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偉仁牧師(馬來西亞神學院教務主任兼教牧學講師)
2020年對我們來說是充滿了許多記憶點的一年。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當然對於馬來西亞人來說,它有一個更深的意義。因為在1991年的時候,前首相馬哈迪醫生就宣布了「Wawasan 2020」,中文叫做「宏願2020」。那時候他就分享了一個異象,一個宏願。就是馬來西亞在2020的時候要成為先進國。要與美國、日本看齊,他也提到經濟上要跟這些先進國看齊,他也提到在2020年的時候,要看到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且互相包容的社會。在80~90後出生的人,學校課本裡面,還看到有飛行車,但到今天還沒有實現。原本對馬來西亞人來說2020年是要引來國家的春天,但沒有想到是與全世界引來了冬天。
疫情三部曲——慌、忙、累
要看教會發展的話,一個要看回過去。特別是在疫情的時候讓我們看到教會本身有一些怎麼樣的欠缺,從這些欠缺向前邁進。接下來我把疫情分成三部曲來談。
第一段是2020年3月18日,馬來西亞開始封城,當時很羨慕台灣,因為3、4月馬來西亞已經不能實體聚會了,台灣還是可以實體聚會。那時很多的牧者開始慌,因為從來沒有面對過不能回到教會去聚會,當時美國有個調查,2020年美國有超過一半的牧師是有想過要放棄服事的,他們想要離開牧養。後來在2023年做了調查,還是有四分之一的美國牧師表達不懂怎麼走下去。所以在2020年的時候,有一些牧者說他好像進入了一個憂鬱症的狀態,因為根本不知道怎樣去牧養這些耶穌的羊群。因為沒有了教堂、沒有了節目,慌了。因此那時候有很多的牧者告訴我,他真的是慌了,不知道該做什麼。
後來就開始進入人的本性,想辦法去突破,zoom、google meet,各樣的線上聚會蓬勃發展。每一個人都被逼要學會拍攝,每一個人都變成網紅了。從慌就變成忙,就是想辦法跟我們的會友連結。不管透過什麼方式,信徒們都能夠感受到教會的愛。也能夠感受到牧師的愛,不能說牧師沒有事情做。
隨著疫情慢慢結束了之後,我們來到後疫情的時代,就開始出現一個狀況,叫做累。在疫情的時候牧者是最累的,而疫情之後,不只是牧者累,其實是信徒累。有些信徒跟牧師說他們在疫情的時候很累,要線上的服事。後來在疫情之後,很多信徒表達他們更累了。因為牧者對信徒說為什麼在疫情的時候你能夠委身,但回到教堂後,信徒卻說要忙這個忙那個。信徒就回答說當然,因為疫情的時候沒有事情做,不用載孩子去學校,不能出去工作。但疫情之後,恢復之前的生活,載孩子去上學,要面對塞車的狀況,真的很費時費力。很多信徒不敢去教會,是因為很多牧者已經整軍待發要去傳福音,這個動機是好的。但是這個動機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的信徒那麼容易累。牧師累嗎?累啊,但我們不敢講啊,因為我們是受薪的。
少了教堂與節目,我是個怎樣的基督徒?
