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錫儒牧師(高雄福氣教會)
福音就是耶穌基督
說到教會發展,當然不能不提福音。福音是什麼?福音就是兩千年前,耶穌基督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的好消息。這個福音在兩千年的歷史過程當中,不斷地跟不同的世代、地區產生對話性的關係,所以福音是有對話的能力,可是誰來擔當對話的角色,與不同的世代、族群產生對話?今天我們主題是教會發展,談及教會發展,當然不可或缺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牧者。在變動非常劇烈的世代中,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牧者,能夠帶領教會,可以與這個社會、世界,保持一種對話的能力。在思考牧者素質的問題時,不期然就會令我們想到,需要什麼樣的神學教育。
首先教會所領受的終極使命,就是要把福音傳給萬民,更要把福音傳到地極。那麼誰來承擔?牧師?他們已經忙得很,那有時間傳福音。在今天,要把福音傳到地極給萬民,就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所有的門徒,都必須把福音看為他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可是觀看今日整體世界的教會,其生態跟文化,著實會令人感到悲觀。在這樣的教會和門徒的生態下,福音又怎可能傳到地極、傳給萬民。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將是「福音就是耶穌基督」,這是一個根本且要釐清的問題。
我們來看馬可福音十章29–30節,裡面談到「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其實就是一切。「為我撇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我撇下」跟我們常說愛耶穌是一樣的意思,兩者皆顯得很籠統,而籠統的真理會叫人模糊地去遵守,最後就會淪為不必遵守,因為也不知道要遵守什麼。選取這段經文的用意,是因為它特別指明,「為我」就是為「福音」,為「福音」就是「為我」。我們再看馬可福音一章21節,這段經文談到,天使告訴約瑟,說馬利亞要生一個兒子,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面拯救出來。所以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耶穌這個名字的意思,就叫做福音,福音就是耶穌基督。所以愛耶穌就是愛福音,為我撇下一切,就是為福音撇下一切,這一點都不籠統,是非常清楚和具體,也就是說耶穌要求我們每一個門徒,看待福音的價值,要高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這個就是這段經文的真正意思。
再來看初期教會,他們是怎樣來回應耶穌,有關這個真理的教導。使徒行傳五章42節,經文談到門徒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講耶穌是基督。這段經文是幸福小組典範的真理,這是在告訴我們,初期教會的門徒是怎樣回應上述耶穌的那個呼求,這個就是他們回應的行動,就是每一個門徒在他們自己的家裡做工,當中不可能每一個門徒皆是牧師、傳道人。初期教會的門徒,對他們來說,什麼叫做愛主?什麼叫做敬畏神?什麼叫做對主的委身?這完全反映在福音的行動上面。他們不是單單查經、禱告,如果只會禱告和讀經,而讀經的最後結論不是反映在整個福音的行動上,那就是空談,完全不是耶穌呼召的原有意思。因此可以想像得到,為什麼初代的教會,福音很快地襲捲亞西亞、歐洲。這和初期教會的門徒品質有關。門徒活著不是止於查經和禱告。他們活著的實踐使命,就是為福音,回應耶穌的呼召。他們看福音的價值,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福音才可產生如此爆炸性的威力。相對於今天,我們的教會對福音的態度,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對當代教會生態的反思
耶穌這個呼召,對今天耶穌基督的門徒,還存在著意義?剛剛耶穌講的那段話,對今天的基督徒有什麼意思?人要為我和福音撇下他所有的一切,對今天的基督徒還有意義?到底今天的教會,我們失去的是什麼?如果今天的教會,只能偶爾辦一場佈道會,上、下半年各開三天的佈道會,那剩下的三百五十九天如何辦?我們推動幸福小組的佈道策略就是恢復「門徒扁平化的佈道運動」,每一個門徒都需要回應耶穌的呼召,都要為福音撇下一切,亦要以福音作為他們生活的核心,這才是真正回應耶穌的呼召。可是今天教會的生態剛好相反,你可以看到99%的門徒,大都是以地上的事為目標。當基督徒每個禮拜天來教會聚會完以後,回到家裡開始的那一刻,跟不信的鄰居有什麼差別?不信鄰居所追求的,不也是大家所追求?他們的生活的形態,不也就是你們的生活形態?那耶穌對你的呼召還有什麼意思,除了禮拜天兩個鐘頭的聚會以外,大家的生命跟不信的鄰居是完全一樣。
在推動幸福小組時,常常有牧者問:「要讓我們的教會和門徒,付上這麼高的代價來傳福音,這實在太難了,幾乎是不可能,一開始可能一鼓作氣,大家好像很有興趣要做,可是一旦開始要付代價,大家就翻臉」。我們所謂的愛耶穌,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大家在聚會敬拜主的時候,講得都非常動聽,一旦開始要付代價,就跟耶穌翻臉了!這個就是今天門徒的素質,要期待這樣品質的門徒,把福音傳給萬民,直到地極,這簡直是癡人說夢!這個就是今天教會的生態,所以幸福小組從技術上來說一點都不困難,困難是要付上代價。可是這不就是耶穌剛剛所講的,要我們為福音撇下一切的意思!
