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論

疫情對世界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讓教會面臨傳統上僵化的處境,加上今天隨著網路革命和人工智能興起,教會是否面對新的機會呢?這集我們邀請到在美國牧養教會,卻懷著國度心胸的劉曉亭牧師,請他分享他所説的第二次宗教改革以及疫情與AI時代的宣教。
家驊牧師指出「我們就是教會」,是「上帝所召聚的一群人」,不是指建築物,也不是所謂的地方堂會,不管是哪個組織,我們是這兩千多年基督身體的一份子,因此需要常常反省一個問題:我們的組織是否已經偏離了上帝要的使命跟異象?不斷地更新,在世界中見證耶穌基督的國度。
李潔人牧師是第三代信徒,海外留學後再讀神學院,其後十多年在瑞典牧會也在芬蘭開拓,13年前受邀回到北京國際教會開始華語崇拜,親身見證了中國教會的興發與收斂。在本集訪談中李牧師暢談北歐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中國宣教運動歷程、及疫情對教會衝擊的自省,句句真誠又精闢。
面對世界劇變和疫情空前的衝擊,有的教會走到社會前線,只為鄰舍提供一杯涼水;有的積極探索,在特殊的處境中開創牧養和宣教的新契機;有的借助時機深作反思,進行神學裝備。而美國焦點基督教會王唯權牧師則抱著對自身教會清晰的異像,在疫情期間強調「靈魂的餵養」。對於教會在面對疫情或世界的各種衝擊和議題時,他認為「教會需要回到信仰文本當中,去探索教會的權柄和本質,藉此來決定自己應做什麼事情!」 從改革宗神學的角度出發,王唯權牧師將與我們探索教會的三種權利。從而再由「公共神學」的角度探索教會置身於公共社會之中的本質與角色。教會與公共對話有何界線?教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公共利益?教會該如何面對政治和公共議題?面對尖銳的公共議題,教會該如何保守上帝所賦予的權柄卻有策略地回應?「靈魂的餵養」在公共議題上如何成為重要的根基?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報業風氣惡劣,甚至淪為政治工具。一群新教牧者組織起來,就責任、公正、公平、尊嚴等價值觀激發討論,引伸了1923年美國報業自律公約的出現 (後來稱為「新聞業者倫理信條」(Canons of Journalism))。100年後的今天,新媒體大肆興起,一群中國基督徒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基督徒互聯網公約」,呼籲信徒在網絡中謹慎言行,見證上帝,多達30萬人聯署。 隨著科技的推進,社會進入了人人皆媒體的時代,而教會也越來越注重媒體性和公共性。面對漫天散播、海量般真假的資訊,新媒體仿佛危機滿佈,卻又是不得不進的重要領域。兩份公約相隔100年,卻都見證了教會如何透過參與公共倫理建構來影響媒體與社會。這一集,安平牧師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教會在建構與使用媒體的角色。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又該以抱著怎樣的心態與倫理觀念來擴展新媒體禾場?
1960年代,6個教會家庭,32人從台灣移民到巴西建立教會,造就了「巴西六家莊」傳奇。走到今天廿一世紀,巴西華人教會已到了第四個新世代。這一集,作為移民後代的陳進宏牧師將與我們分享巴西華人教會的世代差異、疫情下當地教會的牧養與福音策略。網路崇拜、距離牧養和團契有利也有弊,上帝到底讓他們看見怎樣的宣教契機呢?上一代抱持著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本鄉本族開展新生活,如今新世代也同樣迎向無法預測的處境和挑戰,對於散居華人的身份和教會的意義,陳牧師將與我們分享他真誠的洞見和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