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聚宣教

散聚宣教是針對移居他國的移民群體進行宣教活動,這些群體常因政治、經濟或戰爭等原因離開本國,在新國家定居,帶來文化挑戰和福音機會。本文探討香港移民加拿大和英國的現況、對當地華人社區和教會的影響、及其在普世宣教上的意義,通過對比兩地移民情況,提供教會和宣教機構可參考的資訊和策略。
進入21世紀時,「散聚宣教」就逐漸出現在宣教界的各項討論會議當中。在全球散聚人口不斷地增加,宣教學者們從中觀察、思考,並探討其中可能帶給普世宣教的挑戰與機會。根據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當面對不穩定的社會和文化處境時,許多散聚人口對於自我認同,甚至於人生方向,都會做出新的檢視,也會重新思考信仰的問題。故此,散聚人口作為傳福音的對象,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宣教契機,這也是當前大部分在宣教界實踐的方向。本文將從個人、教會和族群的角度,嘗試探討我們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散聚宣教與傳統的宣教模式不同,消弭了跨文化宣教的地理距離。但是,我們不會忽視為數龐大、仍居住在福音閉鎖區域的「未得之民」,等待神的使者去宣講福音。而「散聚宣教」與「未得之民」的宣教模式是互補的。一個願意「跨街」在本地去愛異文化鄰舍的基督徒,一定也有心志「跨洋」往在異地去讓「未得之民」聽聞福音,成為跨越疆界的宣教士,傳和平的福音給近處的人,也給遠處的人。
七十多年前華人教會在大馬雨後春筍般成長,具備多元、得天獨厚的宣教基因,確實孕育了許多同文化、近文化和跨文化的宣教士。雖然近在咫尺的宣教資源有限,服事的群體卻可以超越疆界。教會需要回到初期教會領受大使命的現場經歷更新,才能重燃宣教的火熱。華人教會的宣教運動不能停滯不前,求聖靈更新,教會要付上代價去見證那復活之主的福音。
本集訪問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人類學背景的他,橫跨中、西福音工作與研究教學,不僅創先發展出許多重要的華人宣教理論。不限制於自己過去發展的「關係神學」、「恩情神學」論述,近年倡議的「散聚宣教學」,究竟和傳統宣教差異為何?他們究竟是互斥還是互補?溫博士引用大量的例證,不僅讓我們對新的宣教典範,有更深的認識,也聽見上帝在世界各地散居的人當中奇妙的大能!
絲路是一條連結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的古老貿易路線,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正式建立起來,而隨著絲路所帶來的,不只是商品貨物的交流,也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交流。本集邀請到馬浸神的蔡家存老師,探討過去一百年中國教會希望從絲路把福音傳回到耶路撒冷這宣教精神,以及當今華人宣教運動的發展和評估。
王欽慈牧師在台灣出生,阿根廷巴拉圭成長信主、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畢業後曾在職場擔任14年土木工程師。其蒙召後在紐約讀神學、牧會帶領華人及拉丁美洲牧區。在神的帶領中,也因為教會視野的拓展取得宣教學博士學位,在教學和宣教實境中繼續跟隨上帝的腳步。王牧師為我們解釋說明了未得之民的觀念、澄清了對宣教常見的誤解,也分析了宣教資源分配轉移和策略改變的影響。
年輕信徒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下回應主?堂會面對本地工作與跨文化宣教,是否注定只能要二選一?師母的分享令我們看到,今日世界無一處絕對安全,不如將生命交託神手中任祂差遣!在地的信徒培育、神學院中的宣教學教育,與差派宣教士前往遠方,都能參與在「讓全體教會一起回應大使命」。讓我們一齊向標竿直跑!
如何用「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和「5P」的思維框架審視各行各業?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工作?是按世俗的標準論成敗、看果效,還是問「我們對福音忠心嗎?」。職場宣教是帶著「福音使者」的身份「走到哪傳道哪」的精神。而背後是一套完整的基督徒工作觀和宣教觀,快來聽聽廖弟兄如何帶你從「wow」到「how」吧!
10萬移民大軍抵達英國,華人信徒空前倍增,看似皆大歡喜,卻也有許多隱形的挑戰。英國華人群體有多樣性、多語言、流動性大等特色,加上新老信徒在數量上的主客矛盾,促成了教會怎樣的新格局?如何迎接挑戰,當中又有何宣教契機?保存教會自身實力和宣教差傳怎樣平衡?縱觀英國華人教會的歷史和現狀,未來會如何發展?神在這樣接待與被接待的關係中,為祂的國度、子民預備了什麼更大的祝福?快來聽聽呂牧師的解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