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聚宣教

1982年,一個安靜、封閉的後文革時代,街頭巷尾所見皆是清一色的「毛式」藍灰色制服,沒有西方人敢想像走進中國。就在那一年的北京,神徹底地感動了柯立天教授,這位地地道道的美國白人。此後的30餘年,他潛心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輾轉美、台兩地教授教會歷史,培訓宣教士。 從柯教授的視角縱觀歷史,唐、元、明、清都不是神所揀選的時代。文革後,人人以為教會已死,神的時間卻好像到了。王明道出生的1900年發生了什麼?他91年的生命又見證了怎樣的本土教會復興?「中國」究竟是什麼?華人的身分認同又是什麼?基督文化和華人文化會融合嗎?未來華人在普世宣教中有何機遇與挑戰?且聽柯教授慢慢道來!
1960年代,6個教會家庭,32人從台灣移民到巴西建立教會,造就了「巴西六家莊」傳奇。走到今天廿一世紀,巴西華人教會已到了第四個新世代。這一集,作為移民後代的陳進宏牧師將與我們分享巴西華人教會的世代差異、疫情下當地教會的牧養與福音策略。網路崇拜、距離牧養和團契有利也有弊,上帝到底讓他們看見怎樣的宣教契機呢?上一代抱持著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本鄉本族開展新生活,如今新世代也同樣迎向無法預測的處境和挑戰,對於散居華人的身份和教會的意義,陳牧師將與我們分享他真誠的洞見和呼籲。
相信今天很多人透過不同途徑,可以觀察到現時世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就是各國、各地都有大量人口,跨越地域和國界,四處散居、遷徙和流動,造成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內,都居住有不同國籍或與當地居民明顯有別的其他族群。面對這種普世新的人口分布現象,願意承擔大使命的教會當怎樣回應呢?
宣教士放下自己熟悉的環境,跑到陌生的國家、文化、社群中傳福音,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就是聽到神的聲音、順服神的呼召,懷抱神的愛和看神眼睛所看的,靠著聖靈的帶領踏上工場,就是這麼簡單。是否能建立教會?新建立的教會是否能像香港、臺灣、北美的教會一直增長?是否能蓋自己的教堂?是否能經濟上全數支持宣教士?是否能多聘教牧同工來分擔事工?這不是宣教士的呼召,這是一個企業項目的計算、一份工作的評估......
最近拜讀了華人福音普傳會國際副總主任章長基博士的專文,他指出海外華人教會參與宣教運動的時間很短,大概是60年代後期才開始,1即整個海外華人教會宣教歷史只不過半個世紀左右。由於神特別的憐憫,感動了參加第一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的華人代表,會後即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推動華人普世宣教事工,轉眼已30多年......
現代差傳史以1949年為關鍵的分水嶺。近年在全球化影響下,差傳工作變得更多樣化而富挑戰性。在《今日華人教會》2009年8月號的宣教篇中,朱昌錂博士以「萬千世界中的不變使命」指出六個宣教新趨勢,本文將從華人宣教角度,嘗試分享華人教會可參循的七條主要發展路線和事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