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88 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何偉強牧師:在逆境中活出使命:愛鄰如己的整全牧養
嘉賓:何偉強主任牧師(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
主持:董家驊牧師
董:這次我們邀請到播道會元朗堂的主任牧師何偉強牧師,請他分享過去五年在香港元朗這個地區植堂並在逆境當中建立教會,以及背後支撐他的神學思維與理念又是什麼?
何牧師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在過去這兩三年當中,每次只要我到香港,何牧師都會非常熱情地見面聊天,2024年到香港終於有機會到何牧師開拓的恩福元朗堂去拜訪,所以很高興可以來訪談何牧師。那請你很簡單地先介紹一下你個人,跟你服事的一些經歷好嗎?
何:謝謝你,董博士,我是1984年神感動我帶領我到香港的建道神學院去受神學的裝備,然後到加拿大的 Regent College(維真神學院)再受這個M.Div.的訓練,1991年回到香港,後來碰到97年危機的問題,我就有一個感動就是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去傳福音,建立教會。我在維真神學院的時候曾經修讀一課叫「植堂 」就是建立教會,那時我很有感動,因為在維真的一位女的同學邀請我到香港新界大埔這個地方,有一個中華基督教會,他們很需要植堂,我就回到教會去跟主任牧師來交流,他說他們本來植堂的成員大部分已經回到天家了,還有一部分也移民了,只有主任牧師留下。他說因為我的緣故就支持植堂,然後我就用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建立一間新的教會,已經獨立很久了。
簡言之,我的背景就是在很年輕的時候神呼召我,我就去進修,還有因為香港的危機,我就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來傳福音。
董:謝謝牧師的分享,1984年建道神學院就是一個很強調植堂的一個神學院,本身就有一種宣教的精神。後來到加拿大讀維真神學院,我其實聽了蠻感動的。因為1991年回香港,牧師帶著一個很強烈的負擔,那個時候其實面對97人們有很大對於未來的不知所措,所以我想很多人那個時候也有不同的抉擇。牧師是決定回到香港植堂,然後去到香港新界大埔,一般如果對香港不熟的話,可能沒聽過這兩個地方。但是對香港熟悉的話,就知道這是在香港比較北邊靠近中國大陸的地方,早期來講交通真的很不方便,現在才開始有一些地鐵把它連在一起,這跟當時我們印象中的香港是蠻不一樣的。
我在牧師早期的服事當中,就看到牧師真的有一種去到比較不那麼熱門的地方,開始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這樣的一個特質在牧師很年輕的時候就這樣展現出來了。那牧師後來在新界大埔植堂之後,又怎麼會幾年前,又植了這個恩福元朗堂呢?這個故事可不可以牧師也講一下?
何:這是很奇妙的事,我在中學的時候一位教導我音樂、英文這兩科的一位老師,他就是蘇穎智牧師,他也是建立我們整個恩福堂的主任牧師。他在我中學的時候教了我三年。他常常在下課的時間就跟同學們分享福音,我就這樣受感動信主的。當時他準備飛去達拉斯神學院的時候,我就到上水那個我中學附近的一個宣道會去參加聚會,在裡面的一個青年團契,我就決志信主了,然後我就寫信給蘇穎智老師,那時他就用書信跟我聊天、栽培我。
恩福元朗堂的植堂歷程與挑戰
董:所以牧師那時候就有參加香港的播道會恩福堂。
何:我當時是在上水的中華宣道會九龍堂這個教會,我去參加就決志信主,後來我參加這個教會五年以後,神呼召我感動我,就去建道神學院。然後我在建道第二年級的時間回香港,他就送我幾本書,我們叫「恩福三寶」 就是《一針見血的福音》、《新生命新生活》,還有《價值觀重整》一共三本書,我當時在建道神學院接到這個禮物。
