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溝通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華人教會散居全球,非常具有成為普世宣教網絡的潛力,但這往往只停留在「潛力」,而顯少真正發揮成「實力」。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美國西雅圖牧養教會的錢斌牧師,分享他是怎麼從一個牧養華人教會的牧者,開始關心種族議題。從關心到實踐,這一路走來經歷過哪些挑戰和質疑?種族議題和見證福音又有何關係?更進一步思考華人教會如何跨越種族歧視和民族中心主義。
我服侍的國家是異文化的國家,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晚上我們看到一家裝修漂亮的餐廳,門外還有英文餐牌,於是決定到那裡吃飯。 豈料餐館內沒有人會說英語,還好我們可以從英文餐牌上點菜。可是,後來我們想要喝熱水,即使用身體語言盡量表達,他們仍是不明白。友人靈機一觸,想到可以從英文餐牌上找到「熱」和「水」兩個字,然後拼湊起來讓他們明白。於是我們......
筆者在香港事奉了30多年,欣喜地觀察到香港教會所經歷的轉變。1982年,當我們一家到達香港時,大部份華人教會仍需要外國宣教士幫忙服侍。那段日子早已結束,今天香港的教會已差派他們自己的宣教士去接觸不同文化的人,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
「阿拉伯之春」1是西方媒體所稱自2010年12月在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從名稱上我們可以想像到西方媒體的樂觀及雀躍心情,在他們的報導中,人可以預見因為阿拉伯世界的各地民眾都會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一個新中東即將因而誕生,而帶領這個阿拉伯世界新秩序的將是一群擁抱西方價值(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及諳熟網際網絡(全球化的主要工具)的年輕一代。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Hey, Joe!」無論我到甚麼地方,菲律賓人總是叫我Joe,有時我會直說:「我的名字不是Joe,而是Mark!」這是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菲律賓人對美軍的稱呼,時至今日,已成為他們對白種人或美國人的一種嘲笑的稱號。無論在菲律賓多久,我的他加祿語總帶有美國人的口音,而且仍然犯錯誤,特別當我疲倦時,腦袋糾結,本想說「將你的心打開讓主進入」,竟說成「將你的貓打開」......
《創世記》4章17節提及該隱建了一座城,事實上這「城」只能算是村莊,因為只有他與他的家人同住,故按照現代的定義,《聖經》中的第一個城市乃是巴別塔的城,也就是以後的巴比倫,因此巴比倫成了「罪惡之城」的代表。不僅如此,所多瑪、羅馬,甚至猶大國滅亡前的耶路撒冷,都曾被描繪為罪惡滿盈的城市。所以,似乎從《聖經》角度看,城市是基督徒應該避之惟恐不及的罪惡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