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陳佩英(海外基督使團第三文化孩子顧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養育子女方面,大部份作父母的亞洲宣教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二十年後的今天,這批亞洲宣教同工的子女已長大成人,這些宣教家庭所經歷的種種成功和失敗,能夠成為今天要起步的宣教家庭寶貴的借鏡。同時,這些成人宣子(宣教士子女或第三文化孩子在此文簡稱「宣子」)能以第一身跟我們分享,他們作為第三文化孩子成長的喜樂與挑戰。
二○一一年九月初,約二十位亞洲差會同工、宣教士父母、宣子教育工作者及成年宣子,聚集在海外基督使團新加坡總部,出席首次舉辦的亞洲宣子關顧論壇。出席代表來自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Malaysia)、韓國、日本、菲律賓(Philippines)及印度(India)。
會議後,各國代表歸納出八個關顧亞洲宣子的重點,更一致認同可首先落實首三項。筆者嘗試以參與宣子關顧事奉的一些經驗,把每項要點加以闡述。
跨文化生活和事奉的裝備
宣教家庭在異文化環境中,生活和事奉都要面對更大的壓力,加上當地支援亦比較少,父母在出工場前需要作好充足的準備。試舉一個例子:有一位宣媽(宣子的媽媽)把女兒送到工場本地學校讀書,每天女兒回家都跟媽媽哭訴被同學欺負,學習上又遇到不少困難。宣媽雖然開始忙於事奉,但當女兒放學回家時,媽媽總會放下手上的工作,耐心聆聽、給予安慰,並跟女兒一起禱告。
當宣教士面對跨文化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時,家人成為彼此最好的支持。差會及差派教會在甄選申請者時,需要特別了解申請人的家庭關係。宣教士需要有良好的家庭及夫婦關係,明白教導子女之道;父母亦需要認識第三文化孩子的特質、學習怎樣預備孩子轉換環境、用心策劃子女長遠教育安排等。差會和教會需要認真甄選申請者,為準宣教士提供裝備和訓練。若需要帶同青少年子女出工場,作為父母的絕不可忽略子女的感受和意願。
亞洲成青宣子營會/研討會
宣子傳承了他們父母的屬靈產業,加上他們自小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是獨特的一群,是教會向普世傳福音的寶貴資產。其中一位韓國宣子分享:「我們不認為所有宣子長大後都要成為宣教士,差會和教會更不應用功利的心態關心宣子,期望他們日後能參與宣教工作。可是,神既然賜我們獨特的屬靈背景及成長環境,差會和教會又何不投放資源,栽培宣子成材,讓這些孩子盡量發揮神在他們生命中的計劃?」
我們欣喜見到近年韓國和香港的宣子已自發在本地籌辦營會,招聚回國的年輕宣子,讓同聲同氣的宣子能互相認識,成為彼此的支持。此外,他們亦鼓勵宣子善用作為第三文化孩子的優勢,參與普世福音外展的工作。除韓國和香港外,其他亞洲國家的宣子仍未開始這類型的營會。這班亞洲宣子盼望能舉辦營會或研討會,除了有歡樂和團契時間外,他們更可分享經驗、互相切磋、彼此激勵。
宣子研究及出版有關文章
文字是很有效傳遞異象的工具。我們需要鼓勵更多父母和成年宣子分享他們的經驗。要感恩的是在過去十多年,香港和新加坡出版了不少由本地宣教士父母、宣子和華人宣子老師撰寫的文章和書籍;同時,近年在華福中心的刊物中亦見到更多有關的文章。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下簡稱差聯)網頁內亦特別設有宣子服務專欄,存放了不少關顧宣子的資料。差聯亦定時進行宣教士及宣子的統計,這些資料對策劃宣子關顧事工有很大的幫助。未知除香港外,其他華人地區有沒有類似的調查和資料?
