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未來教會的領袖需具備使命驅動與適應力兼備的特質,帶領教會在吸引模式與使命模式之間尋求平衡。黃偉仁牧師強調「為散而聚」,要求教會深入人群,擺脫節目化和數字化思維,轉向生活化的福音實踐。疫情揭示了教會對實體聚會的依賴與脆弱性,而未來的教會需訓練門徒在社區和職場中服事,體現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萬力豪牧師則提出領袖需反思對門徒訓練、福音主日及數字的迷思,應強調連貫性和長期執行神的異象。綜合來看,未來教會領袖應具備靈活適應、堅持使命及跨越社會階層的胸懷,實現教會在任何處境中都能延續其使命的願景。
這集邀請到長期在宣教機構服事,同時也用文字推動宣教的袁瑒老師,從一個歷史的維度一個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談宣教——「女性宣教」在宣教歷史中的角色和貢獻。並且應該避免走向性別的極端,讓男女宣教士可以彼此對話,成全回應福音的大使命。
疫情對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讓教會面臨傳統上僵化的處境,加上今天隨著網路革命和人工智能興起,教會是否面對新的機會呢?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養教會,卻懷著國度心胸的劉曉亭牧師,請他分享他所説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以及疫情與AI時代的宣教。
疫情帶給教會前所未有的挑戰,牧者經歷了「慌、忙、累」的三部曲,從不知所措到適應線上聚會和信徒的新需求,帶出了教會運作兩種模式的運作——「聚(吸引模式)」專注於教會活動;「散(使命模式)」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傳福音與關懷人群。使命教會更關注上帝的差遣和信徒在世界中的角色,追求福音生活化,超越節目與組織,走入人群中實踐愛與關懷,讓教會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
蔡志堅牧師擔任美崙浸信會主任牧師,致力於將教會模式擴展至城市共用空間、聯合辦公室及社會事工,如花蓮幸福聖誕城和台灣青少年領袖高峰會。這些事工強調與職場弟兄姐妹的合作,並體現「使命門徒群體」的理念。此外,透過COE模組(教會—機構—企業)的架構,整合堂會、機構及職場,強調在不同場域中恩賜的重要性,致力於成全弟兄姐妹,發揮其恩賜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拓展教會的使命與影響力。
這集我們邀請到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夏昊霝牧師,來談談近十年台灣教會的發展亮點、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以及華人教會在回應宣教使命上遇到了那些瓶頸?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宣教使命繼續往前走的方向及定位?
回顧兩千多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基督徒使用空間的方式,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典範變遷。本集節目邀請到香港的王緯彬博士,他是專業的建築設計師,參與了三百多項各種大小型態的教會設計工程,不單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也在哈佛大學和香港伯特利神學院研讀神學,近年更是致力推動和實踐教會及宣教群體空間的轉化,強調「使命空間」的概念。 來聽聽「使命空間」究竟是什麼,以及這如何更新我們對空間使用的想像!
在不同的時代,上帝興起不同的人做非常類似的事。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投身在世界華福運動的資深領袖,也是長期參與台灣教會發展與建造,現任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的夏忠堅牧師,帶我們回顧這三十年的福音運動,台灣教會和全球華人教會的發展,談談當下華人教會的現況和所面對的挑戰,以及往前走的提醒和建議。
李志剛牧師原是工程背景,之後因為接觸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開始致力神學與管理學的融合與對話。神學是領受啟示的人,用人的邏輯言語表達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當我們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就應該有生命的流露與表達,這則是管理學的範疇。李牧師在香港開拓馬鞍峰教會,從零開始至今九年,他也分享這段心路歷程,在其中檢視理論和實際的平衡,開拓時的艱辛、面對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都不再有把握。計畫和變化中,有哪些是我們應該堅持的?請來收聽本集節目精彩的訪談!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一場疫情,為這時代帶來猛烈的劇變。生活形態之改變、商業轉型,教會生態與也不得不緊隨而變。 回溯教會歷史,深刻的疫情曾經為宣教運動留下過怎樣的痕跡與轉捩點?以古鑑今,同樣在疫情時代下的莫拉維亞宣教運動,對於今天後疫宣教有何話要說? 而從國際視野之下,宣教運動的前景是否浮現了不一樣的脈動?不同地區華人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是何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