我問了教會的信徒和牧者,少了教會與節目,我是個怎樣的基督徒?就是你把這個外殼去除掉,就好像你把洋蔥的皮拿掉,裡面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會不會在疫情之前,或後疫情時代,我們又開始忙很多的服事,忙很多的佈道會等等,大家要回到教堂裡面,若沒有回到教堂,就好像不屬靈了。會不會出現一個假象就是,忙碌的基督徒就是一個愛主的基督徒。我們要深思,疫情之後,我們好像又做回疫情之前原本的東西,回到一個狀態就是忙,忙了過後就是累。為什麼牧者會慌呢?因為當沒有教會和節目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基督徒到底還是不是基督徒。基督徒到底還愛不愛主,所以牧者會慌。我分享兩個模式,這兩個模式它不是對立,而是對話。
一、聚—吸引模式(attractional model)
吸引模式很看重聚點,我們許多教會的活動是在教堂裡聚集,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管是傳福音,或關懷的工作也好,我們的目的是把他們引進教會裡面,教會就是基地,焦點是「聚」。所以為什麼疫情的時候我們會慌,因為聚不到人。在zoom裡面,你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那邊,他們在那邊,又好像沒有在那邊的樣子。疫情過後,我們還是只會做這樣的事。無論是神學教育也好,教會牧養也好。因為只要節目夠豐富,消費者就會來到我們的教會。只要我們能夠挽留他們的話,我們就可以繼續栽培他們。
二、散—使命模式(missional model)
另外一種模式就是使命模式,把焦點放在讓他們出去後要做什麽。教會本身是以哪一個模式為主,聚和散,可能兩個都有,作為牧者,我們需要去問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重心放在那裡。但很多的時候,我們把重點都放在聚。我們裝備了你之後,你自己看著辦。就是「DIY」,就是 「DO IT YOURSELF」。就是你回到你的職場,回到你的家庭,你自己看著辦。
如果你是以聚為主的話,那就是「為聚而散」,散了之後,請他們回到教堂,因為愛主的人都會來教堂,而且教堂裡面有很多服事的需要,所以你盡快回到教堂裡面。所以吸引模式的焦點就是「為聚而散」。散了過後,記得回來。不管你在外面做什麽東西,記得回來教堂。
如果你是以使命模式為重點的話,那就是「為散而聚」,我今天聚會過後呢?更看重你那六天好好服事。好好去服事你的鄰舍,好好去服事弱勢群體。到最後他們有沒有回到教會,重要嗎?重要,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如果你真的愛他們的話,他們會回到教堂的,因為他們會發現你的愛跟世界的愛是不一樣的。
進一步看他們的差別,以「為聚而散」的教會來說,很多的人力和資源都會放在組織上面。如果我們是以使命模式為重點的話,我們會更看重我們的小組、我們的肢體,他是一個有機體。如果有一位牧者說,這個教堂關了也不用緊,那就是使命模式。如果一位牧師說若教堂關掉不行,這個就是組織性。
馬來西亞神學院剛剛上完一個課程叫教牧神學,在這個課程裡面,有一些馬來西亞的學生,也有一些學生他們在他們的國家是被逼迫的。學生都是牧者,大家在討論怎麽創造第三空間。因為有些教堂很大,在平常日的時候,希望可以轉化成一個社區能夠使用的地方。有一個牧者說他希望可以建廁所,因為在那個地區有一些人是無家可歸的,讓有需要的人可以來教會沖涼。然後每個馬來西亞的牧者都在談他們有建一個籃球場,讓那些年輕人能夠來這邊打籃球。其中有一位女牧者,她是從受逼迫的國家來的,她說:「真的很不好意思老師,你們談這個東西,你們好像富二代,你們有那麽多的資源,你們有那麽多的本錢談這個東西。」她說在他們被逼迫的環境之下,他們連教堂都沒有。他們每個星期都在不同的家聚會,因為怕給政府抓到,所以每個星期都要在不同的家聚會。她表達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去談教堂要怎樣成為第三空間。他們談的是怎樣進入第三空間,把福音和愛傳遞出去。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對比,一個是把焦點放在組織,一個是把焦點放在我們怎麽樣成為一個有機體,能夠有彈性地去到人群中,去把福音,去把愛,傳遞出去。
使命教會的特性
簡單分享使命教會的特性。當我們談到「使命教會的特性」的時候,第一個要談的就是,我們不能離開它的神學根基,就是上帝的使命,上帝本身有個宣教使命。上帝的使命就是要來拯救、修復與救贖這個世界,不只是人類,是所有的創造物。
一、上帝的使命—從天堂到天國
我們信主不只是可以上天堂,在馬可福音一章14節說「天國已經降臨」。所以不是很急著要把人帶到天堂,我們要在這世上成為天國的公民,活出那個生命,我們在這世上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只會口傳,生命卻看不出來的話,人們只會說我們是虛偽的。所以上帝的使命告訴我們,上帝關心的是全世界的所有創造物,也關係到我們在這世界上怎樣活出天國的價值觀。
二、上帝的差遣—從教堂到人群
既然上帝有祂的使命來修復這個世界,祂就差遣了祂的獨生子來到世界上。上帝來,基督來,祂不是來到教堂裡面聚會,祂有沒有去會所,有,但祂95%的時間都是在人群中。這個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道成肉身,人就是要出去。覺得在人群中是可以自在,有時候基督徒做久了,在人群中覺得不舒服,來到教會就覺得比較好。所以上帝差遣祂的獨生愛子來到世界,聖父、聖子、聖靈差遣祂的教會在地上,那我們必然是要更多在人群中,不是在教堂裡面。
三、子民的參與—從執行到聆聽
既然上帝差遣了祂的兒子來到世界上,差遣祂的教會在人群中,那上帝的使命已經是在執行了。而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要做的東西,不是去執行我們想做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去參與上帝在這世上要做的東西。而這世上就是人群中,不是教堂。所以我們不應該有一種想法是我們要為主做大事,而我們應該是放下我們的腳步願意去聆聽,上帝要在這世上做的東西。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在弱勢群體當中,去聆聽上帝要在他們當中做的事情。我們有這種時間嗎?沒有,我們都在忙節目,節目有福音的性質嗎?當然有,但這是不是我們主要要花時間的地方呢?
