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

面對移民流動與人口高流動性,教會不應局限於單一堂會的人數增長,而要追求上帝國度的擴展。移民潮帶來文化多元化,使人數不再是衡量教會的指標。因此,移居英國的胡志偉牧師親身經歷當地香港移民與教會發展趨勢,看見教會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合作,幫助門徒在身分適應與工作轉換中培養跨文化視野。華人教會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需突破單一族裔的限制,跨越文化差異,操練款待並看見他者的需要,與不同文化群體攜手建立跨文化教會,為未來世代開啟普世宣教之路。
慣性思維有時會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教會有時候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抵制變化,可能是因為我們心中對教會有種固定的印象:只有符合我們的想像,才能被認定為「教會」。本集我們邀請到現任聖地牙哥主恩堂林祥源主任牧師,談談他所看到美國華人教會過去發展的樣貌,以及在不斷變遷的處境中,他看見教會如何辨識時代的脈動,回應上帝的使命,並帶我們一起反思「好教會」的定義是什麼?
想到歐洲,我們大多數人想到的是西歐和南歐的國家,但對東歐的理解就相對缺乏。然而在過去幾十年,東歐的華人教會也在漸漸發展起來。本集我們邀請到在塞爾維亞華人教會的項君聖傳道,請他來和我們介紹東歐華人教會的處境、挑戰、和宣教契機,提到即便都是華人,但不同地方的華人,其實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彼此連結和搭配的過程,也需要有一種跨文化同工的眼光。
基督信仰的根基,一開始是看重內在生命。個人有成長、群體也成長,事工就增加成熟。在這種成長中,牧者領袖反而開始承擔了多重的壓力,要保持個人內在生命的平靜安穩,就成了一種挑戰。本集訪問到加拿大城北華基傅再恩牧師,他從自身的壓力出發,分享他和教會領袖同工如何回到真正有深度的屬靈生命操練中。
李錦綸博士來自香港,一直致力奧古斯丁神學、系統神學、及中國宣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北美的神學院都有長時間的服事,也曾任中國福音會總幹事。在本集訪談中李博士剖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哲學的思想中信仰的位置,也分享到墨家思想和舊約的融合與連結、詩經與挪亞時代能有文學呼應等精彩的見解。並分享理解這些神學脈絡如何影響到我們身處現代社會的信仰實踐,非常精彩,邀您一起來聽!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基督教神學傳統中有兩本非常重要的書。一是聖經,二是自然之書。不但在神的話語(文本中)認識神,也要人透過上帝所造的萬物「自然之書」來認識神。今天為大家訪問物理系的王道維老師,在他的分享中不僅從自然與物理現象來思考信仰,也談從「有用」、「無用」論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