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3 「從懷疑到相信」課程創辦人姜文琪老師:進擊的福音
嘉賓:姜文琪老師(「從懷疑到相信」課程創辦人)
主持:董家驊牧師
從拒絕教會的「大道理」,成為尋找「行銷福音之道」的人
董:我們活在同溫層的世界中,不只是因為人類喜歡物以類聚,和同樣興趣、嗜好、觀念的人在一起,如今網路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也推波助瀾,使我們更容易被限制在自己的同溫層中,以至於在面對和自己意識形態、信仰不同的人時,也漸漸失去對話和深入溝通的能力。今天我們邀請到「從懷疑到相信」福音事工的創辦人姜文琪老師,探討資深基督徒——特別是牧者和傳道人——到底該如何跨越信仰的同溫層,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話,有效地溝通、分享耶穌基督帶給我們的好消息。
今天之所以特別訪談文琪老師,是因為文琪老師多年前以平信徒的身份創立了「從懷疑到相信」事工。麻煩文琪老師簡單介紹一下妳自己,並且談談作為一個職場人,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開創與投入這個事工的呢?
姜:我過去的專業是市場行銷工作。二十五年前信主時,我任職於一間美商公司,負責東亞地區的市場行銷。總而言之,市場行銷常常就是要思考如何能夠讓別人買你的東西或公司的產品,所以我一直很習慣那樣的思考模式,基本上就是同理對方,只是沒想到後來能應用在傳福音上。
然而我的信主過程並不是那麼順利,我從5歲開始就被我父母帶進教會,他們是第一代基督徒,但是我從小就很排斥去教會,因為個性害羞,也不想跟小朋友一起上主日學,只願跟著父母坐在大堂聚會,但小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所以後來我在18歲便逃離教會,也接觸過算命。那時候的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個基督徒,因為我既沒有受洗也沒決志,加上職場的環境,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
後來因為父親過世,籌備追思禮拜的過程促使我想要了解這個信仰。由於我沒有真正聽懂過這個信仰,所以我告訴自己,就算要排斥,也要知道排斥的原因。於是當時我打算花三個月的時間來認識這個信仰,等認識完了再排斥。當時的我真的很頑強,在頭兩個月裡,我問了一堆問題,牧師都是翻聖經回答我,但牧師的答案對我而言都很高深,我沒有辦法理解,所以也覺得難以認同。到了第三個月,我覺得似乎沒有聽到什麼,已經打算要離開了,沒有想到,那時候剛好他們教我禱告。就在學習禱告的過程中,我開始試著把職場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難題,都放在禱告中尋找神,在接下來的三個禮拜裡,我禱告了十件事情,有七件事情經歷到神,例如東西找不到、找停車位這種小事等。這讓我覺得,這位神好像不只是在高高在上的神。由於我過去聽到的都是聽不懂的大道理,導致我可能抱持一些錯誤的成見,如今才發現這位神真的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我們。於是我的心開始改變,也不像過去那樣排斥信仰,甚至變得很愛傳福音!但是這個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會,就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分享自己信主的見證,也就是所謂的得救見證。
我信主第一年,因為很火熱,所以用這個見證大概分享不下80個人次。不論是 廣告公司、公關公司、朋友或工作夥伴,我見到人就分享。我甚至還帶我的朋友 去聽「假日廣場」,就是所謂的名人講座,因為我怕他們聽不懂教會的講道。總之,我對分享見證和邀請朋友樂此不疲。然而,我發現一個現象:他們聽完都說不錯,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跟我進教會。照理說我應該會很氣餒,但是我對此完全免疫,因為我過去排斥信仰太久,所以我覺得這很正常,認為他們不會那麼快就相信。因為我知道帶他們——包括我自己——進教會之所以這麼難,最大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花時間聚會,不覺得這個信仰跟自己有何關係,不想改變此刻還不錯的現狀,或者認為信和不信,在生活上面並無異同,所以並沒有急迫感。由於我也不敢帶他們進教會聽大道理,加上他們既然不缺感情陪伴,自然對進小組沒興趣,所以我就不知道可以再用什麼方法去領人信主了。因為我小的時候跟著父母在教會聽講道,聽不進去也聽不明白,例如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去到父那裡去。」雖然我從小聽到大,但我卻不敢和別人分享,因為我知道他一定和我一樣聽不懂。於是我便向神禱告:「主啊,祢是這麼棒的神,但是太多人跟我過去一樣,不認識祢就排斥祢,實在太可惜了。我過去那些成見其實也都不對,但我就是如此堅持自己的想法而排斥祢。求主幫助我,能夠講一個別人聽得懂的福音。」
