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與語言

談到「門徒培訓」,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把握好信仰基礎後的「然後」又是什麼?為何教會在推行「門徒培訓」課程後依然不見突破?信仰、見證、傳福音、行動,與門徒身份的塑造有何互動?我們的福音,是沉重的,還是讓人狂喜的?既然是讓人狂喜的,為何我們總是頓足在「知道」而無法踏出? 門徒培訓是許多華人教會所注重的一環,然而課程過去了總會來到更關鍵的議題── 如何實踐?來自香港而目前在澳洲當地教會服侍的何俊文牧師,認為「行動」也許是突破的關鍵。傳福音不只是大牧者的責任、也不是大型佈道會才能達成的事!門徒,就是走在人群中流動的佈道者。行動式的門徒培訓到底是什麼?它如何為教會注入新動能?這一集,他將與我們分享在追求門徒塑造時的心路歷程、突破與洞見。
幾乎所有在英國的華人教會,都存有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現象。多年來,華人群體在不同的移民潮中先後湧入英國,加上在本地出生和成長的華裔子弟,筆者服侍的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就好像一個迷你聯合國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教會裡弟兄姊妹懂得的語言竟然高達17種......
此處所謂的「多元教會」是指在語言、文字、民族上是多元性質的教會。余有幸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會全職事奉有七年半的歲月,如今雖已退休回臺灣,但在那些年的時日裡,我們夫婦已與長執及眾肢體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回憶起來心中仍常湧出感恩與懷念之情......
上世紀90年代初,在養育子女方面,大部份作父母的亞洲宣教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20年後的今天,這批亞洲宣教同工的子女已長大成人,這些宣教家庭所經歷的種種成功和失敗,能夠成為今天要起步的宣教家庭寶貴的借鏡。同時,這些成人宣子(宣教士子女或第三文化孩子)能以第一身跟我們分享,他們作為第三文化孩子成長的喜樂與挑戰......
自巴別塔事件起,人類分散世界各地,產生多種民族、社會文化和語言,導致民族之間交往困難,也產生不少溝通障礙和誤解。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趨勢下,跨國公司和組織已增加不同民族移居或移民的潮流,華人移居異地也不例外。不論在亞洲、非洲、歐洲、南北美、俄羅斯(Russia)、太平洋群島等地區都找到幾代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