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7 訪談柯立天教授: 以史為鑒,照見華人教會在普世宣教中的未來
嘉賓:柯立天教授 Dr. Richard Cook (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宣教學)
主持:董家驊牧師
從不願意學習外語到被呼召去宣教的歷程
董:在使命門徒第一季中,曾有聽眾建議我們訪談教會歷史的學者,也曾有嘉賓提議我們應該訪談會講華語的非華人嘉賓,這兩個建議在使命門徒第二季第一集中一次滿足。我們很高興邀請在美國正道神學院教授教會歷史和宣教學的Dr. Richard Cook柯立天教授,在美國長大的美國人,現在在美國華人神學院教書,而且能夠用中文教書,可否簡單介紹您的信仰與教學歷程?
柯:我過去最想不到的是我今天會講中文、會對中國有興趣。我在美國芝加哥長大,那時候我不願意學新語言,學校逼我們學法文我也沒興趣。高中快畢業時我信耶穌,但我信耶穌的一個挑戰,就是我不願意做宣教士,不過偏偏我很喜歡傳福音、很喜歡帶人信主,但我還不是很願意,因為我怕出國、也不願意學一個語言、也怕被蛇咬啊……我很不願意做一個宣教士。可是神就這樣開路,那時發現有個新方法可以去宣教,就是短宣隊,只要去兩個禮拜或兩個月,所以我想這應該適合我並且,也讓我有機會說我宣教過了。1982年我跟一個團契去日本宣教,在東京時我就發現我蠻喜歡宣教,最後一個禮拜我們進中國大陸,在中國時我已經清楚覺得神在呼召我,那個時候我的生命真的是改變了。回到美國後,我大學轉主修到亞洲研究,亞洲研究一定要學一個亞洲語言,我中文學不來所以我就放棄,但亞洲研究一定要學中文,所以課程結束後,1984年搬到台灣學國語,我也就在台灣開始走上宣教道路。
在美國與台灣兩地間的服事旅程
柯:我的太太是台灣人,1986年我們在台灣結婚後一起回美國讀神學院,在美國芝加哥生了老大,1990年搬回台灣開始服事。所以我一個人去台灣、兩個人回來美國,成為三人之後又去了台灣。我們在台灣找到一個神學院,專門訓練台灣跟其他亞洲人去中國大陸做農村培訓工作,所以我很感謝主,一個外國人可能無法進中國,但我可以教導這些將來會去中國的傳道人。我們在這神學院待了三年,後來覺得神要我繼續讀書,所以全家搬回美國,我在The University of Iowa (愛荷華大學)讀中國現代歷史。搬回來美國之前,我們在台灣生了老二,所以我們是四個人搬回來美國;我在美國三年半讀完博士,也生了一個女兒。1997年我們五口搬回台灣,並且繼續在神學院教書,那時候我就決定不要再搬家了,我們家人已經夠多了。
1997年到2003年我在台灣神學院訓練未來到中國的宣教士,主要是以華人及韓國人為主。但2003年神關了這個門,開啟了另一道路,我搬回美國在母校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三一神學院)教書, 2011年神又開路到洛杉磯,在正道福音神學院教中國教會歷史跟宣教學,到現在已經過了10年,而這就是我的故事。
Beautiful Story:中國歷史與神故事的結合
董:柯老師最近出了一本英文新書《Darkest before the Dawn》,中文是「在清晨之前是最黑暗的」,可以跟我們簡單分享介紹這本書,以及你為什麼寫這本書?
柯:差不多30幾年前我開始教中國教會歷史,我對歷史本身很有興趣,我的博士主修是中國現代史,所以我想把中國教會歷史跟中國現代史合在一起。最主要發現有兩個面向,我覺得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各方面都是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同時有另外一個故事,就是上帝祂的故事,從舊約到新約到耶穌,到使徒行傳要開始傳揚基督教、傳揚教會。如果我們從神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故事必須結合起來,所以我這本書就是從唐朝第一次基督教進中國,元朝是第二次,羅馬天主教利瑪竇是第三次,到了馬禮遜第四次基督教進中國。書前半部描述這些宣教士,後半部是講本土教會在1900年馬禮遜之後開始看到的new story。
1900年之前──尚未開花結果的宣教運動
董:講到教會歷史時,大部分的我們都不太清楚唐朝、元朝,比較熟悉的是明朝利瑪竇天主教這一波宣教跟清朝馬禮遜、戴德生。可以簡單跟我們介紹唐、元這兩波宣教運動是什麼樣的宣教運動,以及為什麼到後來好像整個沒落,反而是明、清這兩波的宣教運動在1900年之後開花結果?