後來我差不多完成在大埔的植堂了,我就跟蘇牧師聯繫,主要的原因也是跟他重聚。他來鼓勵我、邀請我,可以不可以考慮跟他一同去事奉主,就是這樣我就留在恩福。大概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蘇牧師睡不著,因為他在屯門的地方有一個分堂令他失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教會有很極端的靈恩運動,就是很多弟兄姐妹去追求講方言,還有聖靈指導,和很多不同的靈恩的追求;但是對於神的話就沒有那麼熱情了。蘇牧師很著急,很憂慮,所以他邀請我去那個地方去幫忙,處理一下這個靈恩的問題,我就去了六年,六年以後我就被按牧做牧師,按立後我就回到恩福這個大的家庭,然後五年前神給我感動,我去這個元朗的地方去植堂。
五年前,蘇牧師也是睡不著,因為教會遇到很大的衝擊,當時有一個關係的問題,很大的衝擊,整個香港也知道的,所以他又失眠了。有一天神感動他,他就邀請我,問我說:有沒有這個感動。其實我舉手很多年了,五到六年的時間,每一次蘇牧師在這個同工會裡面,執事會裡面邀請:「有誰願意去植堂?」我就舉手已經五到六次了。直到他問我就說:「好啊!」我一直有這個預備,於是我們就跟蘇牧師、蘇師母,還有我的太太,我們四個人就跑到元朗去敲門,向不同的學校敲門。問不同的校長願意不願意給我們開門?讓我們在當中植堂、傳福音。後來有一間位於元朗堂附近,很新的一個小學,他們沒有基督教信仰的背景,這個校長也沒有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也不是基督徒,他本來說:「不願意!」後來我們繼續禱告,神就為我們開現在教會的這個地方,我們在這裡已經五年多了。
董:這是很特別的一個經歷,因為2019年的香港,當時跟現在有很大的改變。 所以這個植堂的經歷,等一下可以來聊一聊。而在這一段分享中,我聽到何牧師在你讀中學的時候,蘇穎智牧師也就是你的老師,對你的信仰影響很大,然後透過書信往來,甚至也栽培了你。我覺得這也就是當年的媒體事工——透過書信,就好像今天我們是透過社交媒體來栽培信徒。
牧師讀完神學後才又跟蘇牧師一起事奉,就在五年前,你們就決定要在恩福堂的祝福下去植恩福元朗堂。這五年對整個香港教會來講都是不容易的五年,不論是社會運動或者是疫情的衝擊,還有許多的改變。但是牧師卻在這種種的困難中植了堂,而且這間教會也發展得非常的好,所以想請牧師來談談:你在逆境下是怎麼樣植堂?在當中教會又是怎麼去慢慢的發展?
何:非常感謝主!完全也是主的恩典!我們只是忠心擺上,就是我們建道神學院的口號,一百多年了,也一直是這個口號,就是「忠心,火熱,吃苦!」我們所有建道神學院裡面的學生、校友都知道這個口號。我覺得我身體裡面就是留這個血,就是「建道」的血。我在維真神學院時看過一本書,這個作者是Hendrik Kraemer,他是一個平信徒,一百多年前他寫這本書《A Theology of the Laity》他說:「不是教會有宣教,而是教會本身就是宣教。」(Not the church has mission, but the church is mission.)我跟隨的老師巴克博士(Dr. J.I.Packer)他寫了一本書叫《Knowing God》中文譯本《認識神》,他是我的系統神學老師,所以我覺得這個神學的概念很重要 :「Not the church has a Mission, but the church is the Mission。」意思是說不是教會每一年在差傳年會裡面有擺賣,或者是宣傳一些差傳的機構的資料,這很重要,但是它只是教會宣教的一部分,每一年有這個展覽,不同的差會也有一些資料,放在我們教會禮拜堂裡面,讓弟兄姐妹去接觸、了解,但它不是全部地方教會裡面的差傳的內容,而是一年一趟的鼓勵。
我覺得每一個基督徒也要認識這個系統神學的概念,就是「Not the church has a mission, but the church is the Mission。」所以我在恩福堂母堂很久了,二十幾年,我建立大概四個團契,加起來也有一千多人,這是我從加拿大回來有一百多人,後來一千多人,這好像我們董博士所推廣鼓勵的「職場宣教」,我當時候就是鼓勵不同的弟兄姐妹在職場上面去傳福音,做鹽做光。 因為我們維真也很強調這個職場事工,我的老師R. Paul Stevens 他教導我們Marketplace Theology(職場神學),我整個神學的訓練,對於我的牧養、傳福音,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很有幫助!
