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福文庫

CCCOWE ArticleLib

Primary Menu
  • 首頁
  • 全球華人教會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 門徒培育
  • 教會發展
  • 職場使命
  • 電子書
世界華福中心
  • Home
  • 從關係看基督信仰中的和平之道|郭偉聯
  • 神學教育

從關係看基督信仰中的和平之道|郭偉聯

和平與衝突本是兩個背離的狀態,但常常是關係的一體兩面,讓我們從認識和平的本質,再回到聖經對和平的教導,重新面對衝突,因為栽種和平是基督信仰中整全福音的一環。
2025-01-16
florian-weichert-95flJvpA5Iw-unsplash

作者: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通識教育總監/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和平與衝突本是兩個背離的狀態,但常常是關係的一體兩面,所以從認識和平的本質,再回到聖經對和平的教導,重新面對衝突,栽種和平是基督信仰中整全福音的一環。

從關係理解什麼是和平

和平研究的開山祖加爾通(Johan Galtung)在其〈和平的袖珍理論〉(A mini-Thesis of Peace)短文中,精闢地指出,和平的根本是一種關係:「和平是兩方或多方之間的一種關係。各方可能在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文明內部,(它們)拉向不同的方向。和平不僅僅是一方的性質(property),而是雙方的關係的性質(a proper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es)。」用關係入手定義和平,優點是能夠將和平的流動性、可變性及互動性顯示出來,而不會將和平壓縮為個人的品格修養。加爾通進一步指出三種人際基本關係:

1. 負面的、不和諧的:

在一個人身上發生的壞事,乃對另一個人來說是好事。

2. 冷漠:

彼此沒有關係,彼此也不關心對方。

3. 積極的、和諧的:

在一個人身上發生的壞事,對另一個人來說也是壞事。

他留意到在負面的關係中,直接或間接的暴力往往隨之發生。因此,對和平研究來說,和平可以被定義為:負面的和平(negative peace)—— 消除暴力;積極的和平(positive peace)—— 建設積極和好的關係。

從關係入手理解和平,加爾通進而提出,人類為停止暴力,達至和平(無論負面或正面)的方法有三。它們也衍生成和平研究的三個類型:

1. 消極和平研究(negative peace studies):如何減少和消除負面關係。

2. 積極和平研究(positive peace studies):如何建立更加和諧的關係。

3. 暴力—戰爭—武器研究(violence-war-arms studies):研究造成傷害的意圖和能力。

第三種方法是十分多人注意及使用,並且我們不能排除在必要時需要使用它(如自衛及正義戰爭理論所容許的狀況),但暴力終究沒有能力改變壞的關係。因此,暴力並不是想像中般有「能力」的。進一步而言,暴力其實只是深層衝突、日積月累的矛盾與決裂的關係的表徵,是燎原野火的煙霧。要撲滅那熊熊烈火,持續施加暴力只是抱薪救火,它必須配以消極和平行動及積極和平行動,才能扭轉暴力循環。只使用暴力及戰爭處理壞的關係,有如飲鳩止渴。

面對這種困局,人若不想永遠活在暴力的循環,便需著手處理衝突和壞的關係。衝突總是有著複雜、對立的矛盾,惡劣關係就更會令人付上身體、記憶和情緒上的創傷。因此,消極和平行動 —— 減少暴力、衝突與創傷,及積極和平行動 —— 彼此誠懇地嘗試轉化衝突,讓各方能夠以非暴力方式、相互同情和創造性地處理它,是逆轉暴力循環的必須工作。從關係入切,建設和平在衝突社會中,不是高調,而是必要。

從舊約看「Shalom」不同和平的意義

其實聖經已有一套很整全從關係切入,關於和平的教導。希伯來語的「Shalom」,被翻成中文是「和平」、「平安」。它可以有三重的含義。首先,它可以指一種物質和物理狀態,這是它最常見的用法。其次,它也可以指關係,在這裡它的含義最接近英語「和平」的意義。最後,它還具有道德意義,這是它最不常見的含義。

Shalom 最常用於談論物質、身體情況,指的是一個人的物質生活安康或身體健康。例如:在創世記三十七14中,約瑟被他的父親雅各要求查看他兄弟和牲畜的平安。在這裡,雅各很想知道他們的身體及生活是否一切安好。又如詩篇三十八3,Shalom乃指身體健康。其他類似的經文如以斯帖記二11和撒母耳記上十七18。因此,Shalom也常常引申成問候語,例如:創二十九6及四十三27-28、出埃及記十八7、撒母耳記下十一7 及十八29、列王記下四26。問候語式的Shalom又可以引申出詢問是否一切如常的意思,如:列王記下五21-22及九11、撒母耳記下十八28,如此,Shalom指的是一種幸福、一切正常、平安無事的狀態。

