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東亞某創啟國家宣教士)
我服侍的國家是異文化的國家,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未正式到工場之前,我與友人曾經到那裡的一個大城市旅遊,希望認識一下當地的情況。雖然我們不懂當地語言,但當地是旅遊熱點,以為說英語應該沒有問題。一天晚上我們看到一家裝修漂亮的餐廳,門外還有英文餐牌,於是決定到那裡吃飯。 豈料餐館內沒有人會說英語,還好我們可以從英文餐牌上點菜。可是,後來我們想要喝熱水,即使用身體語言盡量表達,他們仍是不明白。友人靈機一觸,想到可以從英文餐牌上找到「熱」和「水」兩個字,然後拼湊起來讓他們明白。於是我們從熱咖啡(hot coffee)中找到那個「熱」(hot)字,然後再從西瓜[watermelon,編案:西瓜的英文是由水(water)和瓜(melon)的單字併合成的]中找到那個「水」(water)字,想著這時他們會明白我們要的是熱水。然後,他們當然不明白,因為西瓜在當地語言中,根本沒有「水」這個字。當時我們不認識當地的語言文化,便鬧出了這樣一個笑話。
經過這次深刻的教訓後,我抵達工場時當然希望盡快學會當地語言。所以,還未開始正式上語言課之前,我已急不及待的請當地朋友教我當地語言。可是,無論我怎樣努力模仿,他們總說我說得不對,即便一些簡單的對話,如謝謝、對不起等,都學不來。這讓我十分沮喪,也擔心能否學會當地語言。畢竟以前學習英語是花了十多年時間,現在要在一、兩年內學會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新語言,難度也頗高。感恩工場中有專門協助我們語言學習的同工,因應這語言的情況,讓我們都採用一種融入式學習方法。我們像幼兒從大人身上學說話那樣,透過實物及實際的場景來直接學習,而不是用傳統的方法,從拼音和文法入手。這學習方法對我很有幫助,讓我放下了沮喪的心情,積極的學習。
不過這過程也不是完全順利,我仍有灰心低落的時候。到達工場半年左右,有一次與當地朋友吃飯,剛好另一位美國(U.S.A.)朋友也一起,他來這裡已有一年左右。席間我們都用當地語言交流,我的當地語言仍是說得不好,而那位美國朋友說得較流利。然後其中一位當地朋友便對我說︰「你們都是外國人,為甚麼他說得那麼好,你卻說得那麼差。」聽了這話,我解釋說因為我只學了四個多月,可是我心裡為她這樣評論我而不高興。其實學語言不可以與人比較,每個人進度不同,互相比較必然會有人不開心。感恩我一向以來都是與老師單對單學習,不需要與人比較,所以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不過這事之後,我也爭取多找機會與人對話,加強口語的練習。現在我在工場有三年多時間,已經可以用當地語言與人作日常應對,以及用來說簡單的《聖經》信息。我也體會,當我以當地語言與人接觸時,他們都會很開心,因為這外國人竟然能夠學懂他們的語言。對我來說,學會了語言,也讓我在工場的生活更投入和有安全感。
除了是異文化國家外,我的工場還是一個創啟地區,不可以公開傳福音。我也不可以公開身分作福音工作,不過如果只是為了顧及安全而甚麼也不做,我想也失去了到工場的原意。所以,我們要好好衡量,也要依靠天父的帶領。
工場上信徒人數極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聖誕節的意義。因此,當地教會在聖誕節的時候會舉行聚會,藉此傳揚福音。在我到工場的第二個聖誕節,我接到當地偏遠省份一家家庭教會的邀請,為他們分享聖誕信息。當時我正開始探尋在工場的事奉方向,沒有多想便答應了,想著他們應該認為安全,才會邀請我去分享。不過我的語言能力不夠,便請他們為我安排一位傳譯。
當天出席的人很多。當我正分享信息到差不多一半時,教會負責人突然走到講臺邊,請我在兩、三句話內結束我的信息,因為警察已經來了,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分享信息,十分生氣。於是我便很簡短結束了。感恩當天的聚會仍可以繼續,我在聚會結束後便到酒店休息,當地教會的負責人則與警察周旋。可是當我回到酒店不久,便有警察到來檢查證件,又向我問話。由於傳譯的姊妹不在酒店,我的語言又不行,警察不得要領之下不久便走了。因為這事,我們把翌日的行程改了,不去參觀他們的事工,改而留在教會私下交通分享,想不到又有警察來了。他沒有大興問罪之師,只是當作閑聊般向我們問話。後來他又向我問話,問我來這地方的目的,住在哪裡。在他問話期間,當地教會負責人覺得我不適合再回答下去,便藉機讓我走開。後來那警察臨走時對我說,如果我是前來旅遊的便沒問題,但不可以去分享信息。
在面對這幾次警察查驗時,我心裡仍有平安,只是擔心我在當地的簽證會受影響,以致不可以繼續留在當地事奉。想不到擔心的不只是我一個,當時那位為我傳譯的姊妹也這樣擔心。她當時正在考慮是否全時間事奉,還是到南部找工作。看到我的情況後,她體會到即使外國人願意到來幫助教會,也有可能會被取消簽證而沒法留下。她因著我的遭遇,堅定了事奉神的心。然後更因著這位姊妹的緣故,我在工場得以開展一項培訓事工。這真是天父奇妙的作為。也要感恩的是,後來我的簽證沒有受影響,我可以如期完成在工場第一期的服侍。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八期,二○一五年八月號,第十八至十九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