有一個人他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宣教士,是教會的信徒嗎?還是非信徒?怎樣講呢?什麽叫做宣教士,宣教士的定義就是他去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他跨文化來到一個地方,他要學習那裡的文化、語言、價值觀,他才能夠融入在當中,然後把福音傳出去。但很多時候我們把焦點放在教堂,我們很多時候是請人來到教堂裡面。所以很諷刺的是,我們每次都逼非基督徒成為宣教士。逼他們融入他們不熟悉的環境,聽他們不熟悉的語言,浸泡在他們不熟悉的文化,然後跟他們說耶穌愛你。為什麼,因為我們安逸於我們的主場。所以誰才是真正的宣教士?
從細胞小組到使命群體—鎖定群體、在職門訓、福音生活化
在我們的教會,是從一個細胞小組的教會轉化成為使命群體的教會。當一個教會成為一個使命群體的教會,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只有一個方程式,因為我們的上帝是一個創造力的上帝。我們教會鼓勵信徒不是每次參加完聚會就哈利路亞回家了,而是禱告求聖靈引領教會鎖定一個群體。可以為這鎖定的群體禱告,每個月一次去到他們當中,陪伴、聆聽、關懷。教會有沒有做,有的,但只是一年一次,在聖誕節。
我們有一個小組,他們是平均60到80歲的姐妹,他們想去戒毒中心服事。在他們去了一次之後,他們發現這就是上帝呼召他們要去服事的地方。從去年的年頭開始,他們就去到他們當中聆聽和陪伴。戒毒中心的人說其實他們很期待來訪,因為不像其他教會只會告訴我們說,耶穌愛你,然後就走了,而是願意在我們當中陪伴、聆聽,讓我們感受到耶穌基督的愛。之後這群姐妹說一個月去一次不夠,還要增加至一個月去兩次。
去了之後,他們發現不曉得如何牧養他們,因為他們當中有些有憂鬱症,牧師就建議他們找一些有憂鬱症的資料來查經。聖經怎麽樣看憂鬱症,耶穌怎樣看待有精神狀況的人,因此在小組當中就變得很豐富,因為在小組當中查經的時間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能夠更好去服事耶穌要我們去服事的人。
受到這樣的裝備,他們在生活當中就更有勇氣把福音傳給他們的家人。這些組員分享當他們有勇氣在第三空間分享福音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勇氣在自己的舒適圈當中來分享福音。所以福音不應該只有節目化,福音應該生活化。
結尾的時候分享我有個小小的夢想:「我有個夢想是,教會的KPI不再是主日崇拜的出席人數,而是基督徒在平日的生活中、職場中、家庭中,默默地服事有需要的人。我有個夢想,教堂擠滿的不再是我們同溫層的朋友,不再是上流社會、中產階級的人,而是充滿了窮人、病人、老人、社會唾棄的人。因為教會願意走入人群中照顧與陪伴他們。我有個夢想,就算教堂關閉,或許是疫情,或許是逼迫,牧者都不需要慌,因為信徒在順境中早已知道並實踐教會是為散而聚的使命群體。」
文字整理:吳若菡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本文整理本文整理於2024年5月亞洲華福峰會未來教會@亞庇,主題一:教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