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現代強調創新,但我們卻常忽略了所有的創新都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上!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建立了教會,肯定了人類歷史的意義;如今教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面對未來,我們非常需要在回顧過往中前瞻未來,在傳統的基礎上持續創新前行!本集我們邀請到在溫哥華牧養教會,長年投入「口述歷史」研究的謝大立牧師,來和我們分享什麼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對跨代同行,以及對今日教會踐行宣教的意義。
想到清教徒,可能想到的是十七世紀的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位英格蘭的清教徒到美洲大陸試圖建立新社會。其實,華人教會早期宣教士的事工,深受清教徒神學的影響。到底何謂清教徒?清教徒神學又是什麼,有哪些特色?近年公共議題在各地都造成世代/社會的對立,包括教會內部。本集邀請到新加坡神學院的王以潔老師,來和我們談談什麼是清教徒神學,以及清教徒神學如何能成為我們面對今天這多元社會的神學資源。
姜文琪老師在父親過世後才開始想了解排斥已久的基督信仰,雖然還不理解聖經和全部的信仰內容,卻因為經歷神的經驗使她重新決志、很想傳福音給身邊的人。在大量接觸人的過程中,理解到許多慕道友或初信者的想法和經歷,和自己過去排斥基督信仰的理由類似。在職場工作雖然忙碌,但使用教會的材料去一對一慕道友過程中,實踐整理出一套「從懷疑到相信」(簡稱懷相)的課程。姜老師的分享鼓勵了我們現在就走出去,為主得人!
上帝既然容許這麼多不同的世代,一起出現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一定有祂的美意,其中一個美意,是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優點、缺點、盲點,但是看到後不是要指謫批評,而是要讓光照進來,互相建造,彼此傾聽、悔改、願意新創造,透過跨世代的和解共構一個教會。
毛樂祈(毛叔)從自己的職場經驗出發,在對工作的倦怠中往神學院進修,他寫作「小老百姓神學」到「我的人生施工中」,都提出對資本主義和信仰生活的反思、關注與對話。透過「教會青年思考健身房」,他藉著閱讀和閱讀的人交流,將神學與生活交揉在一起。 在這集節目中,毛叔特別談了「慾望經濟學」這本書,對「使命門徒」的聽眾拋出一個詰問:經濟學/資本主義在塑造人類的慾望,這種慾望(愛)也帶來很多的「門徒」。我們在推動使命門徒的門徒,和「慾望」的門徒究竟不同之處在哪裡? 在我們的敬拜與事奉當中,又有哪些資本主義可能「滲透」的危機?快來聽這集訪談,檢視我們正在前行的路徑,要怎麼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