刊物Kids on Mission 給孩子,其內容涉及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和當地的福音需要。與此同時,兒童主日學教材也包含宣教的教導,特別是向孩子介紹保羅和巴拿巴的宣教事蹟。
此外,宣教更須從家庭入手。父母應當直接參與對第二代的屬靈栽培。教會可以鼓勵主內的家庭使用與宣教有關的靈修材料,例如萬民福音使團出版的《宣教日引》。在家庭崇拜中,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為未得之地、未得之民禱告。
深入了解宣教對象
對宣教有了初步概念後,教會可以視乎孩子對某個地區或族群的負擔,讓他們深入了解宣教對象。例如在兒童崇拜中,穿插介紹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異。
教會支持的宣教士通常在這環節擔任重要角色。教會可以不定期邀請海外或本地宣教士與青少年和兒童分享,使他們有機會直接了解宣教工作;宣教士來函還可以作為兒童崇拜教材。每次宣教士回國述職時,請他們帶領兒童和青少年聚會,分享見證,鼓勵孩子參與討論。
鼓勵孩子參與宣教機構的活動,也很有意義。每年四月,我們教會的青少年非常投入地加入世界宣明會舉辦的「饑饉三十」禁食隊伍,他們在全教會募款,支援非洲貧困人口。
每年年底,我們教會還鼓勵各家庭參加「豐收盼望」(Harvest of Hope)認購奉獻,這些宣教活動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地的需要。
「豐收盼望」是福音協傳會(Partners International)鼓勵教會支持第三世界,特別是基督徒稀少的國家,幫助當地百姓解決生活困難及自立更生的計劃,例如協助某個家庭買兩、三隻山羊,讓牠們自行繁衍,這家庭便可賣羊奶或小羊維持生活。這也開啟當地基督徒向同胞傳福音的門,其中一項計劃是鼓勵兒童或青少年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同輩。今年我們教會有一位小女孩慶祝十歲生日,她將父母和朋友給她買禮物的錢全部捐給「豐收盼望」。在父母的引導下,她支持不同地方的小孩和家庭,包括購買《聖經》、文具、養豬計劃、醫療需要、為無家可歸的家庭建造房子。
認同宣教對象
在跨出實際宣教行動之前,培養青少年認同宣教對象十分重要。《聖經》告訴我們:世上萬族都是神所造的,各族的人在神面前都一樣(參徒十七26)。
教導青少年用神的眼光看待別的族群,就能報以寬容和理解。烹飪和品嘗世界各地的食物,例如非洲肯亞(Kenya)的香料雞、紅印第安人的玉米豬肉湯、歐洲各地出產的乳酪等,都是孩子非常樂於參加的活動。學習製作不同民族的手工藝品、不同國家的傳統遊戲和舞蹈等,也能幫助孩子看到神對不同民族豐盛的恩典。教會還可透過舉辦宣教週或宣教月,介紹不同族群的食物、衣著和語言,或邀請不同種族人士分享和交流,也能幫助青少年認同宣教對象。
實際宣教行動
宣教活動一般先從本地到海外,從短宣到長宣。我們教會每年派青少年到附近的美國底特律(Detroit, U.S.A.)市中心,藉著為當地居民維修房屋,進而向他們傳福音。在過去的暑假,牧者帶領青少年短宣隊到亞利桑那州(Arizona)的印第安人保護區傳福音。由於歷史因素,印第安人對白人宣教士很有保留,對黃皮膚的華人卻非常接納,這使孩子能極深入地和印第安人交流。出發前,教會裝備他們作個人佈道和代禱。他們在當地結伴探訪印第安人家庭,帶領當地孩子的暑期聖經班,在佈道會後陪談,還幫助印第安人整理房子。這種實際短宣過程不僅加強了青少年向當地人傳福音的負擔,更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在《聖經》裝備等方面的不足,促進他們更緊抓神的話語。秋季時,教會的青少年會為教會附近的鄰舍清掃落葉。
在兒童崇拜中,我們教會也推動兒童透過烘烤小餅義賣,為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籌款。在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吹襲時,教會也動員所有兒童購買書包、文具和《聖經》,送給災區的孩子。
華人第二代信徒在宣教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中很多具備華語與英語的雙語能力,他們的特殊文化背景有助較快跨越種族上的差異。願神幫助華人教會重視第二代信徒成長,預備他們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在宣教上蒙神使用。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號,第八至九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