2019年香港面對很大的危機,當時我們很感謝主,在最危險的時間,或者香港市民覺得有點懼怕的時間,很多人也移民了,但我覺得移民沒有錯,我教導我的弟兄姐妹就是隨走隨傳 ,是使徒行傳裡面的教導,就是在逼迫來到時,使徒隨走隨傳這福音,我覺得這些概念,這神學的裝備,對我現在的牧養、傳福音、植堂很有幫助。
教會即宣教的理念
董:牧師剛才提到幾個關鍵的概念,第一個是建道的校訓:忠心、火熱、吃苦;第二個是在神學上就是:「不是教會擁有一個宣教使命,教會本身就是上帝的宣教使命 」;第三個是牧師也強調說:信徒所在之地,就是我們成為教會之處,包括在植堂和在流散流動的過程當中,隨走隨傳。可是這些概念,特別讀過神學的人也會反映說,這些概念都很好,但是好像很難落實在堂會的建造上面,可是牧師你卻說是這些概念去支撐你做植堂的工作。那麼這是如何幫助你在過去五年的植堂,或者影響了你怎麼植堂的呢?
何:除了系統神學很重要,還有婚姻家庭也很重要,我在維真神學院時也修讀「Family Crisis」、「Family」、「Marriage」、「Counseling」等課程,還有我回香港時,遇到邱清泰博士夫妻,他們邀請我一同建立香港的「家庭更新協會」,我們就在九龍塘一同去建立香港「家新」這個運動。我的小孩三歲時,他已經飲這「家新」的奶水,因為我們家庭,剛剛結婚不久,已經在家庭婚姻當中,受這個培育,這個鼓勵,然後我們整個家庭就這樣一同成長,每一年去短宣,去廣西、北京、哈爾濱,不同的城市,或到泰國,不同的地方去短宣,因為我們覺得這不單單是一個短宣,不單單是一個學習,這個宣教,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加起來一同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區去傳福音,也是建立弟兄姐妹的家庭一個親密關係的旅程。同時也去建立不同地區的兒童、青少年,還有不同的婚姻家庭。所以我們把這個婚姻家庭,加進植堂裡面,就比較健康一點了。
我們很多的弟兄姐妹的鄰居、社區裡面的朋友,還沒有信耶穌的,他們很願意到我們的教會裡面。現在已經五百多人,成人已經大概四百五十人了,小朋友最少一百人,還有青少年、大學生大概八十人,而且常常每一個主日都有新朋友。為什麼?因為弟兄姐妹很願意去鼓勵親戚朋友、同學、鄰居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有一個概念:每一個人都有家庭背景,雖然說他可能沒有結婚,可能還是單身,但是他有他的源頭,從一個家庭、從父母來的嘛!所以每一個人很需要親密關係,很需要經歷教會就是屬靈的家。我們有一個口號就是說:「讓每一個人能夠有一個屬靈的家!」這是我們很重要的概念,而且教會用什麼去把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事工集合起來?就是用宣教!沒有一個方法比宣教更合適,因為宣教這個使命,可以包括每一個部分、每一個事工、每一個部門。
董:牧師可以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宣教怎麼樣把你們的每一個事工連接起來?
