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德明(英國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副主任牧師)
幾乎所有在英國(United Kingdom)的華人教會,都存有多元文化與傳統的現象。多年來,華人群體在不同的移民潮中先後湧入英國,加上在本地出生和成長的華裔子弟,筆者服侍的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就好像一個迷你聯合國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教會裡弟兄姊妹懂得的語言竟然高達十七種;有來自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Malaysia)、中國大陸、越南(Vietnam)和柬埔寨(Cambodia);還有來自海外華僑的第二代如美國(U.S.A.)、加拿大(Canada)、澳洲(Australia)、新西蘭(New Zealand)和歐洲各個國家。大家雖然都是黑眼睛、黃皮膚,但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世界觀與生活行為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同時,儘管大家都來自信仰純正的教會,不同宗派的背景及傳統有時候還是會引起在所難免的張力。
雖然如此,由於倫敦(London)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種族大雜燴的地方,身居在這大城市,可以發現原來世界上可以有那麼多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既然選擇居住在這樣的一個大城市,每個人對其他異於己見人士的接納度也就必須要相對地提高。尊重及接納,不把自己的一套強加在與自己不同的人身上,是這裡的基本生活態度。在教會亦是如此,弟兄姊妹無論來自哪個民族背景,較多的是願意去認識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與信仰經歷;較少的是排斥異己、固步自封。教會的弟兄姊妹和領袖長久以來相信:福音真理是歷萬代而常新、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容許有任何的改變,但是其表達方式一定可以有所不同。也因為這裡弟兄姊妹的流動性非常高,這種「不同」可以隨著人流而急速變化,因此教會必須十分有彈性地應對。
應對這樣的環境,在教會服侍的同工也因此必須要有寬廣的心懷,時常作好調整改變的準備、接受新事物的挑戰,同時也不斷要驗證這些變化與新的事物是否合乎真理和教會的方針。倫敦中華基督教會共有五個聚會點,從兒童到長者約有一千四百會眾,活動以三語(華語、粵語、英語)進行。十五位傳道同工中,有服侍以語言群體為主的,也有以事工為主的;每位同工都有其堂會性與教會性的職責範圍;在這樣一個摻雜多元文化及語言的工場裡,傳道同工與教會領袖都必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認知:
堅定不移的真理基礎
教會中從會友至全職服侍的傳道同工都必須認同教會的基要信仰。我們都是蒙一位主所恩召,教會是耶穌基督所設立,《聖經》全然是神的話。我們認定上面的房屋可以拆了再重建,但是根基絕不能動搖。因此,同工和領袖之間雖然時常開會討論公事,更多的是必須一起查經及禱告,以至我們的共侍植根在神的話上。
清楚的異象與目標
教會整體而言,有特定的異象與服侍的方針,就是要建立全方位的門徒,在社會及工作上能發揮影響力,在家庭中能有美好的見證。然而,我們並不忽略各堂會都有其特色和著重的事工;弟兄姊妹的背景及需要和其他堂會有所不同,因此,各堂會只要鎖定好教會擬定的目標,同工可以非常有彈性地採用任何適合其堂會的方式建立門徒。
團隊同工之間高度的彼此尊重及接納
誠如以上所描述,在服侍同工的團隊裡也有高度的文化及傳統的差異;大家除了在事工上求同存異之外,也學習彼此尊重和信賴,在服侍上彼此彌補對方的不足。雖然同工平時都在自己的堂會服侍,大家每週會聚集一次,一起查經、分享及代禱。每年一次的退修會旨在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增進同工間的信任。另外,彼此坦誠非常關鍵,同工之間需要有把握分享和其他人不同的意見及想法;在客觀的情形下,和諧地處理問題。
親密的團隊關係並非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筆者很感謝過去教會的前輩留下這種共侍和牧會的理念。神保守我們繼續在這樣的多元環境中,既然知道不容易,就更加珍惜前人種樹的努力;我們後人也願意小心翼翼地保護它,以至於主的恩惠繼續藉著教會流通。
思考問題
- 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團隊裡,同工之間有磨擦是非常正常的事。我們如何處理這類事情呢?
- 磨擦的產生一般並不在於事工,而是在於同工之間不同的做事方式、說話語氣、生活形態等。如何避免因為這些因素而造成傷害呢?
- 有甚麼好的方法或途徑可以有效地增進同工間的友誼,從而提高彼此的信任呢?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三○九期,二○一五年十月號,第十七至十八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