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祥平(馬來西亞砂勞越美里福音堂長牧及差傳總幹事,東馬汶萊區國際事工差會(SIM)區委主席)
筆者的教會推動差傳事工將近三十載,發現華人差傳最大的挑戰之一是人力資源問題。許多教會只能差錢,但不容易差人,這問題一直存在。如果我們不定意克服它,這將是我們宣教路上永遠的挑戰。為甚麼華人教會在這方面難以突破?
首先是民族性的問題,比較全球不同民族,華人一般較不敢冒險,喜歡實務,不作沒有把握的事,帶著這種內向的特質,要勇敢參與宣教實在不易;第二是保護主義的問題,我們不容易與人分享好東西,總是覺得自己都不夠用,為甚麼要與人分享資源?第三是地盤主義作祟,怕失去所建立教會的控制權,更怕歸於別人,結果在宣教上裹足不前。
既然人力資源那麼重要,本文就集中討論如何招募宣教精兵,大前提是有了人就好辦事。如何在華人教會中招募更多全職精兵?
反客為主
過去教會招募天國人材,多半採取被動的做法。我們多半認為人的獻身是神的呼召,人不能作甚麼,這觀念本身沒錯,不足的是,我們忘記了神也可以用我們成為其呼召的器皿。我們可以主動觀察有潛能成為全職僕人的肢體,邀請他為全職服侍禱告。新加坡華人基督教會懷恩堂的陳方牧師稱之為「反客為主」的策略。他說我們可以主動對他們說:「弟兄,我看你很適合當牧師、宣教士,請好好為這事禱告。」過了若干時間,主動地繼續跟進此事。反客為主的策略不但在言語上鼓勵,更能幫助決定走這道路的人解決可能面對的問題,例如父母的反對等。在積極主動下,相信必看到別人透過我們的鼓勵走上這條獻身之路。
多安排宣教隊
調查顯示,除了牧者的鼓勵產生眾多獻身者外,帶動人獻身的最有效管道之一就是宣教隊。1宣教隊的最大的功能是,在參與宣教時,能具體和實際地經歷所分享的異象。因此他們能在具體感受下回應呼召。新時代給予我們很大的方便,人在便利的交通下能自由來往奔跑,我們愈來愈有能力到更偏遠的地方作跨文化、跨地理的宣教。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要善用神已預備的機會,透過宣教隊的策略,把更多人帶入宣教服侍。
培育獻身者
教會可從不同的管道鼓勵或呼召許多獻身者,可是從獻身者到走上全職事奉這條道路,中間尚有一大距離。如何在這兩端之間建立橋梁,正是華人教會在新世紀宣教中必須省思和面對的挑戰。在此筆者大膽推薦教會採用短宣訓練模式,這短宣並非像一般宣教隊的短宣,乃是教會安排有負擔的弟兄姊妹奉獻兩年時間,在教會中受訓、帶領事奉、參與本土佈道和海外宣教的裝備模式,教會給予他們精神及經濟上最大的支持。在這樣的薰陶下,人較易確定自己的獻身,教會也能較客觀地給予分析、肯定和建議。這渠道其實能相當安全地幫助獻身者,把他們帶上獻身的道路,更可以增強和加快落實這期待。
九十年代初,筆者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 Malaysia)華福舉辦的「砂州二千」研討會,與當時的衛理公會會長分享以上理念,那時到處的教會都缺乏傳道人,遑論派遣宣教士到海外。筆者印象很深刻,會長說:「我們有十個瓶子,但只有九個蓋子,怎樣蓋,也會有一個瓶子沒有蓋子,怎樣派宣教士呢?」意思是說,本地教會都不夠傳道人了,何況派宣教士到海外呢?
感謝主,一九九二年砂勞越衛理公會就在詩巫(Sibu)的神學院採納以上的短宣模式,招募宗派內願意獻身的信徒上課和參與實習。起初為期四個月,後來演變成三個月的課程。透過這渠道,雖然每年約只有百份之十的人讀神學,可是積少成多,神學生人數也每年源源不絕地上升。經過了十六年的努力,證明這模式確實可行。今天砂勞越衛理公會不但有足夠的本土傳道人,到筆者執筆的日子,共有二十六位宣教士分別在六個國家宣教。他們因此建立信心,定下更大的宣教異象,就是在二○二○年能有一百位宣教士到海外服侍。如果所有華人教會都這樣作,就不用怕宣教的新挑戰了。砂勞越衛理公會因為看到這培育模式的價值及效果,過去三年也開始了伊班語及英語短宣學校,今年還辦了專屬大專生的短宣學校,由此可見這模式的魅力所在。
筆者服侍的美里福音堂於一九九一年採用這模式興起神的僕人和使女。我們教會不大,屬獨立教會,資源匱乏,要栽培工人更不容易。八十年代之前全靠外來牧者牧養,但一九九一年後,經過十七年的短宣模式運作,至今共有八十人畢業於訓練中心,其中三十八位已成為傳道人、宣教士或在籍神學生。47.5%獻身者成功走上全職服侍。正因如此,我們教會不但由自己的牧者牧養,並在本土不斷植堂,更能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宣教,至今屬於本堂的海外宣教士已有七位。由此可見,這模式可行及很有果效。
短宣模式成功祕訣
為使大家使用這模式時更有成果,筆者要指出三大成功祕訣。首先師資與課程跟短宣成果沒有必然的關係,只要有一般的老師、具生命的牧者及基本實踐課程就可以運作了,短宣學校並非學術中心,它著重的是生命的反思和操練。其次,時間越長,越能栽培獻身者成功走上全職事奉之路,成功率也越高。美里福音堂的例子就證明這點,因為課程是兩年制的,所以成功率是47.5%;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的課程分別有一年和兩年制,成功率是29%;衛理公會短宣學校課程只有三個月,故成功率為14.4%。2其實,人用更長時間反思自己的生命,自然更能把握自己獻身的決定。最後,訓練中心如何設定宗旨,將會直接影響成功率。如果訓練中心期望學生投身全職事奉,並以此為目標,成功率也自然增加。
面對未來宣教的挑戰,筆者希望所有華人教會都有這樣的看見,以具體的渠道、確實可行的方法,快速地為神培育工人,叫祂的禾田早日完成收割。筆者的夢想是每個大城市都有一家短宣學校,每家教會都有短宣學生,如此祂的國就會更快降臨。欲想得知這模式的探討及細節,可參閱拙作《獻身者中途轉換站》。
註
- 蔣祥平:《獻身者中途轉換站─短宣模式對獻身者培育之效果的研究》(新加坡:新加坡神學院,二○○五年),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頁。
- 同上,第一百至一○二頁。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號,第十二至十三頁。
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