何:比如說我剛才講到,就是我們帶一家一家的小朋友,在小學,就算三歲、兩歲半小孩也去參加,他的父母親就抱他們在自己的懷抱裡面,把他們帶去泰國、泰北、台北、柬埔寨、加拿大不同的地方。像我們去年有四十四位不同年紀的,最小的十歲,最年長的七十七歲,起初去的沒有那麼多,只是三十七位,主要大概十九歲、二十多歲,還有小學、中學,大學,主要部分比較年輕一點的,但是也有三分之一是比較年長一點的,我們不同的年紀可以集合起來一同去宣教。而且我們宣教不單單一個星期八天,每一年八天一定去柬埔寨還有去泰國,而且現在還在開拓當中的另外一個地區來傳福音、宣教。
這個宣教地方的需要,不單單一年去一次,而是每一天。什麼叫每一天呢?我們去泰國的清萊已經九年了,九年以前一塊爛地,我們叫爛地,就是什麼也沒有,村長用一塊錢泰銖就賣給宣教士。我們就在這個什麼也沒有的地方,建立了四層樓,但是它總支出港幣只是大概五百萬,在香港可能買一個很小很小的樓房,但是在泰國可以蓋四層,很大很廣的地方。將四層樓做一個補習的中心,義務地幫從緬甸來的,還有泰國本身出生的小孩補習,他們源自雲南,一部分的人去台灣,少部分的人去泰國,很大部分去台灣 。所以緬甸來的,也是中國人,在泰國我們服事的小孩也是中國人,但我們不單愛中國人,不同顏色、膚色的人,我們也愛。現在我們教會有非洲人、日本人,不同種族的人。
另外,我們也扶持在元朗地區的印度、巴基斯坦人,還有其他少數民族;我們去派米飯,這米很高級是可以煮飯的,去講福音也派米、派飯、派東西。我們去大會堂,不單單在教會裡面,做這一點的服事也是在元朗的大會堂裡面去做,就是社區裡面的福音工作,這社會的關懷非常重要。
大使命與大誡命是一體兩面的信念
董:講到這裡,我就想問,因我最近讀一本你送我葉松茂牧師著的書,他在研究香港這幾年教會的一些發展,雖然大環境是困難的,但仍舊有不同的堂會在逆境當中,有很好的一些發展。其中他也在書裡面提到你們的教會——恩福元朗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提到你們的教會在元朗不單單只是植堂,你們很強調社會關懷,強調關懷社區。然而很多教會都說我們也做社會關懷!可是我在這本書裡面看到葉博士似乎點出你們教會的一個特色,就是說你們會從關懷社區,進入到把人帶來作主的門徒。就是關懷社區是一件事情,但很多時候好像我們只停在關懷社區,好像無法真正地去透過關懷社區把福音也帶去進入社區。但葉博士的這本書提到你們教會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可不可以請你分享?
我明白任何一個堂會的經驗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複製,可是一定有參考價值。對你們來說,元朗在香港,是一個新興、比較偏遠的一個地區,所以早期的房價就比較低,很多人就湧入到那邊,是一些可能在香港比較密集的地方買不起房子,或者是年輕一代很困難。像我完全理解,在台灣我們這一代人要在台北市買房子,真的是很困難,我們只能跑到郊區去買。元朗可能也很像這樣的處境,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你們如何透過社會關懷,把人帶領來作主門徒的?這個連結你們是怎麼做的?