直到我信主第三年,我們的牧師要我們用基要真理一對一跟進教會中的慕道友。
然而我看到基要真理的教材,我的心就開始反彈,我跟牧師說:「我過去很頑強,但是我覺得,這個基要真理的內容對未信者而言,並沒有辦法解答他們的許多疑問。牧師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統一化的標準答案,讓我們可以去分享。萬一別人問我們大問題,我們尚且有個方向可以回答。」 然而旁邊的傳道人卻說:「我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聖靈會帶領。」對於信主才三年的我,「聖靈會帶領」好抽象,因為我比較務實。雖然如此,我仍然順服地去一對一跟進慕道友。每次我都很緊張,也為此禱告,我的禱告內容很簡單,總說:「主啊,拜託他們都不要問大問題,我唯一怕的就是回答不出大問題。」感謝主,前面四個慕道友都沒有大問題,這奠定了我的信心。我每一次在一對一的時候都禱告,我的題庫內容也逐漸累積。
後來我發現,基要真理是站在已經承認有神的角度來看事情,所以例如「這位神為什麼是獨一神呢?」沒答案。或者「以色列人的外國神,為什麼我們要信?」沒答案。更不要說「為什麼我們有罪?」這些看似基本的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也很難讓對方能夠聽懂、感動、並且願意接受。那段日子裡,這些大哉問一直放在我的腦子裡,我也向神禱告,求神給我解答,因為我也很怕別人問我。如果對方多問幾個問題,我都沒有答案,他是不是就會失去興趣?我很能同理未信者的心態。於是,就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我仍然繼續去一對一造就慕道友,繼續禱告靠主。很多時候聽牧師講道,我總是抱持著為我的造就對象找答案的心情,只要聽到某位牧師的講道內容比較科學、比較有證據,我就馬上記下來。另一方面,我讀聖經時也會想到:「相信以色列人的神實在很難,到底要怎麼回答他們?」所以我讀到出埃及記的時候,神就給我亮光,可以回答為什麼這位外國人的神,也是我們的神。這些內容都是我在信主第三年到第六年這段期間,一邊陪伴慕道友,一邊倚靠神所得到的。神在這段期間給我很多靈感,從聖經、牧者講道、甚至別人當場問我問題,我只能睜眼禱告求主救我的過程中,得到許多答案。但那時我不知道是神給我靈感,還以為是自己想出來的。就這樣子東拼西湊,在那三年中構思出「從懷疑到相信」的教材內容。
董:我聽了之後有幾個很深的感受。第一,如果你跟我一樣,過去是教會的牧者,換位思考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信主的過程,然而信主久了,我們可能會忘記信主之前的自己是怎麼想事情的。以至於我們很容易用一套自己的術語或假設在傳福音,甚至認為對方已經接受我們的假設了。所以文琪老師所提到的同理,對牧者是很好的提醒,讓我們重新站在服事對象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怎麼想?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情緒是什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答案?雖然我們在神學院也上過護教課程,但很多時候可能我們忽略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他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們回答的方向完全偏離了對方的需求。
第二個感觸是,耶穌在教導門徒的時候,也曾對門徒說:「將來你們會受到逼迫,會被帶到君王面前,但你們不用擔心要講什麼,因為聖靈會引導你們。」我覺得當今不論是什麼樣的教會傳統,我們似乎常常不小心就忘記:上帝是那位行動的上帝,上帝是那位今天仍舊賜下話語、運行在這個世界當中的上帝。
同理未信者心態,以理性證據證明信仰
董:在此我也有一個疑問想要請教文琪老師。你說你5歲進教會,18歲逃離教會,其實你有十三年的時間可以好好的聽道,可是你說你都聽不懂。如果我是教會牧者,可能會覺得好挫折,畢竟18歲其實也不是小孩子了,已經是一個具備思考能力的青少年。從你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為什麼很多人進教會、聽教會的講道,都會有這種聽不懂的感受呢?你對牧者有什麼樣的建議嗎?