十多年前,美國(U.S.A.)一班學者為成年宣子進行了一個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並把研究結果出版成書,1這些研究結果大大幫助差會和教會制訂更適切關顧宣子的政策和策略。目前亞洲國家的成年宣子數目雖然不是很多,但亦可鼓勵開始這方面的學術探討。
宣子教育
十多年前當我們開始關心宣子需要,教育一直是父母最關心的課題。我們感恩的是見到很多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亞洲及華人宣子都已走過來,近年我們更喜見愈來愈多亞洲宣子回國升讀大學。前人的經驗提醒父母要為子女策劃長遠的教育安排,經濟往往是父母需要考慮的因素,支持教會在這方面可成為宣教士的後援。若父母希望子女回國升讀大學,他們便需要提早了解課程和語言方面的銜接,並大學的入學要求。宣子又告訴我們學習母語的重要性,學懂母語不單有助他們回國升學,語言亦是對他們身分的認同。
近年見到更多宣教同工進到創啟工場服侍,那些地方的教育支援比較缺乏。亞洲、西方差會及機構需要一起集合人材和資源,為宣子提供有素質的創意教學支援。華人地區不乏有使命的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差會和教會需要積極分享異象,挑戰更多老師和教育工作者到工場參與宣子教學事奉,並為他們提供訓練及支援。宣教是一項團隊的事奉,我們需要不同恩賜和專業的信徒,本著同一目標,在不同岡位上彼此配搭。
牧養及關顧在工場及回國的宣子
筆者非常認同一位差會同工對宣子關顧的看法:「宣子絕不是一個預算、一項政策!」每一位宣子都是主所寶貴的兒女,我們需要以牧者的心去認識和關心我們的宣教士家庭和他們的兒女。我們原是主內一家,若我們看待這些宣子如同家人,相信我們的關懷就不一樣了。我們不單用心了解和聆聽他們在工場的需要,當宣子回國時,我們又如見到親人回鄉,會好好接待他們。華人父母很多時在向外人講太多自己的家事時感到尷尬,當遇到經濟拮据、子女成長出現問題時,就往往只好閉門求告主。可是,主很多時會使用宣教士家庭身邊的信徒,成為他們的幫助,讓整個信徒群體一起得著祝福。
幫助宣子認識自己作為亞洲宣子的身分
「宣子自小經常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我們永遠都在文化夾縫間生活。」一位韓國宣子分享宣子無根的掙扎,接著,她又分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優勢:「宣子在東、西文化中往來,均可以如魚得水。」神揀選他們作為亞洲宣子,一定有祂的美意。我們需要幫助宣教士父母及這些孩子明白、認識及欣賞作為亞洲宣子的獨特身分。一位宣爸(宣子的爸爸)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多後,說道:「我要打破我的華人思想框框!」當父母更明白子女成長的獨特性,他們就更懂得怎樣培育他們,幫助、陪伴他們克服跨文化成長的重重困難,讓子女發揮他們作為亞洲宣子及第三文化孩子之所長,活出主在他們生命中特別的計劃。
宣子屬靈生命及教會生活
除了民族身分,宣子更需要認識他們尊貴的屬靈身分。雖然他們的父母是宣教士,但他們必須作出個人跟隨主的決定。一般宣子在工場的教會生活都比較弱,他們亦缺少在教會一起成長的屬靈同伴。假若子女在工場接受英語教育,回國後,若父母教會信徒的母語不是英語,他們一般都比較難適應和投入教會生活。怎樣幫助宣子培養健康的教會觀,相信是我們的一大挑戰。
畢竟父母是影響兒女屬靈成長的主要人物。宣子從父母日常生活和事奉中,潛移默化,學習父母對主的態度和信心。一位華人宣子分享父母對她屬靈成長的影響:「父母把他們所有的都盡給我們;他們沒有的,他們就會努力禱告。」在困難中,宣子更能跟父母一起經歷主的信實。
整全宣教事奉觀念:平衡事奉與家庭
兒女是神所賜的禮物,亦是主交付父母的重要責任。一般亞洲宣教士容易不自覺地把家庭生活和教會事奉分割,宣教士需要有一個整全的宣教觀念,應該把宣教家庭看為一個團隊,宣子當然是其中一個重要成員。不論在本地或跨文化事奉中,和諧的家庭關係、兒女健康成長,都是福音的有力見證!
結語
上世紀九十年代或以前出工場的亞洲宣教先鋒,他們子女的成長路絕不容易,但從他們的生命,見證神莫大的恩典。我知道有些宣子在成長路上仍在掙扎中,他們需要我們繼續關心和禱告。今天,我們要虛心聆聽這些過來人的提醒,把好關口,以我們的關心、禱告和行動,在後方支援前方為主爭戰的宣教家庭。我們期待有一天能見證很多亞洲宣子健康成長,使用他們的跨文化優勢,加入傳福音的圑隊,為主作比他們父母更大的事!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加六9、10)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六五期,二○○八年四月號,第十至十一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註︰
- Andrews L., ed.: The Family in Mission: Understanding and Caring for Those Who Serve (U.S.A.: Mission Training International, 2004). ↩︎