何:我們感謝主,完全是主的恩典,主要因為洛桑的精神,就是大使命,還有大誡命,就是華福運動生出來的。在洛桑第一屆 John Stott很強調:大使命,還有大誡命。所以現在我建立教會—元朗堂—我們所有的團契,還有整個教會的弟兄姐妹都會知道這個口號「每一個基督徒不能單單做大使命,也要做這個大誡命,就是Great Commission and Great Commandment」我覺得很重要,為什麼這個Holistic Gospel(整全福音)很重要,我在建道讀神學時已經去這個華福大會了。過去了很多年,華福給我的影響是很大的,以前王永信牧師也常常來我成長的教會講道,所以從年輕的時候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個口號,就是「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到現在我還記得王牧師常常講:「廣大的手,廣大的口」。
我覺得信耶穌之後就成為門徒,不應該分信主以後 五年、七年、八年我再作這個耶穌的門徒,可是我教導我自己的子女從信耶穌的時候開始就要作主的門徒。所以我的女兒、兒子他們大概四歲的時候,我就帶領他們每一個要完全接納耶穌基督做他們個人的救主,還有生命的主,這個觀點,還有把這個決志的日子寫在主日學的手冊裡面,要紀念,很重要的。從小就要作耶穌的門徒,不要把這個門徒和信徒分開,這個整全的概念很重要,不單單是建道,還有維真神學院也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分開,門徒就是從一開始跟隨耶穌就應該一生一世去作主的門徒了,因此我把這個概念也教導給元朗堂的弟兄姐妹。
透過禱告,神讓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時間遇到有這個需要,社會裡有這個需要、香港有這個需要,我們就要離開這個安適的地區,跑到不同有需要的地方去。這是神給我們的鼓勵,還有吩咐。當時候我們元朗沒有一間播道會,所以我們是零的突破,這是主恩典。
我們不但愛自己的教會,自己的宗派。我們今年的Christmas Carol 我們第一次邀請宣道會也跟我們聯合起來傳福音,在元朗區最大的商場裡面去傳福音。我們很感謝主,不斷地開門給我們,現在我們已經有三個中轉房屋區。很多不同的貧窮人,基層的人也有機會聽到福音。我們有福音車把不同貧窮的人,免費把他們帶到教會裡面聽福音,小孩就到兒童主日學,所以我們現在兒童主日學已經滿了,我們再禱告希望主給我們一個更大的地方,讓小孩在當中成長,至少去認識神的話,感謝主。
董:我聽到牧師的回答從一開始不論是在逆境當中的植堂,還是怎麼樣帶人從社會關懷到作主門徒,都不斷強調要回到神學的核心信念,就是對你們來說「大使命」帶領人作門徒,跟「大誡命」關愛鄰舍,根本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當你們在關懷社區的時候其實你們也在找機會去把福音分享出去,而當你們傳福音的時候,其實你們也是找機會去服事你們的社區,所以你們就提到不論是在鄰近的社區或者到遠方不同的國家地區,你們都是帶著大使命跟大誡命是一體的心在做的。重點不是做法而是這個信念是不是我們真的相信,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的話,它自然會展現在我們的堂會的牧養,甚至植堂的做法上面。
何:你說得很正確,這就是把我們的概念和神學訓練成為我們的生活的方式。我的老師,就是我們的母堂主任牧師他常常鼓勵我們要「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我不但聽,而且就是把它活出來!
