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湛光(巴拿馬宣道差會執行幹事)
筆者於一九九八年開始自加拿大(Canada)卡城宣道會城西堂派出短宣隊,前往巴拿馬(Panama)跟從宣教前輩梁得人牧師夫婦學習宣教事工至今已逾十載,從短宣、中宣及將成為長宣的過程中,體會及學習了很多。過往數年亦有機會代表加拿大華人宣道會聯會參與海外華人宣教事工,雖然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但亦常有機會在亞洲、歐洲、中東等地區的國家參加不同的差傳聚會及華福大會等,見到散居的華人群體無處不在,真的證實了有海水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散居華人群體(Chinese diaspora)的歷史與趨勢
據歷史記載,早在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已有華人移居海外,因而有唐人之稱,現在全球很多國家仍有歷史悠久的唐人街。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已有大批華人勞工、船民前往祕魯(Peru)工作,至今已有第三、四代具中國血統的華裔,經過幾代與當地人通婚,樣貌不像中國人,但繼承中國姓氏的甚多,據當地僑社估計約有一百萬,現今能操粵語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省,約有二十萬。一八五四年,巴拿馬建造鐵路時,已有大量中國勞工參與;二○○八年,當地僑社設立紀念碑,以紀念華人一百五十多年來的功績。現今巴拿馬的三百三十萬人口中,約十五、六萬是廣東人。
根據華人福音普傳會林安國牧師的資料,二○○三年的華人及華人教會統計數字顯示估計散居的華人群體,其中北美洲約有三百七十萬華人,中、南美洲約有一百五十萬(二○○八年泛美華福大會公布的數字),1歐洲約有一百多萬,非洲約有二十多萬,亞洲(中國以外地區)約有五千八百萬,島嶼國家約有三十萬。除了北美洲的信徒人口比例佔5.62%外,其餘地區大多介乎 0.5%至2%。據悉(沒有準確統計實際數字,因黑市華人甚多及華人流動性大),全球散居各地的華人約有六千五百萬,信徒只佔2.77%。
過往中國因著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至七六年)、天安門事件(一九八九年)、香港回歸中國(一九九七年),大量華人因政治因素被迫散居各處。但近十年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及經濟起飛,人口能在國內自由流動,加上中國積極爭取與不同國家建交,故此國民出國容易,亦造成新一批「經濟移民」。他們多從較落後的地區自願前往海外賺取金錢,如到中、南美洲厄瓜多爾( Ecuador)。
筆者會說:「有中國大使館的國家,就有中國人!」另一方面,巴拿馬以美元作為流動貨幣,故此特別吸引中國人前往;厄瓜多爾亦在數年前開始用美元作買賣,所以近年來,華人移民數字顯著增加,因此我們也可說:「有美元可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華人宣教歷史與近況2
中國信徒佈道會(簡稱中信)早在七十年代成立巴拿馬基督教華人教會(簡稱巴京堂);其後巴京堂於箇朗(Colon)成立箇朗基督教華人教會;一九九六年,羅國華牧師主領受難節退修會後,巴拿馬兩家華人教會的弟兄姊妹決定同心合力訂定於二○○○年達二千位信徒的目標;一九九七年成立東區歸主教會,當地首家基督教華人書室亦於同年開業;一九九八年,梁得人牧師夫婦到巴拿馬開始宣道會靈豐堂的工作;3一九九九年開始有基督教華人報章(《號角》巴拿馬版)及福音電臺節目;二○○○年成立中、南美洲首家華人聖經學院——建道聖經學院。4
巴拿馬有十二家華人教會,其中六家是獨立教會,另有四家屬宣道會,浸信會及播道會堂會各一家,週日崇拜人數約六百,當地華人教會整體來說有增長。巴京堂及宣道會分別新設福音站,預備日後成為教會。此外,聖經學院培訓工人有助帶動教會增長。當地華人信徒的差傳知識日漸增加,因教會提倡傳福音,不少信徒樂意參與海外宣教工作,巴京堂已派信徒前往哥倫比亞(Colombia)短宣數次。宣道會過往兩年更訓練第二代華人青少年作跨文化本地宣教,向山區蕉園的印第安人傳福音。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亦對當地社會有貢獻,包括開辦數年的基督教小學仁愛書院、出版福音報章、設立福音電臺節目等。宣道會已成立青年中心,接觸及訓練年輕人,並計劃興建社區中心、設立職業訓練課程、托兒服務等,更盼望建立一家基督教國際學校服務僑胞,建立長久的福音橋梁。
散居華人群體的宣教策略
筆者試從巴拿馬宣教工場的經歷和體驗拋磚引玉,探討散居中、南美洲的華人群體的宣教策略,這並非絕對,但可算是中、南美洲的普遍情況。