姜:我其實那個時候也不是那麼穩定聚會,因為我有一段時間住校,但是只要回家,都會被父母帶著一起去教會,所以我一直都是在大堂參加成人主日,我所看到的聚會,就是唱詩歌、禱告都要站起來,我也看到有人打瞌睡,我還一邊幫牧師算時間,一邊覺得教堂的椅子為什麼這麼硬。基本上,當你聽不進去時,其他因素通通都會讓你分心,我去教會完全是因為家人的關係。
所以我信主以後,很能體會大家閃避教會的情形。因為你聽不懂,但是教會又很有愛地打電話關心你。我在教會待到18歲,沒有決志也沒有受洗。其實很多人要我決志受洗,每次有牧者在前面呼召的時候,就有主日學老師在後面頂我,覺得我已經來那麼久,怎麼還不上前去。但是我總覺得我心裡不認識上帝,所以就不願決志受洗。後來我18歲之所以能夠逃離教會,是因為我終於敢提出不去教會的要求,而我的父親竟然答應了。18歲之後,我連開車去接我父親,都只停在對面停車場,很怕進教會,打電話去教會都不想承認我是誰,因為在電話裡都會受到關愛:「啊!你是姜弟兄的女兒!你為什麼這麼久沒來?」這種對話我都非常熟悉,但連聽都不想聽。所以我非常清楚別人去過教會一次以後,接到教會打來電話的感受,他們會說,「你們基督徒很奇怪,怎麼我去一次教會,你們就要我一輩子都去。」似乎也真是如此,他從來沒期待自己要每週去,但我們基督徒卻認為你應該每週都來,所以我們跟他們在理解上的落差真的很大。
董:我很好奇的另外一點是,你提到,後來你回到教會給自己一段時間來認識福音的時候,你其實是透過禱告去經歷上帝,進而認識了主。但是當你在分享見證、甚至在帶領很多人認識福音的時候,你也發現,很多人會問哪些的問題,你自己都沒有答案。所以很明顯的,你並不是在所有問題都得到解答後才相信的,而是先經歷上帝、相信上帝之後,才回過頭來面對這些問題。那麼對你來說,理性的回答問題,在我們信主的歷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它看似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卻似乎又相當關鍵。
姜:我自己回顧時也常常在想這個問題。「從懷疑到相信」是一個比較理性的工具,裡面是上帝在那三年之中給我的答案,也是非常重要的證據。我曾想過,我沒這些證據我也信呀,可是後來我發現,這會拖很久,就像我拖了幾十年。然而後來我們使用這個工具,20小時,三個月不到就能領人信主。很多人給我的回應是:「如果我當時有聽到這樣子的證據,我就不會徘徊這麼久。」我還記得在紐西蘭有一位建築師,他已經是基督徒了,但在此之前,他花了六年一直尋找答案、抵擋神,覺得信不下去。之後又過了六年,雖然好像接受,但還是有很多疑問,就這樣經過十二年。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因為我在那十幾年裡,也是信不下去的。所以後來我知道,理性的證據可以幫助一個人不用再摸索,能夠快速地一步到位,直接看到神,同時也看到聖經所說的話。聖經那麼厚一本,很難看懂,你要怎麼幫助一個未信者,在短時間內從聖經看到證據又願意相信呢?然而若不是神,是不可能有這些證據的,這一翻兩瞪眼的結果,會讓對方相信這就是神。所以證據要夠犀利,而且是確實且具體的。
董:簡單來說,理性的證據或許能夠回答一切的問題,卻不是一個人信主的必經歷程。然而,當我們能夠從理性的角度予以回應時,這便大幅減少許多人信主的攔阻。甚至在一個人信主之後,他可以不用花那麼多時間靠著情感跟經驗來支撐自己信仰,而是真實地經歷我們所信的上帝,我們的信仰是有根有基的,並非一種盲目的相信和一廂情願。
姜:我非常同意你所說的,我們雖然不一定要基於理性證據而相信,但是進到教會以後也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加上在禱告中經歷神、被神吸引,信仰才能一點一滴地累積。可是很多人進了教會又走了,可見教會要留住人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如果有一個有根有基的證據,他能找著、摸著,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將幫助他穩定地留在教會裡。
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宣揚上帝榮美,以聖經的證據傳福音
董:文琪老師,妳有豐富的傳福音經驗,也聽過許多非基督徒的疑問和回應,甚至妳自己也有很多心情和排斥的過程,妳覺得攔阻一個人信靠福音的關鍵是什麼?不只如此,根據妳的經驗和觀察,最常見的突破點又是什麼?