柯:我在神學院教教會歷史、中國教會歷史,除了培養很多宣教士、傳道人、牧師是我的負擔之外,另一個負擔是培養「少數學者」。教會不需要很多學者,可是這些學者非常寶貴,我們怎麼知道保羅宣教的故事?因為有一個歷史學家路加把他寫下來,所以我就給教會一個挑戰,我們需要華人學者去把故事寫下來。
我跟我的學生說,將來有一天到了天堂後,很多人我都想找來聊天,包括摩西、保羅等。但第一個我想找的是中國華人第一位基督徒,而我相信華人第一位基督徒很可能就是唐朝時,同時我也想了解唐朝人知道的福音夠不夠?有沒有講到創造的神?有沒有講到三位一體的神?有沒有講到耶穌的十字架?
元朝也是,我們可以問神的美意是什麼?到中國宣教的目的是漢人嗎?元朝時間很短,隔了幾10年漢人又開始做皇帝,那到明朝會不會都不要元朝所做的事情?元朝有很大的教會,甚至皇帝Kublai Khan(忽必烈)也有信主,但這樣對教會好還是不好?所以我們就是在中國教會歷史中思想這些問題,讓我們去想一想神的意思是什麼?
董:柯老師的另一本新的中文書也即將出版,這不是英文翻譯書,而是直接用中文描寫的,柯老師可以簡單介紹這本書嗎?
柯:我在台灣、芝加哥、洛杉磯都在教教會歷史、中國教會歷史,這一本書反應我教教會歷史20年的一些經驗,採取歷史中23個教會領袖的故事,最早從彼得故事開始,最後是葛理翰,另外還有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利瑪竇……等,大部分是西方教會,也有一個非洲人教會的故事。
董:柯老師你好像在做橋樑的工作,用英文寫作,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教會、華人教會的故事;然後用中文寫作向華人介紹西方教會、非洲教會、其他各地教會的故事,感覺你的寫作也是一個橋樑的跨越。
1900年後──中國華人教會展開新的故事
董:剛剛你提到,1900年之後有一個關於中國教會新的故事在發生,能否簡單談談這個新的故事?
柯:清朝戴德生到中國後的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中國人越來越反對基督教與基督徒,反彈高潮是1900年的「義和團庚子事件」,當時北京有一個英國人「王醫生」,當時他跟其他外國人一起躲起來,他們很害怕因自己是基督徒而被義和團軍隊抓,最後王醫生竟然怕到自殺。他太太那時生了第二個小孩,取名為「王明道」。1900年後的教會歷史很喜歡從王明道的角度去觀看研究,在王明道的「50年來」傳記裡,描述到他14歲時的志願是想當總統,我閱讀到此時覺得這個中國多麼不一樣,一個沒有爸爸的貧窮孩子覺得他可以當總統!如果從那時往回推20、30年之前,這些貧窮人不可能有做皇帝的夢想,但在王明道的時代那個世界已經改變,所以王明道能說出他希望做亞伯拉罕.林肯(美國前總統),因為亞伯拉罕.林肯的身份跟王明道相同,都來自貧窮家庭。在1900年反基督教的都是農人、沒有讀過書的人反對,可是到了1920年反對基督教的聲音完全不一樣,是知識份子,是胡適這一類型的人在反對基督教。1919年「五四運動」時,王明道19歲,1920年他開始服事;1930至1940,他跟日本政府開始打關係;1949年,他覺得他當時被日本逼迫, 1980年王明道80幾歲,從監獄被放出來,看到中國的大復興。我的論文是描述當時最黑暗的時期,1949年之後教會及基督徒有可能都會死,但為什麼沒有死?其中一個答案就是這些傳道人,包括王明道和其他牧師、傳道人都受了很多苦,為主做美好的見證。所以中國教會的根基就是1920到1930年代這些牧師,讓1980之後的教會可以大大的發展。
從教會歷史看見上帝的作為超過想像
董:中國教會這種敬虔、受苦、受逼迫的傳統其實是一種啟發,讓華人教會、中國教會經過一種煉淨的過程,接著在1980年代突然有一個爆炸性的發展。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門徒覺得一切都結束了,可是3天之後,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教會真正的開始是那個時候,而整個教會歷史都不斷呼應最初教會的起源,也就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歷史真實事件。從1800年時,整個華人世界是一個需要被宣教的區域,大量的宣教士湧入,進入21世紀之後,各地的華人教會也都持續發展,甚至有些華人教會已經開始看重宣教工作,當華人教會繼續往前走時,可以從歷史中得到哪些借鏡?
