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動員

面對宣教運動生命周期(life-cycle)的改變,華人宣教運動應避免青年宣教的缺席,作好人才培育的超前部署,給予他們最大的資源,鼓勵善用新方法及工具去衝破宣教的限制,為未得或未及之民的需要再努力,避免因老齡化引致宣教運動進入衰退期。港人教會與一代又一代的宣教士走過不同歲月,由呼召到出發,又由工場到退下火線的日子,這寶貴經驗能成為各地華人教會的借鏡,學習以人為本的宣教事工,讓各地華人教會更能回應普世宣教運動的需要和挑戰。
從聖公會青年牧者到投身國際宣教機構「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Joseph Chean回顧這25以上的事奉生涯,跨文化事奉使他能不斷的經歷到神是如此榮耀的存在,他特別提起巴西教會向亞馬遜叢林的未得之民傳福音,徹底打破了他對敬拜的想像;他曾向未得之民分享何為「牧者」,以致於看見上帝如何使用不同的人參與在神國教會的建造當中。Joseph不僅談到自己的跨文化事奉,也鉅細靡遺的分享他如何帶著新加坡教會一起參與、差派,透過他的事奉宣言,再一次的聚焦福音與生活的緊密連結,也消弭機構堂會的張力:我們正在和國度家人攜手衝破「the finish line」!
宣教大會一屆屆火熱舉行,真正走出去的宣教士卻寥寥無幾。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落差? 神的教會,不是某一間堂會。宣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是神給全地教會的使命。如何能成為以宣教為本的教會?需要怎樣的結構性、心態上的轉變?資源不豐富的中小型教會能否做宣教?有什麼共同的難題?教會的增長是指教會內人數的增多,還是整體數量的增多?牧者要如何培養神國度的胸襟、眼光和使命感?來聽聽杜牧師的經驗分享吧!
中華海外宣道會由史祈生牧師於1961年創立,1965年購入現址——一棟座落於紐約唐人街的十層高大樓。大樓所在之位置,昔日很少華人住在附近,因為那裡原是意大利人的聚居處,有「小意大利」之稱。但教會成立後......
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平均信主年齡在十五年以上,可是除了牧者傳道和宣教同工,幾乎沒有一個人實際地接觸過宣教。教會的宣教支出,主要用於牧者短宣和資助一些宣教機構、宣教士和神學生。從去年下半年起,因著神興起的一些「偶然」機會,我們開始參與和學習以小組為單位的宣教,整家教會開始動起來、熱起來了......
「如果耶穌基督是神並且為我而死,那就沒有任何犧牲大至使我不願為祂作的了。」(If Jesus Christ be God and died for me, then no sacrifice can be too great for me to make for Him.)一句豪情壯志的話。今年和去年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晚堂講員都先後引用了環球福音會(Worldwide Evangelization for Christ,簡稱WEC)創辦人史達德(C.T.Studd.)先生的這句名言,也是環球福音會的格言......
筆者服侍的教會剛於去年舉行立會五十週年紀念,眾多的慶祝活動中舉辦了金禧營,並在兩天的營前預會中舉行福音研討會。由教牧同工、信徒領袖及一些在海外或本地全時間事奉的肢體,針對時代需要及教會的處境,對如何遵行大使命進行研討,作出方向性及實踐路線的具體建議。
世界福音動員會(OM)始於一位美國女士的禱告。1950年,多夢西婭.克拉普(Dorothea Clapp)開始為她任教的高中學生代禱,求神使用這些青年人觸動世界。神應允了!她送了一本《約翰福音》給學生喬治.韋華(George Verwer)。韋華後來信主,往後更成立了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