姜:例如現代人為家庭、生活而忙碌,所以不想多花時間去了解他不太熟悉的事物,其中也包括信仰。他們覺得賺錢、讓家人過好生活比較重要。此時,若教會對他沒有吸引力,雙方只會成為兩條平行線。還有些人,他們已經有別的宗教了,而且信了幾十年。不過我們也聽過有人因為使用我們的工具而信主,然而他為什麼會翻轉呢?他說,其實有時候我們在原本的宗教裡,也很想離開,但是不敢,而且似乎也沒有什麼能夠吸引我們離開的動力。所以他不敢動,怕會遭到懲罰。當我們向他清楚說明誰才是真神時,他就得到釋放,願意來認識這位神,因為證據太清楚了。
另外,很多去過教會的未信者,為什麼多半沒有留在教會呢?我們聽過當中很多人說「我聽不懂」——還是那句聽不懂。而且不只是主日聽不懂,可能連小組都聽不懂。我們覺得小組中的分享只是生活體驗,但他卻覺得「這可能嗎?」我記得有一個醫生,他第一次到小組時看到有弟兄講到上帝就感動流淚,你可能也會 因他分享的見證而感動,但這位理性的醫生卻認為,為什麼講到上帝要流淚?然後隔週他又到這個小組,沒想到一位姐妹分享時又感動而哭了,於是這位醫生覺得很不可置信。在此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掉淚也會成為別人相信神的攔阻。從某方面來說,未信者的心很脆弱,你在接觸時要很小心。
這也令我回想起自己的過去。在我父親追思禮拜結束,牧者來探訪我的時候,我其實那時候心裡打定主意,我不要去教會去找證據,我也不想進教會。但是由於他們要來探訪,我只好滿足他們。那天我心裡想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論你們今天跟我分享什麼大道理或大問題,我都不會買單。」沒想到在那次探訪的最後,牧師問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說:「星球運轉得這麼好,從來不曾掉下來,你覺不覺得有一位神在掌管一切?如果有一位神,是哪一位神呢?」
就這麼簡單幾句話,從那個時候心裡就開始想,我接觸算命,也接觸過一些宗教,那到底是哪一位神呢?我又想,好像沒有一個神明跟這位聖經中那位上帝一樣,在創世紀裡面講明「萬物都是我造的」,而且還指出第一天造什麼、第二天造什麼。其他宗教的經書,好像也沒有提到這個部分。於是那天晚上,我只能回答自己:應該是上帝吧。也正因為如此,我的心就開始想:「你既然都說是祂,卻幾十年不認識祂。」直到這個時候,我才願意說:「我想進教會初級班, 不要高級班,因為初級班我才聽得懂。」
所以我就說未信者的心很敏感。如果那天那位牧師這樣對我說:「星球運轉得這麼好,也不會掉下來,表示這位神是創造的神。文琪啊,你卻這麼久都不進教會。」如果他這樣說,我的心門馬上就關了。所以我認為傳福音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你只要講錯一句話,或是他不想聽、不認同的,他就拒你於門外了。
董:這對我們也是很好的提醒。傳福音其實也是一種溝通,既然如此,意味著它不只是我單方面要講什麼,而是如何讓這場對話繼續下去。然而我覺得在傳道人的訓練過程中,我們被教導要講很多道理,這不是不好,畢竟有的時候是需要講的,但是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來就是有來有往、有回應的,所以我們在傳福音時,需要學習問好的問題。
