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與適應

150年前,如果有宣教士要從英國前往中國宣教,得花上六個月的時間,搭轎子、坐馬車、坐船,對,還是蒸汽船。今天,由倫敦到上海,飛機直飛一趟,只要12小時20分鐘。意思是,你上了飛機,看場電影,睡一覺,起來吃早、午餐,人就到了......
「阿拉伯之春」1是西方媒體所稱自2010年12月在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從名稱上我們可以想像到西方媒體的樂觀及雀躍心情,在他們的報導中,人可以預見因為阿拉伯世界的各地民眾都會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一個新中東即將因而誕生,而帶領這個阿拉伯世界新秩序的將是一群擁抱西方價值(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及諳熟網際網絡(全球化的主要工具)的年輕一代。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二百年來的中國宣教歷史充滿了西方宣教士來華宣教的血淚。他們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的中國,帶著愛中國人靈魂的心和充滿佈道熱情的心情,進入與他們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及思想方式都很不同的中國傳福音。他們經歷了文化震撼、語言障礙、生活上的不適應,以及飲食的大挑戰,試著用他們在本國習慣的方式向中國人佈道,效果可想而知,當然......
離開凡事講求時效的臺灣、踏上宣教之路後,嫁了一位軍旅出身、步調極快,例如探訪結束禱告後,我才跟受訪者說:「再見,耶穌愛你。」他已不見人影。同時進入步調遲緩的泰國文化,他們喜歡說:「沒關係,慢慢來!」這以泰北山區的族群尤甚。這十多年真沒白熬,不但學會快跑地與領頭的丈夫並肩急行軍,更學會慢條斯理地與本地人溝通和同工,急徐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