進一步而言,Shalom更指向是繁榮、豐盛及富足,如:耶利米書三十三6、9及詩篇七十三3。因此,它是對別人生活幸福又或事情順利成功的祝福,如:民數記六26及撒母耳記上一17。成功的祝福更使Shalom在舊約帶有戰爭得勝的意味,例如:士師記八9及十一31、列王記上二十二27-28、以賽亞書四十一2及耶利米書四十三12,都將Shalom與軍事勝利連上。因著與戰爭的關係,Shalom亦因此可解作免於危險及災難。基於希伯來文Shalom一詞的現世物質特點,它是指向一種人在現世生活擁有物質福祉及沒有著戰爭、疾病和飢荒的狀態。

舊約聖經Shalom的現世生活含義,對基督徒參與建設和平尤為重要。因為對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基督徒)來說,我們太容易傾向將平安/和平單單指向內心的平安及人與人的和諧關係,而忽略了它其實也指向人實質生活的福祉。我們也很容易只要求人避免衝突或災難,而忘記Shalom企求人獲得實質生活的幸福,可以活得豐盛富足。我們可以說,Shalom本身透露著善。

舊約聖經中Shalom的第二個主要意義是指關係。這與通常在英語中使用和平(peace)這個詞的方式一致,可以指國家或群體之間積極的良好關係,如列王記上五12及士師記四17中所述。這種和平關係也可以是條約的結果,如約書亞記九15或創世記二十六29-31。進而,Shalom可以用來談論國家之間良好、規範、正常的交往關係(如民二十五12;結三十四25、三十七26;賽五十四10)。在個人層面而言,Shalom可以用於描述親密的朋友關係,如在耶利米書二十10中,先知哀嘆即使是他的Shalom的人——他「知己的朋友」,也轉而反對他(另見耶利米書三十八22和詩篇四十一9)。

消極地說,Shalom可以用來表示戰爭的反義詞,以及疾病或貧困的對立面。我們也可發現,Shalom是不公義的反面詞。一個地方缺乏公義,便也會缺乏Shalom。結束欺壓,堅立公義,人便會不再害怕、不受驚嚇,大享平安:「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你必因公義得堅立,必遠離欺壓,不致害怕;你必遠離驚嚇,驚嚇必不臨近你」(賽五十四13-14)。舊約先知嚴肅地宣告,因著以色列人的不公義行為,他們將面對上帝的審判(耶二十二13-17;摩四1-2);但上帝的公義在末日獲得伸張之時,他們將獲得平安。唯有正義帶來平安:「公義的果效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直到永遠」(賽三十二17)。

因此,在關係領域的意義上,Shalom描述了個人之間及國家之間應有的互動方式。因此,舊約中的Shalom並不是狹隘地指沒有衝突,而是涉及更廣泛和更積極的關係 ——Shalom使人民及國家建立公正和健康的關係。Shalom是指向公義的良好關係。

Shalom在舊約的第三個意義是道德或倫理。首先,Shalom可以用作欺騙的反義詞,如詩篇三十四13-14,詩篇作者勸告人尋求和追求Shalom,禁止說出惡言和詭詐的話(另一例子可見詩三十七37-38。)其次,Shalom可以指是在道德上無可指責或無辜。例如,在列王記下五19中,乃縵被以利沙奇蹟地治好他的痲瘋病,他因而決定歸信耶和華。但他向以利沙承認,當國王去敬拜他的神時,他會在寺廟中幫助崇拜偶像,並因此請以利沙赦免。以利沙對乃縵說:「平平安安地回去」,也就是說,沒關係,乃縵不用內疚。因此,在道德領域,Shalom是指正直和真誠,與欺騙相反。它是沒有過錯、內疚或責備的。

從以上兩個意義,舊約的Shalom告訴我們,和平不只是避免衝突;本著和平而做的善事,是為了消除欺騙和虛假,促進公義、正直和真誠。它整體本身可以說是一種德行。

面對衝突社會,基督福音的和平才是解方

新約聖經用希臘文「Eirene」來表達平安/和平。在早期的基督教中,它基本上是指希伯來語Shalom概念。早期教會將舊約中經文的Shalom翻譯成Eirene,用來解釋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贖意義。Eirene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耶穌乃開創彌賽亞和平統治的彌賽亞君王。

和平雖然是一個不衝突的狀態,但重點是和平並不是人自己創造的秩序和狀態,而是上主為我們成就的救恩:「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二14)救恩提醒我們,今天人需要和平,正因為我們陷在惡者的手中,不義令人飽受壓迫,我們的罪惡帶來無盡的不安。復合並不是人自己的功勞,而是基督指出我們的罪惡,承擔我們的罪責,叫我們今天在聖靈中預嘗天國終末的復和與平安。因此,只追求不衝突而不面對罪惡,只憑己力建造穩定局面而不被救恩轉化,都不會是基督福音的和平。

