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書睿(中華基督教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祕書長)
三年多前,參與南非(South Africa)洛桑大會回臺灣後,主動寫了一個宣教節目的企劃,與臺北的佳音電臺聯繫。多年來,印象中從沒有廣播節目,持續地講宣教的故事,更不要說報章雜誌或電視節目。既然我十分確信,不論在臺灣或世界不同的角落,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可以被分享和訴說,何不從一個小小的努力開始?原本,只是想推薦更適合的人選和宣教士的精彩故事,神另有幽默的安排,於是筆者這個廣播界的門外漢,就硬著頭皮開始作主持。二○一一年初開始,每週日的晚上九至十時,〈宣教愛不怕〉就在佳音LOVE聯播網FM90.9與大臺北地區的聽眾空中相見。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個就算是主持人也不知道誰會收聽的節目,已經陸陸續續訪問超過百位特別來賓,都是差傳宣教的同路人。不論是推動宣教的文字編輯、在鄉下小鎮說故事傳福音來自澳洲(Australia)的宣教士,或是遠在海外攻讀宣教學、好預備去中東長期服侍的姊妹,在神學院努力推動差傳教育的老師,寒、暑假去海外短宣的大學生,到回臺灣述職的非洲資深宣教士,都曾出現在大安森林公園對面大樓的小小錄音間。
去年暑假過後,錄音間裡面連續訪問了好幾位曾參與海外短宣的團隊成員,從柬埔寨(Cambodia)、內蒙古,到尼泊爾(Nepal),還有後來未排進時間表播出的德國(Germany)、荷蘭(Holland)等,果然證明暑期正是短宣旺季。不論是作主持或是收聽的聽眾真是幸福,不只是見證神在各地的作為;我們也隨著來賓的眼光和故事,到達世界各地最有需要的前線,從在地基督徒的角度,去感受、挫折、學習、擁抱,並珍惜。
一位去年不幸地經歷喪夫之痛的姊妹,在中國內地短宣參與夫妻營時,透過本身的心路歷程,幫助並且陪伴了另一位素昧平生的單親媽媽,她不只為神能使用她的軟弱而感到欣慰,也透過愛人來愛己。另一位稱職的廣告公司職人,從尼泊爾山上十天回來之後,除了照片和回憶,也帶了許多的反省;從沒有想過跨文化宣教第一線的體驗,會對她日常體認理所當然的方便與舒適產生如此大的衝擊,也認識愛心的有限。
短宣者面臨的衝擊是多元的。也許是內心深處隱約的「文化剝削感」,檢討團隊、個人屬靈和物質的優越感會不會帶來傷害,這些從前不需要去思考的議題,真實地呈現。從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帶來反省,譬如帶去原始地區的衛生紙紙漿成分不見溶於在地土壤條件,通通無法使用(難怪當地人用樹葉!);帶了蛋糕、布丁、果凍的素材教鄉下育幼院的女孩子做甜點,卻沒有想到離開之後,若是沒有了這些原料,她們學這有甚麼用?還是加深了失落感?或如另一隊受訪者發現他們是這婦女援助機構一個月來接待的第四個單位,原本一個關心家暴或性侵女孩子的中途之家,好像變成了一個「觀光勝地」,孩子的感受呢?
錄音訪問時聆聽他們的故事,一方面也想到自己當年是否也犯過同樣有心無心的錯誤,一方面也真誠的希望短宣的經驗可以讓我們謙卑,更多的認識神愛世人的心,更深的付上禱告的代價,更積極的支持在跨文化的族群中長期委身的宣教士。那這樣看似「淺碟」的短宣經驗,就真值得了。
一百五十年前,如果有宣教士要從英國(United Kingdom)前往中國宣教,得花上六個月的時間,搭轎子、坐馬車、坐船,對,還是蒸汽船。今天,由倫敦(London)到上海,飛機直飛一趟,只要十二小時二十分鐘。意思是,你上了飛機,看場電影,睡一覺,起來吃早、午餐,人就到了。
一八五三年的九月十九日,有個叫做泰勒(Taylor)的二十一歲年輕人,帶著他所有家當乘船前往中國。一八五四年三月一日,他在上海登陸,開始在上海、寧波、汕頭等地宣教。他面對的是個偉大卻沒落的文明,女人大多裹著小腳,男人目不識丁。他準備要向這些人分享那白白得來的福音,因著一個奇怪的理由,叫做「從神而來的呼召」。他的中文名字是戴德生(編案:英文名是James Hudson Taylor)。很多年之後,全球華人教會才稍微了解這名字對整個世代的意義。當年的宣教找不到「短宣」一詞。沒有人是坐飛機來去的,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還要將近二十年後才出生。然而今天,戴德生的第五代孫兒──戴繼宗牧師(Rev. James H. Taylor Ⅳ)仍在宣教道路上昂首前行,他所面對的世界,和一百五十年前相比,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常有人提到短宣好抑或長宣優的爭議。通常,這樣問的時候,多少都帶有一點批判的態度,尤其是在暑假。持平而論,對於宣教工場,的確短宣能夠做到的「衝擊」也許很大,長期下來卻「影響」很小。但此過程的意義卻非常鉅大,我們不可輕忽。透過短期宣教體驗,來經歷自己的不足,與不熟悉的團隊一起服侍,也許能發覺自己的軟弱或驕傲,或體諒在工場長期付出的傳道和宣教士甘苦,打破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在短短幾天或是幾星期中,我們能不能學會這寶貴的功課?參與服侍並不是施捨與給予,而是更多的感激與犧牲。一個暑假,也許會成為你我人生的轉捩點。
就算如此,今日宣教仍有許多不變的原則。我們仍然要說,短宣的「重要」,不能代替長宣的「必要」。不要讓交通的便利,剝奪長宣的委身,其中包括語言學習、文化認同,被當地人接納等。要讓他們不只成為信徒,還能作門徒。
道理就是有些會變,應該要變;也有些,不會變。
註
編案:臺灣慣用語,淺碟可比喻為投機、沒有內涵或經不起考驗。
相片
Pic 1: 短宣隊到訪毛里求斯(Mauritius)一家小學
Pic 2: 短宣隊隊員與小朋友的互動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期,二○一四年四月號,第二十六至二十七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