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本文探討教會在馬來霸權和族群分離中的回應。為了共善,需要抗爭。抗爭物件是種族主義政客,而非其他族群,目標是啟動底層族群的友誼聯結,達成共融願景。即使作為少數的基督徒無法直接參與上層的政治改革,但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友誼聯結,仍能見證上帝國的事業,而見證上帝國的行動即是一種宣教的新視野。
現今世代的年輕人正處於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社交媒體為他們帶來24小時不停的新資訊和文化。對於青年基督徒,他們面對著很大程度與信仰對立的世界價值觀和文化。藉由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玻的青年基督徒研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靈性狀況與福音需求,期盼能與他們一起同行。
疫情帶給教會前所未有的挑戰,牧者經歷了「慌、忙、累」的三部曲,從不知所措到適應線上聚會和信徒的新需求,帶出了教會運作兩種模式的運作——「聚(吸引模式)」專注於教會活動;「散(使命模式)」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傳福音與關懷人群。使命教會更關注上帝的差遣和信徒在世界中的角色,追求福音生活化,超越節目與組織,走入人群中實踐愛與關懷,讓教會成為真正的使命群體。
七十多年前華人教會在大馬雨後春筍般成長,具備多元、得天獨厚的宣教基因,確實孕育了許多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宣教士。雖然近在咫尺的宣教資源有限,服事的群體卻可以超越疆界。教會需要回到初期教會領受大使命的現場經歷更新,才能重燃宣教的火熱。華人教會的宣教運動不能停滯不前,求聖靈更新,教會要付上代價去見證那復活之主的福音。
宣教與佈道的工作,除了需要清楚掌握基督的福音是什麼,同時也要認識和了解我們的對象,認識他們的文化、處境和世界觀,才能更有效地溝通和引起共鳴。本集邀請到在台灣長大,北美生活十五年,現在在馬來西亞服事的莊智超牧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題目是「台灣的宗教文化土壤」,並在理解後提出這對福音佈道的意義為何,也讓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反思自己處境,如何能在自己的處境中更有效地溝通基督的福音。
近年極端氣候的出現,世界各地洪災、熱浪、野火的災情頻傳,因著人類對生態的破壞而造成的氣候變遷,似乎已不是一個學術上的假說,而是成了我們正在經歷的事實。本集邀請在馬來西亞長期投入研究生態神學的江得順牧師,請他帶領我們重新反省創造與終末的意義,並一起探討,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生態危機,以及這對今日基督門徒培育的意義為何?
過去幾年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最普遍談論的挑戰就是「年輕世代的流失」。大家都看到教會需要年輕人,也都努力希望教會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然而,年輕世代離開教會的趨勢似乎仍舊繼續。本集邀請鄧敬獻傳道,他以非典型的方式在服事馬來西亞的年輕世代,他將和我們分享我們對年輕世代常有的刻板印象,哪些大致正確?哪些誤會大了?也提出「牧養年輕世代作主門徒」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宋尚節博士對今日的華人教會影響深遠,也形塑了華人教會對培靈奮興聚會的想像和期待。本集我們邀請到長期研究宋尚節生平,現任馬來西亞衛理神學院的劉世堯老師,請他和我們介紹宋尚節博士其人其事,顛覆我們對宋尚節博士的刻板印象,以及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新發現,和對今日華人教會的影響。
絲路是一條連結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的古老貿易路線,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正式建立起來,而隨著絲路所帶來的,不只是商品貨物的交流,也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交流。本集邀請到馬浸神的蔡家存老師,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教會希望從絲路把福音傳回到耶路撒冷這宣教精神,以及當今華人宣教運動的發展和評估。
Isaac入行IT業十餘年,卻轉戰不通網絡、水電的東馬來西亞山區,跨文化服事原住民。他見證了跨文化的合一始於先踏出服侍的那一步,不是由高向低伸出援手,而是平起平坐並肩攜手。甘心降卑成為對方的樣式,委身同行,如基督道成肉身。他展示了塑造生命的門訓,乃是以為父的心腸陪伴青年人,以生活的點滴和最真實的喜怒哀樂教導。來聽聽Isaac的故事吧!
馬來西亞是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的多元社會,也是全世界最多宗教共存的國家之一。多樣性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共冶一爐,引發張力,讓「種族分離」成為了馬來西亞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不少當地政治家提倡理性政治的觀點,也有宗教領袖嘗試進行公共對話,促進社會融合。然而,公共交流始終停留在學術和精英階層,無法進到廣大階層。 有鑒於此,馬來西亞神學院學生主任張俊明牧師嘗試從公共神學與靈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基督教對族群分離問題的觀點,嘗試彌補理性和情緒政治上的缺失。基督徒到底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回應種族共融的目標?又如何利用「由下而上」的觀念來促進族群和諧的長久遠景?馬來西亞的基督徒或教會在面對政治與宗教張力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公共神學觀點是否能為馬來西亞的實際狀況帶來新的出路,並最終實踐大使命?這一集,讓我們一同虛心聆聽、彼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