神學教育的核心就是福音
回到主題,思考一個源頭的問題:「神學教育到底要教什麼?」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設立一個定義,這個地方所談的神學教育,所要教的對象,就是要傳福音和建造教會為主,不是要做神學研究的那一種,我們期待所訓練的傳道人,就是要到福音的第一現場,繼而開疆拓土。
一個教會的牧者,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就是指出方向。如果會友要跟從一個沒有方向感的牧者,這將會衍生成像今天教會的生態;第二:牧者需要有帶動風潮的能力。沒錯,方向既然清楚,但大家都不跟,哪又有何用?所以首先要定下一個框架,聖經告訴我們教會要做什麼,它說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如果要對聖經作一句總結的話,那必定是神要救人,整本聖經其實就是講這句話,聖經就是告訴我們:神要救人,它叫做廣義的福音書,耶穌基督就是福音,如果今天我們的神學是在研究耶穌基督的話,我們的神學就必定要研究福音,所以神學就是福音,神學研究的核心就是福音。可惜今天在全球各地有不少牧者,發現大部分都不是持守這個概念,大家都好像把耶穌基督跟福音切割,彷彿耶穌基督跟福音是兩回事。
在整個神學教育裡面,福音這個部分到底所占的比例有多少,其實比例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福音就是根本的核心,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福音。今天的神學教育,是否有一種傾向,就是神學教育最後不必然產生福音行動。我們可能很有學識,懂很多的道理,但是卻不必然產生福音的行動,究竟是否有這種傾向?福音在我們的神學體系裡面,占有多少的價值和份量,這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整個神學教育的建基,不是在福音的價值這個基礎上,或者它不是神學教育的最後一哩路的話,到最後,我們的學術,甚至是學位,會變成我們的最後的一哩路。
神學教育的邏輯是什麼,它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傳道人。假若我們打造出來的傳道人是持守某種取向,那麼他們就會牧養出那個方向的教會、門徒跟生態,彼此間是有著直接連帶關係的。如果以訓練神學家的邏輯,訓練應該去傳福音的傳道人,那最後我們期待這樣的教會,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是否有點像做夢?所以假如失去福音作為核心點,那它產生的會是什麼樣的傳道人呢?神學教育、牧者、教會門徒,三者互相緊扣,常會產生骨牌效應。以上所講論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牧者對福音應有的態度
雖然不能夠以偏概全,可是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是否是現在整個神學教育的邏輯。福音是要與這個世界對話,講給不信的人聽,所以我們需要貼近不信者的心。可是我們神學教育可能訓練出來的人,是講一些人聽不懂的話。有關神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麽,第一是「充滿對福音的熱情」,牧者首先要充滿福音熱情,因為他做一輩子的傳道人,他怎可能對這件事情不熱情。
第二個目標,是「對靈魂深沉的負擔」,因為福音不是傳給動物,而是傳給人,所以如果有一個人說,他很想當傳道人,首要查問的,絕對不是他的聖經知識,而是應要問他,是否對人有興趣。我們今天可能對讀書很有興趣,而對人沒有興趣,但我們的傳道人是需要對靈魂有一個深沉的負擔。
第三個目標,牧者要「擁有強烈的使命感」。如果他對此缺欠,便可能會牧養不成,甚或面對那些乖癖的會友,可能就會撐不住。所以今天教會的發展,教會的領袖牧者是什麽素質,是源於我們的神學教育,可是今天神學教育的內涵跟邏輯,能否達到以上的各個目標,這是需要去思考的。
將福音看為至寶的爆發力
我們不禁會問,今天的神學是什麽?到底我們是在學耶穌的樣式,還是學有關耶穌的學問。耶穌說你們要學我的樣式,如果這個叫做耶穌對神學的定義,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會同意,因為這是耶穌親口所講的,所以神學的定義也很簡單,耶穌怎樣做人、做事,就是他要我們學習的樣式。我們必須要從源頭來思想,這關乎整個神學教育的核心。在保羅神學中使徒行傳二十章24節,這節經文就使人念念不忘,保羅談到他不以性命為念,也不把之看為寶貴,這並不是保羅看不起自己,相反,保羅很看得起自己,覺得性命是很寶貴,也是念念不忘的,但他說出現了一個比己命更寶貴的東西,相比之下己命就不值錢。這寶貴的東西是神恩惠的福音,保羅是看福音比他的命更寶貴。如果我們對比腓立比書三章7-8節,他就曾說過,以耶穌基督為至寶,至寶的意思就是寶貴,若我們對上述經文作出推論和歸納,就知道保羅是以福音為至寶。當他看福音比自己的性命更為寶貴的時候,他所傳的福音怎麽可能不爆炸?今天如果我們教會的牧者與門徒,把福音看為比他們的命更為寶貴,那麽會帶出什麽樣的教會、訓練出何種素質的門徒。這樣的教會,必然可以為主作美好的見證,把福音傳到地極給萬民。
所以這種看福音比己命更為寶貴的一個情操,到底是保羅個人的認知,還是應該被牧者視為生命的共同目標?難道不也應該是今天神學教育最後一哩路?而它絕對也應該是今天神學教育的重點。
文字整理:譚栢霖弟兄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本文整理於2024年5月亞洲華福峰會未來教會@亞庇,主題一:教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