剛剛文琪老師你提到的攔阻,第一個是忙,第二個是已經有別的宗教信仰,第三個是聽不懂。歸根究底,這三者的共同點似乎是,所聽到的福音缺少了一個讓我們震驚、驚豔的點,那個點一旦出現的時候,即使再忙,我們也都會騰出時間。可是許多時候,我們在傳福音時把永活的上帝講得太無聊了,另一方面,這個世界卻把受造之物講得太精彩了,以至於我們都被那些受造的事物所吸引,卻忘記了創造者。我們之所以缺少這樣的能力,一部分的原因或許在於,長時間身為基督徒後,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失去了被上帝驚喜、驚豔的感知能力,覺得信仰就是這麼一回事,每週聚會、了解信仰的一些大道理,就是基督徒了,以至於我們問不出這樣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在生命中,也能常常留意到上帝無所不在,或許情況會不一樣。例如我家住在淡水河旁,放眼望去就是整個台北市,前方是新光三越和101大樓,可是真正常常讓我很驚豔的,是這些大樓後面的群山和背後的雲彩,特別像是現在夕陽西下,陽光灑過來,就會感受到人所創造的一切繁華容美,在大地面前其實只是配角,而背後鋪張天地的那一位神,其偉大完全超過我們的想像。如果基督徒自己更常被上帝的榮美吸引的話,我想我們會問出更多好的問題,也能夠更常站在一個未信者的角度來思考,到底什麼能夠讓一個未信者願意跨出他的舒適圈,來認識這位永活的上帝。
姜:完全正確。基督徒到後來常常變成只會吃吃喝喝做活動,覺得這就是傳福音,因為講得太深,別人聽不懂;講得太淺,別人又覺得不能認同。到最後基督徒只能兩手一攤,不斷地說:「我沒辦法傳福音。」甚至還要常常抓牧師來幫忙。面對家人,當你約了牧師來家裡探訪,你的家人早就知道你打的是什麼主意,推說不在家,接著就進房間把門關起來。這彷彿兩條平行線,至於要如何跨過中間的鴻溝,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傳福音需要有內容,而且這不是人能講出來的內容,這內容終究還是要回到聖經。為什麼要回到聖經?因為聖經千年前就有預言,直到今天仍不斷地應驗。重點是你要怎麼把它講出來,在短時間內提出證據。另外,我們常常說基督徒要有好行為,在家裡努力維持一個好形象,如果家人還沒信主就會自責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但其實是因為不知道怎麼用聖經來吸引家人。就像剛剛你說的,我們可不可以把上帝講得很榮美,例如你剛剛的例子就形容得很好,如果我是未信者,我聽完可能會問:「為什麼你覺得是上帝創造的?這不是渾然天成的嗎?」基督徒如果一被這樣問,答不出來,心急之下,便開始把屬靈知識都搬出來了,說道:「你不知道嗎?聖經裡面都記載了。」此時對方又問:「聖經是什麼?聖經不過就是人寫的書。」那你是不是要辯論說:「不是,那是神啟示的。」這些話題再辯論下去都沒有用,因為你們是基礎不同的兩條平行線。所以為什麼基督徒到最後不敢傳福音?第一,怕別人問大問題。第二,講不出有多精彩。
「從懷疑到相信」課程源起和特色
董:謝謝文琪老師跟我們分享你多年來的經驗,雖然我們今天沒有機會多聊,但我知道發展出「從懷疑到相信」這套課程,又是另一個故事。從開始撰寫、不斷測試、持續修正,同時也是團隊的合作。我很欣賞的一點是,我知道你在過程中 謙卑請教了很多的牧者,而不是寫完就自行拿出去使用。你覺得「從懷疑到相信」這一套傳福音工具的核心精神和要素是什麼?以及這如何帶給我們一條傳福音的出路呢?如果不想落入和未信者的辯論,還有什麼出路嗎?