恩福元朗堂的牧養策略與社區關懷
董:這讓我想到你跟蘇穎智牧師之間的關係,其實蘇牧師帶你信主的時候,他也不是牧師,他就是學校的老師,但是他在他的職場工作中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很自然地就帶出門徒。那我也想到何牧師你自己的孩子也有在中學教書,我相信這都是一個很具體的實踐。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在不同的崗位,但是都能夠活出使命,回應使命。
在今年一兩個月前,我到香港的時候,剛好那次在元朗服事住在那邊,然後就有機會去參訪牧師的教會。其中一個牧師的教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很溫馨!原本想說成長很快的這個幾百人的大教會可能都是比較現代化,可是你們教會給我的第一個感受並不是多漂亮的教堂,並不是多高級的科技,而是整個教會就是非常的溫馨跟受到歡迎的。然後我們在聊天當中你也提到,比如在主日的早上,你們就有一群很有愛心的姐妹做各式各樣的香港小吃食物服事來到教會的人,這些都不是從外面隨便買來的食物分給大家,而是姐妹們的愛心做的,而且每個禮拜還有不同的菜單,我看了蠻感動的。那讓我很想問何牧師,你們是怎麼樣建立起這樣一種全員投入事奉的一種文化?因為坦白講,其實不論是小教會還是大教會很多時候真正在服事的可能就是那少少的10%到20%的人,大部分80%甚至90%以上的人,我們只是來接受服務而已。可是我在你們教會參訪的時候,我覺得你們教會是一個相對來講大家全員投入比例很高的,這樣的一個文化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何:感謝主,也是一個學習,我們整個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去裝備,還有學。感謝主我們在植堂以前有機會到Saddleback Church (馬鞍峰教堂)去學習如何款待的廚房事工。在疫情的時間我們和Saddleback Church 透過網路,跟北美、南美跟東南亞不同的地區、英國去分享我們教會成長的故事。我們是怎麼樣透過這個「Kitchen Ministry Hospitality」讓不同的來賓,來到教會裡面去感受一下教會是神的家。就是我們常常強調我們白白地來,也要白白地去分享,我們要靠主的恩典去建立一個溫暖的社區的教會。
雖然說我們沒有很漂亮、美觀的禮拜堂,但是我們裡面這個軟體就是弟兄姐妹。這也是神學的教導,就是以弗所書裡面保羅說「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所以我覺得五百多個不同年紀的弟兄姐妹也是主的身體,我們很感謝我們最少70%到80%的弟兄姐妹是隨時可以動員起來的。我們去不同基層的地區,就是我們要服事貧窮的居民,很多弟兄姐妹會很快地去回應,而且他們無論是金錢的奉獻,還有時間的奉獻也非常甘心,非常熱心。為什麼?這是主基督的愛去激勵他們!信我們有這個能力而且我們做領袖的,就是我們要學僕人式的領導。
我在家裡面也是常常這樣做,我小孩很小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就是我們做一個領袖,做爸爸媽媽,我們就是要做這個僕人的領袖。我常常聽到弟兄姐妹跟我分享,很感謝教會牧者鼓勵弟兄姐妹在家庭裡去做這個家務。我在自己的家裡面是常常做家務,不是感覺辛苦而是享受的。所以在家裡面,在主的家—教會—裡面也是一樣去享受,就是服事主,清潔洗手間,什麼地方我們都可以服事。
我們在英國這個清教徒的傳統裡,我的老師們很多也是清教徒,是從Cambridge、Oxford、Harvard不同地方來的。很感謝我在神學被裝備的期間,每一個星期、每一天都經歷老師們做僕人領袖時的榜樣。他們也都是很出名並有出書的學者,可是他們很謙卑。每一天在神學院裡面,就是服事我們,常常問我們有沒有錢?有沒有足夠的金錢來讀書、生活?常常為我們的家人的信主,不同的需要,個人的需要來禱告。所以我在神學院裡面經歷其他的僕人的領受來培育我,於是我回到香港也就把這個影響力去影響我的弟兄姐妹,他們也非常感恩。