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福文庫

CCCOWE ArticleLib

Primary Menu
  • 首頁
  • 全球華人教會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 門徒培育
  • 教會發展
  • 職場使命
  • 電子書
世界華福中心
  • Home
  • 懷念啓導我關心中國事工的恩師:包忠傑牧師|黃家麟
  • 全球華人教會
  • 普世宣教

懷念啓導我關心中國事工的恩師:包忠傑牧師|黃家麟

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 Bartel)為二十世紀德高望重、深受華人愛戴及敬重的宣教士,滕近輝牧師稱他為「屬靈人的楷模」。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重慶宗教》一書對他甚有好評,稱他為「國際友人」——「華籍美國牧師」,又謂:「包牧師因從小成長於中國,十分熟悉那片熱土的風土人情。他的中文造詣很深,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酉陽龍潭也被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2011-11-05
包忠傑牧師

作者:黃家麟(美國三藩市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包忠傑牧師(Rev. Paul H Bartel)為二十世紀德高望重、深受華人愛戴及敬重的宣教士,滕近輝牧師稱他為「屬靈人的楷模」。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重慶宗教》一書對他甚有好評,稱他為「國際友人」——「華籍美國牧師」,又謂:「包牧師因從小成長於中國,十分熟悉那片熱土的風土人情。他的中文造詣很深,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酉陽龍潭也被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包牧師的雙親包志理牧師(Rev. Henry Cornelius Bartel)及蘇內利師母(Mrs. Nellie Schmidt Bartel)於一九○一年便到中國宣教。包忠傑牧師於一九○四年七月十九日出生於河北省大名府,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後跟隨父母在山東曹縣長大,年輕時曾經返回美國(U.S.A.)入讀堪薩斯州他泊學院(Tabor College, Kansas)。包牧師後來蒙召,前往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深造,期間轉入宣道會神學院〔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Nyack College, New York)〕接受訓練,隨後成為宣道會宣教士,一九三○年被差派前往中國。

  包牧師於一九三一年在武昌與一位早已相識的宣教士白愛蘭(Ina Birkey)姊妹締結良緣,婚後二人開始在湖南長沙開展宣教事工。不久,他們秉承宣道會「往未得之地傳福音」的原則,深入四川、貴州邊陲之地,在松桃、秀山、酉陽、龍潭等少數民族聚居之窮鄉僻壤開荒及傳福音。當時很多山區沒有公路,在險惡的崇山峻嶺穿梭,加上劫匪猖獗,十分不易。有時候,河流變成了主要的交通航道,即使如此,他們也兩次遇到劫匪襲擊,感謝神!雖然多次經歷槍林彈雨,神仍然保守其性命。在乾旱季節,有時為了爭取時間,他們也要雇挑夫擔著行李,步行數日,穿越山嶺河谷去探訪病人、開展培訓和逐家佈道。很多時候,他們步行至雙腳浮腫、膝蓋劇痛時,不得已請挑夫扶上滑竿繼續旅程。有一次,包師母自產院回龍潭,她剛生產後不足滿月,也要捱上這段艱鉅行程。

  當我們教會同工在一九九八年由重慶乘車進入酉陽探訪當地教會時,竟然也要花上三天兩夜之顛簸車程,沿路險象環生,翻山越嶺。那時,我們便親自體驗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包牧師夫婦所遭遇的環境何其惡劣,困難比我們的想像多幾倍。回想起來,我們如今切實感受到他們如何摯愛我們的中華同胞,甘願在有「火爐」之稱的重慶地區忍受各樣的嚴酷環境,這令我們感慨萬千、肅然起敬。後來,包牧師夫婦痛失五個月大的小女兒德惠(Vonnie),她因失醫死於痢疾。雖然此事令他們夫婦傷痛至極,但他們卻未因此退出宣教工場,反而更在神面前得到安慰及復興。包牧師曾安慰師母說:「我們只是輸了一場仗,但沒有輸了整場戰事。」自此,當地村民因他倆對信仰之心志與熱忱,深受感動,繼而信主、受洗、加入教會……從此,當地福音事工大有轉機與進展。