基督信仰的和平不是要製造一個穩定結構,它的核心是要求人直面自己的罪惡,在救恩中悔改轉化,栽種和平:「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雅三17、四1)當我們能將救恩與和平扣連,我們便會明白舊約關於和平的教導,為何必然處理公義和罪惡的問題:「公義的果效必是和平」(賽三十二17)、「要離惡行善,尋求和平,一心追趕。」(詩三十四14);它也不會將和平貶為穩定壓倒一切,也不需被任何一種政治主張所收納。

基督的死是上帝的公義(羅三23-25),祂以自己的死成就公義,救贖挽回墮落的人。施加懲罰不是重點,這給基督徒很清楚的信息:教會建造和平的基礎,並不在乎是否已有懲罰及補償。相反,正因為世界黑暗,基督徒更要指出不義,勸告世人回轉,幫助受苦的人,修補生命的破碎。如基督宣告說:「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五8)

如此,新約的和平的核心,是一種德性,一種承受罪惡和衝突的德性。所以,耶穌對祂的門徒說:「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十六33)

至此,我必須指出,建設和平的重點並不是課程和活動,它的核心是教會被賦予的任務—— 在此世傳和平的福音。因此,與其問建設和平能否「解決」撕裂,倒不如說它邀請基督徒悔改,歸回和平的福音,在那裡審視自己的過錯,並以信仰生活重新營造一個能得著內在平安、人際和好、群體復合的空間,向世人重新展示福音的本質,呼召他們歸回上主。簡言之,教會建設和平,是一場屬靈運動。

筆按,本文部分內容曾在《時代論壇》專欄中刊載:〈從關係切入暴力與和平〉,2022 年10 月28 日;〈舊約聖經中的平安/和平(一)〉,2022 年11 月18 日;〈舊約聖經中的平安/和平(二)〉,2022 年11 月25 日;〈新約聖經中的平安/和平(一)〉,2022 年12 月23 日。

本文刊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25年刊,第二十七頁至三十二頁。

文字編輯:呂昀嬪姐妹

分享此文:
Facebook電子郵件Google+WhatsApp

Continue Reading

Previous: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Next: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相關文章

North Borneo Sabah, Malaysia
  • 神學教育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2025-01-16
Podcast 改版 - S4 (16:9) - 7
  • 神學教育

「AI 有上帝的形象?」再思 AI 時代的人類價值

2024-11-07
Podcast 改版 - S4 (16:9) - 34
  • 神學教育

歐洲華人教會的繼往開來

2024-09-12
Search for:

熱門標籤

何伯昌 dailyprompt-1845 何智雄 三一神論 何建榮 Patricia Lau 任克達 中國 dailyprompt 何仁豪 中東 何漢榮 Jimmy 何有義 世界觀 何俊明 人際關係 Paul Stevens 于迦勒 Alex Joseph Chean 中國心 中南美 于慕潔 何世川 人性 何瑞芳 vu Sophia Chen Harold Chan 中國教會 10/40之窗 丁聖材 何珍好 u 中美洲 三一神 何玉峯 中亞 亞洲 以色列 中國文化 何俊文 Ray Lin 今日華人教會

熱門文章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宣教神學 1
  • 普世宣教
  • 神學教育

宣教的整全使命|王永信

2010-12-03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sippakorn-yamkasikorn-dcR19WRRobU-unsplash 2
  • 普世宣教

福音未及之民的定義、現況及反思|葉大銘

2014-06-19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masjid-pogung-dalangan-DBsQFuIbXg4-unsplash 3
  • 普世宣教

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可行策略|黃約瑟

2012-06-16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rock 4
  • 普世宣教

差傳過來人的佳美見證|歐陽瑞萍

2011-07-07
如何以國度思維建造地方堂會? 14 5
  • 教會發展
  • 門徒培育

如何以國度思維建造地方堂會?

2022-06-30
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余自力 humphrey-muleba-dYqMMG6LdZs-unsplash 6
  • 普世宣教

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余自力

2015-02-01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12 7
  • 教會發展

重新想像教會的未來!

2022-06-16
10th_CCOWE_KV_1200_Artlib
全球華人教會

第十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董家驊

2025-03-25
rirri-z4KhbVhPP7s-unsplash
教會發展

網絡社會中的宣教事工與科技更新|朱珩甄

2025-01-17
marvin-meyer-SYTO3xs06fU-unsplash
教會發展

教會真的要做媒體嗎?|崔文青

2025-01-17
North Borneo Sabah, Malaysia
神學教育

抗爭與共融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思考與踐行|張俊明

2025-01-16
li-yang-oS2MSW5ipH0-unsplash
普世宣教

全球移民潮中的福音使命——香港移民與散聚宣教的新視界|譚文鈞

2025-01-15
quokkabottles-G04E4W9MI3I-unsplash
教會發展

同行始於了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青年基督徒的特質和挑戰|許家欣

2025-01-15
  • 全球華人教會
  • 神學教育
  • 普世宣教
  • 門徒培育
  • 職場使命
  • 教會發展
Copyright 世界華福中心 CCCOWE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