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最近有一位讀香港浸會大學三年級的年輕的姐妹,她來我們教會大概一年的時間,有一天我跟一位青少年的牧者遇到她,我們就問她叫什麼名字,來到這個教會多久?她說她來差不多一年了,我們就問她有什麼感覺啊?她說「很溫暖啊 !非常溫暖!」這好像董博士所說的「非常溫暖 」,所以她很喜歡這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有一位中年的父親大概四十多歲他來到我們教會,他沒有錢去上班,一毛錢也沒有,他來見我們的時候已經整天沒有吃什麼東西,我就說我們的同工為你預備食物,他們就為他預備食物了。師母常常預備做很多不同的麵條還有食物給青少年吃,我們青少年和大學生也在教會裡面去經歷這個溫暖。所以我們不懼怕沒有人來,因為很多人喜歡到有溫暖的地方去,我覺得這一切是主的恩典,主的榮耀,不是我們的。
我們也是僕人,所以我覺得榜樣生命影響生命,這是很重要的!講到有一次蘇穎智牧師在我們恩福堂二樓的大堂,當時滕師母把他們的門徒帶來,他們的門徒就是司徒永富,然後蘇牧師也跟他們介紹我說:「這也是我的門徒 」我覺得很溫暖,也覺得很榮幸就是我們可以一同去事奉主。當時蔡元雲醫生也在這裡跟我聊天,他說:「你怎麼信主的?」我說:「我是從前聽這個《突破》,看這個《突破》決志信主的。」 他說「很好啊!你要說出來啊!分享出來!原來我們《突破》可以建立新的門徒啊!你要講出來鼓勵我們突破同工去傳揚福音,去愛我們的鄰居。」我覺得很感謝,從來是主尋找我,不是我尋找主,主在我破碎的家庭裡面把我尋找。現在我的兒女他們是信二代,所以我很希望他們不是單單因為他們的父母親近主,他們才信主,而是他們自己也要經歷跟主的關係。
我們教會很注重的就是弟兄姐妹跟主自己的聯繫,所以我們來到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和每一個新朋友,他們第一時間就收到我們的每天靈修。我們每一天把一千到兩千的每天靈修發給不同國家的弟兄姐妹,還有香港的弟兄姐妹,和第一次來我們教會的朋友,就是我們很希望教會成為一個家。
董:謝謝牧師!談到如何建立全員投入的文化,其中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是你提到從你自己做家務開始,不是愁眉苦臉地做家務而是很喜樂的做家務。我覺得如果我們自己本身並沒有擁有這樣的文化,我們只是想要在教會去建立一個我自己生活中沒有的文化,那其實很難,而且就算硬做出來了,可能也是很分割的,因為它跟我平時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但是當我們的信仰很真實地在我們生活當中很落地並且被活出來的時候,它很自然地就反映在我們的事工,反映在我們教會的建造上面。
另外一個是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年輕人事工就是要很酷很炫,可是今天網路上各樣的媒體、活動已經有很多很酷很炫的東西存在,也許人們最渴望的,不是很酷很炫的東西,而是溫暖跟真實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是會真正吸引人,也會使人想要留在一個群體,而往往生命中讓我們感覺到連結意義歸屬的都是在群體當中發生。在這當中福音的載體—教會,其實就是上帝所呼召出來的一個群體,使人們在這個群體去經歷福音的大能。
何:我還有一點還沒有說完,就是剛剛我講到的那一位父親,他當時整天沒有吃任何的東西,我們煮東西給他吃,然後讓他回家,他本來在香港的順豐快遞上班,他是做這個的司機,但是沒有錢坐地鐵上班,就像小朋友沒有錢上學一樣。這個地鐵公司MTR給我們教會免費三個月的卡放在這個地鐵站裡面直到今天。我就問我們教會母堂有些在MTR做到很高位置的弟兄姐妹,問他為什麼你們MTR要把這個卡給我們。他說:「我不知道這個事情,跟我沒有關係。」我覺得這完全是主的恩典。因為你們很注重「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個聖經裡面的教導。這個父親沒有錢上班,我們給他錢不用還的,我們只是白白地去服事,這是主給我們的恩典。之後這個父親跟他的青少年的子女說:「你們一定要去恩福元朗堂!」因為這個父親經歷到什麼是福音!
