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與語言

進入21世紀時,「散聚宣教」就逐漸出現在宣教界的各項討論會議當中。在全球散聚人口不斷地增加,宣教學者們從中觀察、思考,並探討其中可能帶給普世宣教的挑戰與機會。根據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當面對不穩定的社會和文化處境時,許多散聚人口對於自我認同,甚至於人生方向,都會做出新的檢視,也會重新思考信仰的問題。故此,散聚人口作為傳福音的對象,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宣教契機,這也是當前大部分在宣教界實踐的方向。本文將從個人、教會和族群的角度,嘗試探討我們所需要面對的課題。
當代的北美華人教會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過去我們也訪談過北美華人教會的牧者談到兩代之間的議題,包括文化與語言帶來差異的挑戰,但若從「宣教」的角度切入,北美內部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又會帶來怎樣的機會呢?這集我們訪談《芝華宣道》的總幹事林恆志牧師來和我們分享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處境中,以教會為本的跨文化宣教有怎樣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華人教會投入跨文化宣教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也漸漸累積一些正面及挫敗的經驗,一代一代華人宣教士循著歷世歷代宣教士的榜樣,並站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行。這集很高興邀請到長期投入在偏鄉、委身在少數民族地區,並創辦西宣學院的黃大熊宣教士,和我們聊一聊長年服事少數民族群體,對他們之間一些共性的體會,在宣教和裝備這些少數民族的領袖過程當中,遇到的困境及如何回應,還有這對今日教會的門徒訓練和牧養的啟發。
面對移民流動與人口高流動性,教會不應局限於單一堂會的人數增長,而要追求上帝國度的擴展。移民潮帶來文化多元化,使人數不再是衡量教會的指標。因此,移居英國的胡志偉牧師親身經歷當地香港移民與教會發展趨勢,看見教會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合作,幫助門徒在身分適應與工作轉換中培養跨文化視野。華人教會作為普世教會的一員,需突破單一族裔的限制,跨越文化差異,操練款待並看見他者的需要,與不同文化群體攜手建立跨文化教會,為未來世代開啟普世宣教之路。
舊約聖經裡有許多「選民」與「非選民」的互動典範。我們的宣教行動,是否有適切的回應?東南亞除了泰國之外,幾乎被歐美國家(泛基督信仰)統治過。住在亞洲的基督徒,也經歷基督信仰「有時」被拿來當作殖民的手段,這些被殖民主義誤用的經文,很遺憾的,有時成為少數亞洲基督徒高舉的意識形態。此外,聖經翻譯就是「處境化」的過程,而這「處境化」會不會挑戰了聖經的權威?本集訪問了新加坡神學院的舊約學者Jerry Huang,來看他精彩的分享!
從新加坡到英國、現在在西班牙,服事已二十五年的胡德明老師談起所見所思,最關注的還是海外華人教會信二代的未來。究竟「保留華傳統」和「屬靈敬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那些「傳統」和「敬虔」中有哪些是相近或其實哪些是相異?跨代的差異的現象和背後思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為之禱告,或起身改變?請收聽本集精彩又扎心的內容!
你一定聽過諸子百家有位墨子,但除了「兼愛」、「非攻」你還了解更多嗎?墨家學說和基督信仰竟有諸多相似之處?中國傳統和基督文化有對談的可能嗎?神學研究的價值為何?是形而上的神學「無用」,還是華人文化崇尚的「實用主義」的侷限?漢語神學建構重要嗎?未來又何去何從?本集加拿大維真神學院在讀生吳書翔弟兄將基於他的研究帶我們一一探索這些話題!
印尼號稱千島之國,有超過110個民族,也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1965年起禁學華語30多年;又遭政變致使許多華人選擇了「基督教」來填補身分證上「宗教信仰」一欄的空缺。一樁樁歷史事件造成了今天華人教會特有的語言文化格局。 為何數十年的華語斷層卻成為今天印尼華人跨文化融合的禮物?在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中,教會宣教、牧養、門訓的現狀和挑戰是什麼?來聽聽傅牧師的分享吧!
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同樣的問題觸動了當時年輕的莊育靖牧師。直到他在非洲短宣中親睹宣教現場以後,上帝再一次向他說:「沒有什麼,就是因為愛。」看見非洲禾場復興的趨勢和需求,育靖牧師不禁好奇到底這些人歸主後,是誰來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呢?如果2050年福音的國度將從西方社會移向整個大南方,那非洲準備好了嗎? 年輕的他,在上帝的引領中,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異文化世界,一晃十幾年。像嬰兒一樣重新學習語言、在完全陌生的環境重頭建立人際網絡、擔心孩子們的教育和適應、努力面對與他成長以來完全相異的文化處境。當發現自己竟然什麼都「不能」的時候,他體會到什麼?一切由零開始,心中充滿了無力感,甚至對異文化充滿的困惑和批判,他如何尋找突破? 回過頭來十幾年,作為前線的宣教士,他有什麼話想對跨文化宣教有負擔的年輕人說嗎?到底我們能不能才能打從心底去接納一個文化?為什麼這趟宣教歷程,竟然也是一趟悔改之旅?這一集,莊育靖牧師將敞開心屝,與我們分享他在宣教工場中生命和眼界的轉化。
2009年,他從優渥的美國舊金山矽谷舉家搬進位於南太平洋小島的一個原始部落Biem,開始了宣教之旅。他用了三到四年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成為世上惟一三位可以講當地語言的外來人。2012年他建立了當地初代教會、2017年按立了五位本地長老,大致完成新約聖經翻譯,回到臺灣。他,是陳維恩牧師。對於這些常人看來奇異又感人的經歷,他回應:「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故事表示會流眼淚,其實我寫書時並沒有期待。因為我只是在描述我應該做的事──就是把整全的福音,把『不要愛這個世界』的教導留給下一代。」 這一集,陳維恩牧師將會分享作為跨文化宣教士的關鍵心得。關於學習語言,它為何如此重要?而從學習語言中,他對聖經有何新的理解?宣教士所肩負的是什麼角色?而在荒島上實踐「門徒訓練」又為大都市的門訓帶來什麼重大的啟發?最後,他將淺談「苦難神學」如何幫助我們定義今生的意義、動力與盼望所在。這是一場誠懇、直接、具有挑戰性的對話,它將直達紅心,讓我們不得不與心底最深處的價值赤裸相見。你預備好了嗎?
馬來西亞是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的多元社會,也是全世界最多宗教共存的國家之一。多樣性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共冶一爐,引發張力,讓「種族分離」成為了馬來西亞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不少當地政治家提倡理性政治的觀點,也有宗教領袖嘗試進行公共對話,促進社會融合。然而,公共交流始終停留在學術和精英階層,無法進到廣大階層。 有鑒於此,馬來西亞神學院學生主任張俊明牧師嘗試從公共神學與靈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基督教對族群分離問題的觀點,嘗試彌補理性和情緒政治上的缺失。基督徒到底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回應種族共融的目標?又如何利用「由下而上」的觀念來促進族群和諧的長久遠景?馬來西亞的基督徒或教會在面對政治與宗教張力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公共神學觀點是否能為馬來西亞的實際狀況帶來新的出路,並最終實踐大使命?這一集,讓我們一同虛心聆聽、彼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