姜:我在這裡要稍微修正一下剛剛所講的內容。我在信主第三年到第六年裡,因為沒有拿到教會的標準答案,所以就把題庫放在腦子裡,然後繼續一對一造就。在這過程中,只要聽到牧者講道,覺得合適的內容我就摘錄下來,其實我都沒有問過牧者。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他們會給我的答案,就是我以前都聽過的那些答案。然而神就藉著這些牧者講道、聖經和禱告,讓我不斷擴充題庫內容。加到三年的時候,我覺得內容已經差不多了,我對一個未信者傳福音時,他們都說有道理,於是我就停了。所以「從懷疑到相信」,等於是在我信主三到六年的時候就完成了。我那時候也還不懂這是神的啟示,還以為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直到我信主九年後,才知道這是神的作為。後來神帶領我到一個基督教的社區學院,透過開設文藝、休閒、健身等軟性課程去接觸未信者。那個時候他們邀請我去這個地方開課,分享我為何要信主。那是我起步的地方,是神讓我從那裡萌芽。其實我不是牧師,只是一個基督徒姐妹,然而我就這麼用我一對一造就的內容到那邊開班了,那真是神一路的帶領。我記得第一班大概有三個未信者,都是退休人士。三個聽完了以後都信主,而且我還帶他們決志,我自己那時候剛開始帶男生決志,連講話都還會發抖,但是我心想,我不帶,誰帶呢?所以我就硬著頭皮做了。就這樣,神把我放在最前線開班授課。本來是針對未信者的課程,但後來也有基督徒來聽,覺得內容很好,希望可以借用課程內容,我說歡迎錄音。但後來卻發現,雖然基督徒聽完了錄音,但還是都沒有人去傳福音,以至於後來我們才走上研發工具的道路。
當初只有開課的時候,都只有我一個人教,也沒有團隊。後來我們的第一個同工開始負責接電話與處理開課的行政工作,就這樣一路走著走著,一點一滴都是神的帶領。當中雖然還是會有疑問、掙扎和妥協,但神也藉著每一次的順服一步步地帶領。所以後來就是靠著弟兄姐妹的口耳相傳,甚至是牧者到處推廣這套課程。2006年我便離開職場,全心投入這項服事,因為我看到這個價值。不過當時一切從零開始,連錄音工具和品質都很差,然而一路走來,到如今已經有音檔、逐字稿,讓人上完課程只要照著稿子去講就可以了。所以有很多原本不敢傳福音的弟兄姐妹,都變得願意傳福音了。因為他不需要自己去預備材料,稿子都為他預備好了,只要照著講即可。有人第一次領人信主,開心得不得了,說:「你第八課安排決志,結果他真的決志了耶!然後我後來邀他進教會,他真的進教會了!」他嘗到領人信主的喜樂後,就帶領更多人信主,在教會還變成小組長,自己生命也有價值了。
董:文琪老師,你剛才提到,教會也會開設所謂的基要真理班,可是許多時候這些課程設計好像是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設想。你覺得「從懷疑到相信」這套課程和一般我們所謂的基要真理班有什麼不一樣呢?