還有一天,我們青少年的牧者、跟社會局也是照顧青少年兒童的,當那些孩子的父母親去上班了,沒有父母親出席中學的畢業典禮。我們的牧者、同工就當一天的父母親,學校校長問我們:「你用什麼身分來這個畢業的典禮呢?」我們就說因為這些青少年的父母親忙於工作沒有時間來,我們教會的教牧同工代表他們的父母親來參加這個畢業典禮。
後來帶不同的十多位青少年去錦繡花園,這是司徒永富博士住的地方,有一個很漂亮的花園。我們帶這些青少年去拍畢業照,當天還沒有從元朗出發之前,天氣不好還下了一點雨,他們就邀請我說:「牧師!你可不可以為我們青少年這個出遊拍照的天氣來禱告?」我就說:「好啊 !」結果很奇妙的,禱告以後沒有雨了!整天也都沒有下雨,他們可以很長時間去拍這個畢業照。他們青少年們經歷到禱告的主是很活的、是生命的主。不單單這一次,還有每一個禮拜我們也照顧他們,不論他們生活上、心靈裡面的需要、輔導、學習,我們教會也有中心就是幫助不同貧窮的小朋友,初中義務免費的補習,可能帶補習的老師就是大學的教授、中學的老師,義務的,就是主給我們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去服事貧窮的小朋友。
所以教會對整個社區來講,我們在Saddleback學「以目標導向同工」(Purpose Driven),主任牧師跟我們說:「如果有一天你的教會搬離了社區,這個鄰居會不會傷心呢?或者是拍手慶祝呢?說很開心,這個教會終於不在這個地方了?」但是我們一開始頭一天我們就每一個家、每一個工廠、每一個地方,包括在不同的租房裡面的保安,我們也派送自己做的餅乾,還有不同的小禮物和福音的單張給他們。每一個也不能少。我們就是要跟這個社區建立一個很親密的關係,所以主給我們的恩典就是教會要影響我們的社區,不是我們幫助他們,而是他們讓我們有機會跟他們一同,就好像德蘭修女這個Mother Teresa所說的:「Not in the community, but with the community, not pity, but compassion with。」為什麼?我們不是把一點點的東西給其他的人,而是我們有機會去服事主給我們的人,不是我們有能力,不是我們有什麼了不起,就是我們和那些跟接受服事的人,我們的尊貴程度是一樣的。我們不是比他們更高,而是對他們愛心的虧欠,所以主給我們機會去服事,這是主的恩典,這是我們的概念。
福音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愛
董:謝謝牧師跟我們分享,也讓我們更理解你們的熱情的背後,特別最後提到教會不單單只是去服事社區,而是感謝上帝讓我們紮根在一個社區,使我們能夠跟社區同在,也給我們一個服事社區的機會。另外剛剛牧師也提到:當一個教會如果有一天從這個社區消失了,到底這個社區的人是會懷念想念這個教會呢?還是會覺得很慶幸說:「太好了!這個教會終於走了!」我覺得這都可以讓我們反思,我們是一個怎麼樣的教會?以及我們被呼召應該活出的樣式。
最後可不可以請牧師簡單分享,福音是什麼?以及對我們今天所談的有什麼意義?
何:福音當然就是耶穌基督,祂道成肉身,這是很重要。我的老師巴克博士當我很低潮的時候,就是好像事奉主的動力缺少了,所以派他來香港,我就直接跟他一起吃早餐、禱告,他擁抱我很長的時間,最少有兩到三分鐘,這個經歷我跟我的太太也覺得很奇妙,原來都是神擁抱我們。所以福音就是耶穌基督透過祂的道成肉身,來擁抱我們,讓我們透過十字架的救贖、救恩與神合好。今天我們要把耶穌的愛成為我們的生活的方式,去學習擁抱我們的親戚、朋友、家人還有鄰居和其他的人。這是神給我們的恩典,所以福音就是耶穌基督,而且我們要學基督的樣式,去愛我們身旁的人,一切的榮耀就歸給我們的上帝,善意的上帝。
董:謝謝何牧師的分享,提醒我們福音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愛。
相關資料:
1.《一針見血的福音》,蘇穎智
2.《新生命新生活》,蘇穎智
3.《價值觀重整》,蘇穎智
4.《A Theology of the Laity》,Hendrik Kraemer
5.《認識神》(Knowing God),J. I. Packer
文字記錄:周必華姐妹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