柯: 1982年時中國跟美國的關係關閉了30多年,當我要去中國大陸短宣前,我不認識半個人去過中國大陸,所以當他們說要帶我們短宣隊進中國,我覺得不可思議也沒有多大興趣,我也沒有覺得我需要去,但我就是被強迫去。那時候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在中國每個人都穿灰色跟深藍色的制服(中山裝、列寧裝),並且很安靜,西方的教會都認為中國教會已經死了或者幾乎死了,所以那時候我認為我的蒙召不是教神學院,而是像馬禮遜一樣從零開始宣教。我記得1983年我剛蒙召時,我跟每個人說我蒙召要去中國,大家都說中國是關閉的不能去,我就回答說現在這些政策都在改變,有可能可以去。當大家說中國教會都死了,我說教會沒有死!到了1986、87年,我們看到這個故事不只沒有死,中國教會反而在大大的復興。台灣教會也是如此,1950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改進,但這波復興到1960、70年代幾乎完全停掉,教會人數一直停在1%多到2%多,那時我就估計到1980年復興應該就會停下來。後來我們是錯的,復興並沒有停下來。1980年代後期發現很多台灣學者開始在北美留學,中國的知識份子也開始大復興。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唐朝皇帝就信主並帶領整個中國做基督教國家,中國有可能比俄國還早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可是神的時候還沒到,元朝、明朝、清朝也還沒有到,神的意思是什麼?我想答案就是「為了宣教!」。英國教會歷史,有一個William Carey威廉.克理寫一本書,告訴英國人「我們現在的經濟在起飛,很多英國人飛到世界各地為了賺錢,那我們基督徒在哪裡?如果其他人那麼大膽到各地去,基督徒更應該大膽的去宣教」。很多人受William Carey威廉.克理的影響,19世紀就是英國宣教的黃金時期。中國現在就是類似情況,教會大復興,經濟也在起飛,神的美意就是要我們華人教會去做宣教,去做UUPG(Unengaged, Unreached People Group)福音未得之民的服事。
董:我有兩個很深的感觸,第一個是人的預測很有限,但上帝的作為永遠都超過我們的想像。第二個是不只在中國,包括韓國、巴西、奈及利亞也都有教會跟基督徒的成長,所以不單是西方跟非西方教會之間在談普世宣教,也是非西方的教會跟華人教會、中南美教會、非洲教會能夠合作與對話來往前走。
宣教工作須平衡「智慧與熱心」
董:19世紀是英國宣教時代,20世紀是美國宣教時代,21世紀後半韓國也加入成為宣教很大的力量。從歷史當中,我們如何能夠站在英國、美國,甚至韓國宣教的基礎上從他們當中有所學習,不論是正面的也好,還是我們需要調整修正的也好,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柯:宣教士真的犯了很多錯誤,其中一個就是應該看重「智慧」,不應該僅是熱心,熱心缺少智慧會讓我們走歪,所以很多宣教工作可能就是「過分的熱心卻不夠有智慧」。因此我們要平衡「智慧與熱心」,如果只有智慧什麼都不做,光會討論但什麼都沒做也是沒用,我希望在正道神學院的跨文化教育是能達到這樣的平衡。
韓國教會很值得效法,幾十年前他們是微小、受逼迫的教會,但如今韓國教會在整個韓國文化、整個國家是那麼重要的角色。有一個西方使命領袖曾說過,他會去世界最奇怪、沒有西方人去過的地方,但總總在他到之前,已經有兩種東西先到了。第一個是可口可樂Coca-Cola,1982年我第一次進中國,那裡西方的東西、美國的東西幾乎都沒有,可是已經有可口可樂Coca-Cola。第二個是韓國宣教士,無論多麼遙遠偏僻的地方,總是有韓國教會的宣教士已經在那邊。我希望我們華人教會也可以有這樣的精神,加上中國的經濟實力及人口,我想21世紀可能真的就是中國宣教的一個機會。