巴拿馬是連接南、北美洲的重要國家,地形如香蕉般瘦長,北面是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南面是太平洋,西接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東與哥倫比亞為界,境內滿布森林茂密的小山,沿海多島嶼,面積為78,200平方公里,首都為巴拿馬市(Panama City)。5
環顧散居巴拿馬的華人群體,當中有很多十五、六歲的青年移民,他們原本生活在較貧窮的地方,可能念不到高中,便被家人安排出國,到巴拿馬工作,約三、四年後便恢愎「自由身」。很多年輕人借了些錢、結了婚,夫婦二人在所謂「伙食舖」(即售賣鮮肉、麵包的小店之類)裡過著早上六時開門、晚上十時關門、每週七天工作的生活。若他們育有孩子,大多把孩子送回家鄉照顧,到六、七歲才接回來,有些甚至在中國大陸念完小學才可與家人團聚,故此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甚為惡劣。宣道會已著手籌備托兒服務,以幫助有需要的家庭。
巴拿馬有些移居當地已久的華人,他們通常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而且兒女已進入中學或大學,他們亦對兒女的教育較關心及願意付出,故此大多願意送子女到國際學校進修或到美國(U.S.A.)、加拿大升學。
整體而言,新移民(十年以下)多注重賺取金錢,舊移民(十年或以上)已開始有家庭及經濟條件較好的,他們大多希望盡量栽培子女,送他們進以英語教學(亦有西班牙語)為主的國際學校念書。他們仍然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鼓勵兒女入讀國內或美國、加拿大的大學,可惜亦有部份學識較少及短視的家長希望子女做小生意,因開店做生意所賺取的金錢,比大學畢業生還多!(一家小商店可月賺約一千美元,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般月薪少於八百美元。)
在巴拿馬這麼多年,從梁得人牧師夫婦的植堂經驗中,新教會大多從兒童工作開始,透過兒童中文班吸引家長送子女到教會,進而與他們談論救恩。當兒童漸長,我們亦為他們開辦中文及英語青少年營,甚至青年領袖營等,陪伴他們成長。當然,一般教會應有的栽培訓練亦須同時進行。
對任何新移民而言,無論在哪個國家,一般都希望有免費或便宜的語言學習,幫助辦理居留手續、生活、起居及交通等問題。教會若能提供協助,一般新移民都會樂於接受及對教會產生好感。透過不同類型的短宣隊伍,舉辦義修活動、音樂佈道、中文班、英文班、福音電影、各種營會及活動接觸未信群體。
宣教士應盡力挑戰本地信徒負上他們的責任,也要栽培他們成為接班人,繼續向本地未信者傳福音,因此有系統的栽培計劃是必須的。宣道會除了提供牧職訓練給信徒領袖外,數年前亦展開西班牙語密集課程,栽培第二代有心事奉的年輕人。為了訓練全職工人,二○○○年二月成立巴拿馬建道聖經學院,已有六屆畢業生合共十多位,先後在巴拿馬、祕魯利馬(Lima)、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Guiana)等地事奉。
福音需要與展望
中、南美洲有一百五十萬華人,絕大多數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比例少於 1%,故此福音需要很大。這些華人通常不諳當地語言,工作時間極長,生活枯燥,夫妻、親子關係疏離,很多「黃金夢」破碎、賭博成風等,造成很多家庭問題。他們的景況真的如主耶穌所說:「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36) 對一般散居中、南美洲的華人群體,移居當地多是無奈的選擇,甚至可能是咒祖。
他們是咒詛還是祝福?
如曾錫華牧師所言:「這要看我們是否有使命感及能否與神的計劃配合……假若我們能把握散居的機遇及神所預備的機會,這(對他們)將是莫大的祝福,就好像亞伯拉罕一樣,移居成為神大大賜福他的機會……」6但願你與我同樣有耶穌憐憫人的心,透過禱告記念、金錢奉獻支持當地宣教事工,同時抽身到宣教工場協助宣教士,體驗宣教的滋味,更希望你能從事短宣、中宣,以至長宣,使散居的華人群體蒙福!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二期,二○○九年六月號,第三十至三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註:
- 其他資料請參閱《大使命》第五十七期,二○○五年八月。 ↩︎
- 資料取自華福中心「全球華人教會現況報告書」。 ↩︎
- 該堂現今發展迅速,詳情可瀏覽 http://www.cmapanama.org ↩︎
- 詳情可瀏覽http://www.abspanama.org ↩︎
- 同註2。 ↩︎
- 參《華傳路》第五十三期主題文章「華人分佈與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