姜:第一個差異在於,基要真理班是站在已經承認有神的角度來探討信仰。例如「我們有罪」、「這位是神」。然而光是「這位是神」這個概念,對於已經有民間信仰的未信者而言,他內心就已經開始產生衝突了。如果他提出疑問,可能牧師會說:「你看聖經的證據。」然而牧者或弟兄姐妹要講的內容,都和他過去的經驗落差太大,也就是牧者沒有提供一道樓梯,以至於他爬不上去。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信主越久,其實越難傳福音。因為當你和別人分享福音的時候,你已經忘記你當初有多不信了。透過比喻來說,信主二十年的你彷彿站在20樓,未信者則站在一樓,你可以想像那個畫面:20樓的人一直丟東西,結果丟得又遠又高,然後未信者在一樓等著要吃、要接,但他根本接不到。所以不論你有多少屬靈的知識,你終究還是要下到一樓,講一個他能聽得懂的福音,這就是「從懷疑到相信」的基本特質。我真的很感謝神,因為那不是我這個信主三到六年的人能夠寫出來的。每當我看著這套工具,就不得不讚嘆這是神的作為。我開始到外面開課之後,很多牧者就問我說:「這是你編的嗎?」我說是。他說「你有沒有念過神學?」我說沒有,但牧者說這內容不違反神學。在牧師的肯定下,我就放心地教起來了。有一些牧者有給我一些小建議,我也據此進行些微修改,但它的整個結構其實是在我信主第三到第六年期間所編寫的。
傳福音型態的改變與策略合作
董:謝謝文琪老師。最後我想請問的是:過去幾十年裡,我們觀察到普世與華人教會在傳福音方法上的一些趨勢,例如在我父親那個年代,他讀大學的時候,可能多是透過大型的佈道會來傳福音,例如葛理翰牧師來台北辦萬人佈道會,後來又有孫大成牧師和許多名講員的大型佈道會。接著大約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那時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工具,例如四律、三福等傳福音的工具。最近這一、二十年,又有啟發課程Alpha和幸福小組的興起,加上我們今天看到「從懷疑到相信」這樣的課程。可不可以請文琪老師最後簡單分享,就你的觀察,你覺得最近這十年來,教會的佈道呈現一個什麼樣的趨勢呢?
姜:我認為,大型佈道會、四律、三福等,傳福音的時間都比較短,也仰賴瞬間的感動。然而瞬間的感動容易很快消失,例如在佈道會後,教會如果沒有跟進、給予很好的證據或信仰基礎,雖然對方因為某個活動而決志,也不會因此進教會,所以許多決志者就這麼漂流在外,只有一小部分進教會。四律、三福也是一樣,我們可能在公園、街頭和某人分享5分鐘,剛好這個人或許當時願意留電話給你,然而等到你要再打電話給他的時候,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他有可能恢復理智,或者他那時候很忙,於是就拒絕你了。所以能夠真正收割的狀況很少,也就是決志的人多,進入教會的少。尤其現在網路資訊爆炸、科技發達,只藉助過去的那些方式,其實不太能夠滿足當今的需求。所以像啟發課程、幸福小組,他們都需要至少8到10次長時間的委身擺上。在小組中服事的人都說很累,可是他們會看到果效,因為如果你沒有花這些時間,一次的吃喝是無法滿足未信者需求的,所以變成要10次。我常常稱幸福小組是本土的啟發課程,因為啟發小組源於英國,它的特質就是未信者可以自由發揮,但是一旦他進到教會,就不能自由發揮了,因為他早晚要面對唯一的真理,也就是神所啟示的聖經,我們信仰的核心。我們知道幸福小組這些年勝過傳統上只透過聖誕節或母親節的傳福音方式,它的受洗率和落戶率都比過去來得高。其實我覺得「從懷疑到相信」剛好可以配搭各種福音預工活動,包括跟在幸福小組或啟發課程後面,甚至跟在三福、四律後面。因為「從懷疑到相信」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它是根植於聖經,它的特色就是把聖經當中的預言應驗講得很清楚,以至於人們會相信。例如啟示錄講到世界末日,那麼人類到什麼時候才看懂世界會有末日呢?就是現在。因為如今有科學證據幫助我們看見世界有末日。所以基督徒其實要用聖經傳福音,因為聖經有根有據,不是嘴上説説而已。所以,若以證據再配搭吃喝,彼此合作,福音一定廣傳。
董:謝謝文琪老師精彩的分享。你談到大型佈道會有那個時代的背景和脈絡,尤其因為當時的資訊爆炸量不似現在,所以透過一次性的佈道,其實也能帶來很好的果效。但是隨著處境的改變,如何透過長時間的耕耘跟進決志,其實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看到不論是啟發課程、幸福小組,還是「從懷疑到相信」課程,都不是所謂一次性的過場和一次性的決定,而是陪伴對方走一段路。文琪老師最後也提到,每種傳福音的策略都有它的強項,如果能夠搭配起來,將會帶來很好的果效。
再一次謝謝文琪老師和我們分享你的個人故事和經歷、你在傳福音上的心得,以及你們發展研發出來的「從懷疑到相信」課程。
文字記錄:秦蘊璞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