董:2021年年底左右,我有機會跟 Mission Korea 秘書長長談,聆聽韓國教會過去30年的宣教經驗跟反思,李秘書長提到很多時候大家只看到韓國教會的發展,但她認為應該更要留意背後發展的脈絡。過去一個世紀韓國教會在苦難跟殉道的土壤中培育,三個隱藏的價值是容易被忽略的,第一個是「憐憫」,第二個是「寬容」,第三個是「樂於分享」,從韓國教會真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包括他們現在也在反思過去在追求大與多的教會,我相信韓國教會也很樂於把他們的經驗跟我們分享。
華人作為散居群體的宣教潛能
柯:另外一個英國,100年前可能是一些難民出到別的國家,但現在這些社會他們的教會也是很昌盛、復興。另外在北美也有很多知識份子,有很多好的領袖、也有ABC(在美國出生的華人),我想他們也可以扮演很特殊的角色,很多人是雙語,或至少有2個、3個、4個語言的人,我覺得真的是很好。
董:宣教學討論到的Diaspora Missions這種「散居的宣教」,就有談到一個概念,從舊約來看,上帝使人流動是為了祂的使命,上帝把亞伯拉罕從祂的本族、本地呼召出來,上帝使祂的百姓在猶大亡國的時候四散到各地,要成為巴比倫的祝福,要成為許多地方的祝福。在耶穌時代,基督徒之所以可以那麼快的擴散,也是因為猶太人散居在整個羅馬帝國中,所以當這個福音透過猶太人原本的會堂系統網路擴散出去時,速度是非常快的。而當猶太的會堂被這個福音所更新,不再只是看重同文同種,而是看到這個福音使外邦人與猶太人中間的隔閡被拆毀,就產生一個新的動能。我自己有時候也在想過去100年當中,好像上帝把華人散在世界各地,而作為一個移民教會,難免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顧好自己深耕生存,但當許多移民教會漸漸沉澱與發展時,如果我們回到上帝的心意,會不會這其實是上帝要更新我們的時候?會不會上帝把我們分散在各地是為了祂的使命?當全球的華人教會能這樣的更新跟自我意識時,會不會當年在初代教會時,福音藉著猶太會堂傳遍整個羅馬帝國的上帝作為,我們也有機會可以看到上帝又再做一次?這是我心中的禱告,我跟老師一樣覺得人的預測都何等有限,而我相信就算我心中的這個負擔感動即使沒有發生,上帝要成就的一定比我想得更好更美。
需要重塑基督信仰視野中的華人文化
董:面對未來全球華人教會參與在普世宣教當中,您認為什麼關鍵的議題是我們現在需要開始探索跟討論的?
柯: 21世紀的今天,中國是什麼?是一個文化還是一個國家?當我們在定義「中國是什麼、我們是誰?」,我希望有一些知識份子、基督徒、華人神學家參與這種討論,好比奧古斯丁在西方文化的影響,真正把希臘跟羅馬傳統與基督教神學放在一起,結合成一個新的文化,就是今天西方的文化,我覺得中國大概也需要這樣子的時刻與過渡期。
董:當時羅馬帝國在一個風雨飄搖時代,很多人看到當時羅馬帝國發展的狀況,都在問一個問題,到底上帝在做什麼?到底羅馬文化代表了什麼?奧古斯丁寫了很多書籍在回應這個問題,以福音為中心,以上帝掌權的角度重新來理解過去,也前瞻未來。
看見「多元文化二代」的潛力
董:在全球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教會其實有不同的身分認同,對於全球的普世華人教會在參與普世宣教上,你認為甚麼關鍵議題應該開始討論及關注?
柯:有人提到很多人才往世界各地去,離開所在地方之後就再也不回國,但我不擔心這個,這些人才到了美國不回去。但是今天30年後,我們看到他們的孩子回去了,所以這些更寶貴的second generation multicultural「多元文化二代」,如果我們可以培養這些人宣教,我相信他們有很多恩賜神可以用。
董:今天再次謝謝老師,帶我們從整個幾百年的教會歷史看到現在的處境,也看到華人教會上帝在這時候的心意是什麼,我們也要去禱告華人教會能夠在未來的普世宣教上,可以有更多的參與,回應上帝的呼召跟使命。
相關資源:
- 《Darkest before the Dawn》,Richard R. Cook 柯立天
- 《為神拓疆的工匠:23位貫穿教會歷史的精品人物》,Richard R. Cook 柯立天
- 《五十年來》,王明道
- 《又四十年》,王明道
文字記錄:謝馨儀姊妹
編輯:陳佳伶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