  他們在中國事奉之二十年歲月中,恰逢中華歷史上內憂外患之際,先是日寇侵華,後又面臨國共相爭。包牧師一家飽嘗戰亂及家人分離之苦,但仍然不顧一切,尋找機會往返各地,帶領宣道會在川黔地區各教會的事工。他們也積極在各大小城鎮開展佈道會,廣傳福音,帶領多人信主並建立教會。一九四九年,包牧師的家室遷至香港,以後陸續分批回美國。包牧師本人竟留守到最後一刻:在一九四九年八月,他還飛返重慶舉行夏令會及處理差會未了的事工,更憑著愛心帶了一些銀元分配給當地留守的同工,幫助他們暫時解決生活問題,直至九月初才返回香港。

  當時很多難民自中國大陸擁進香港,包牧師碰到很多操華語的新移民,便與貝光道牧師(Rev. John Bechtel)商量,認為這是傳福音之大好機會,繼而二人協力奔走,籌辦在將軍澳和調景嶺一帶開設教會。果然,神大大使用這事工,一年內超過一千五百人信主受洗。後來,更有多位信徒被主呼召成為香港宣道會之教牧同工。可見,包牧師有屬靈異象,獨具慧眼,能抓住難得時機向華人傳福音,建立教會。

  一九五一年聖誕節前,包牧師在眾同工及弟兄姊妹依依不捨之下離開香港返回美國,與分別了一年零八個月的家人重逢團聚。

  包牧師返美國後有一段時間牧養教會,也擔任加拿大宣道會神學院(Canadian Bible College)教務主任及宣教系教授之職。不久,他知悉北美仍然沒有開設華人宣道會,而華僑與留學生早已遍布各大小城市。他再次看到北美廣大禾場莊稼已熟,急忙回香港覓得趙士昌先生,又經宣道會按立後差派到加拿大薩省里賈納(Regina, Saskatchewan, Canada),開辦全北美第一家華人宣道會。因當年包牧師的遠見與神的恩典,如今在加拿大及美國有超過一百五十家華人宣道會,前美國華人宣道會總幹事羅腓力牧師稱他為「北美華宣之父」,真可謂當之無愧!

  包牧師也是一位「文宣先鋒」。他早在一九五四年應證道出版社之邀,在香港創辦《燈塔》月刊,後又擔任宣道書局經理,出版《聖經報》,他本人亦用華文寫了多本書籍及譯作。筆者少年時常參考其《詩篇註解》,獲益甚多;家父也曾為我們訂閱《燈塔》,記憶猶新。當初,筆者還以為包牧師是一位華人,後來才知他是一位美國籍宣教士,這令我驚訝不已。到我在一九七○年赴加拿大神學院受造期間,有幸第一次會見包牧師,當時他擔任冬令會的講員,得知我是該院神學生,他十分高興,多方鼓勵並一起拍照留念。想不到二十年後,受他影響並鼓勵接棒,支持重慶鄉村教會事工。

  包牧師已七次帶領家人及好友重返中國尋根,探望在川黔地區建立的教會。在最後幾次旅程中,有前三藩市宣道會執事朱光國先生同行,他本人亦是包牧師在秀山教會的同工——朱長裕牧師之子。當年包牧師離開中國,朱光國先生同去香港。不過中國大陸開放初期,當局還未許可外國人進入少數民族之地區。後經與官方多次來往交涉,才獲准踏足當年之教區,只可惜景物全非,好些地方已經沒有教堂,信徒只能在家中聚會,包牧師在龍潭之故居及教堂也破舊不堪。不過教會仍然十分興旺,各地聚會點均有人滿之患,這令包牧師十分興奮與感恩。回美國後,包牧師多方籌策協助該地區之福音事工,可惜因年邁體弱,在一九九五年因心臟病加上肺炎致使其後行動不便。

  包牧師患病期間,筆者常與之見面,他在交談中鼓勵筆者替他負起支持探望當地教會之工作。起初,我仍十分猶疑,因未決定如何參與中國大陸事工之方向。直至包牧師在最後一封來信中,再次語重心長地叮囑筆者替他完成此志,並寄望當地農村教會可重建教堂、同工獲激勵。我在幾番禱告中,看到這樣一位仁愛謙卑、愛我中華民族的宣教士,垂垂老矣,卻仍常掛念「是我欠了中國人的債」,使我感受到包牧師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雄心壯志!我終於在感動與戰兢順服中回應了他的心志。

  感謝主,祂是信實的!過去十幾年來,蒙神帶領及北美各家宣道會的合作,更獲得重慶當地教會的積極支持,在黔江、酉陽、龍潭、秀山等地均新建或重修數處教堂,使教會在偏遠的城鎮繼續為主發光。另外,因著基督的愛,我們與當地教會參與「希望工程」的建設,好些中、小學也歡迎我們參觀及合作開辦英語暑期班,並定期分發獎學金給予貧困學生;同時開展服務社區、健康家庭的講座,不少師生及家長踴躍參與,成為榮神益人的見證。

  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包牧師在南加州(South California)的家中坐在安樂椅上,安然被主接返天家。當時筆者正準備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Kuala Lumpur, Malaysia)參加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聞訊後十分難過,幸隨身帶有在他推動下復刊的《聖經報》,在其中一張照片中,包牧師手執該刊物,充滿喜樂與盼望。筆者經過大會同意在屏幕上放映出來,全場兩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及代表肅然起立,默禱紀念這位擁有一顆中國心的宣教士。今天,雖然包牧師夫婦都已經不在我們身邊,但他倆的屬靈見證與生命品質永遠鐫刻在中國宣教史上,成為後人的好榜樣。

參考書目

  1. 包忠傑著,何頌賢譯:《包忠傑自傳》,香港: 宣道出版社,二○○六年。
  2. Anthony G. Bollback: Giants Walked Among Us: The Story of Paul and Ina Bartel. Camp Hill, Pennsylvania: Christian Publications Inc., 2002.
  3. 《一代基督忠僕》,「聖經報——文摘」,香港:海洋印務有限公司,二○○二年。


Pic 1: 筆者夫婦與包忠傑牧師(右一)合影


Pic 2: 龍潭教會新堂落成慶典禮拜


Pic 3: 酉陽教會外貌


Pic 4: 黔江教會外貌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八○期,二○一一年十一月號,第二十三至二十五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分享此文:
Facebook電子郵件Google+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教會要宣教,主任牧師要悔改!|蘇偉亮
Next: 夜深風雨聽雞鳴——漫談澳洲墨爾本海外移民及留學生的福音工作|蔡坤助

相關文章

10th_CCOWE_KV_1200_Artlib
  • 全球華人教會
  • 編輯推薦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董家驊

2025-03-25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地圖
  • 普世宣教

散聚宣教契機 ——全球移民中的挑戰與跨文化福音機會|王欽慈

2025-01-13
Search for:

熱門標籤

何玉峯 人性 以色列 中國 何俊文 何漢榮 三一神論 何世川 中國心 Paul Stevens 中美洲 Joseph Chean 何伯昌 dailyprompt-1845 任克達 于迦勒 dailyprompt 丁聖材 中東 Sophia Chen 何俊明 世界觀 何建榮 何有義 Ray Lin 中國文化 何仁豪 中國教會 何智雄 人際關係 Patricia Lau Jimmy 何瑞芳 于慕潔 vu 今日華人教會 中南美 何珍好 三一神 中亞 Harold Chan u 10/40之窗 Alex 亞洲

熱門文章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宣教神學 1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2010-12-03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sippakorn-yamkasikorn-dcR19WRRobU-unsplash 2
  • 普世宣教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2014-06-19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masjid-pogung-dalangan-DBsQFuIbXg4-unsplash 3
  • 普世宣教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2012-06-16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rock 4
  • 普世宣教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2011-07-07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12 5
  • 教會發展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2022-06-16
德國華人宣教經歷|吳振忠、溫淑芳 michael-pohl-L9dcnU9izHY-unsplash 6
  • 普世宣教

德國華人宣教經歷|吳振忠、溫淑芳

2012-06-01
栽種和平的行動與思索 EP111 7
  • 神學教育

栽種和平的行動與思索

2023-05-18
10th_CCOWE_KV_1200_Artlib
全球華人教會 編輯推薦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董家驊

2025-03-25
rirri-z4KhbVhPP7s-unsplash
教會發展

網絡社會中的宣教事工與科技更新|朱珩甄

2025-01-17
marvin-meyer-SYTO3xs06fU-unsplash
教會發展

教會真的要做媒體嗎?|崔文青

2025-01-17
North Borneo Sabah, Malaysia
神學教育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2025-01-16
florian-weichert-95flJvpA5Iw-unsplash
神學教育

從關係看基督信仰中的和平之道|郭偉聯

2025-01-16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 全球華人教會
  • 神學教育
  • 普世宣教
  • 門徒培育
  • 職場使命
  • 教會發展
Copyright 世界華福中心 CCCOWE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